顺治去世之前,曾经挑选了四位顾命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哈萨克四人,目的就是平衡,问题是索尼年迈,没有精力和鳌拜斗争,晚年时借生病为名,退出政坛,但索尼有生一天,鳌拜也不敢放肆,当索尼去世之后,鳌拜便来个大挑战,威胁康熙,结果失败。究其原因,就是索尼一死,打破了平衡大局,才出现问题。作为一个领袖,应该集中精神搞平衡,否则就会惹来大祸。


    中国的政治,深受唐太宗影响。话说唐太宗很重视李绩的能力,希望他助太子。晚年的时候,他对太子说,李绩是人才,你应该重用他,但你对他无恩,我先贬他,待你登位后,立即起用他,升他的官,他必为你效死力。果然这一招甚有力,日后更成为历代用人不传之秘。顺治当皇帝的时候,只有六岁,当时受制于皇亲国戚,以孝庄的精明,也要赔上自己的贞操,才稳住局面,保住顺治的帝位。但政治斗争非常残酷,于是,追随先帝打天下的武士将领,一个一个地被排斥,顺治初,摄政王多尔衮要分化黄旗大臣,但索尼、鳌拜等人不肯依附,多尔衮便大力打击,将索尼革除所有职衔,黜为平民;鳌拜免死赎身、削爵;遏必隆亦因为和多尔衮的人有过节,被夺世职,抄了家产的一半;苏哈萨克比较幸运,他是多尔衮的近待,没有被排斥。

    这种状况一直到了顺治八年亲政之后,顺治大权在握,才分别将全部的人召回复职。索尼,一等伯;鳌拜,二等公;遏必隆,一等公。各人再次有出头的机会,自然忠心效力于顺治。

    顺治离世之前,已经挑了康熙当接班人,但康熙只有八岁,当然要找人辅政。吸取上次经验,如果找皇亲国戚辅政,会出现自己当年的问题,因为摄政皇亲有野心夺权,于是他来个大改革,不找皇亲国戚,向爱新觉罗家族以外找人,找来四位自己对他们有恩的辅政大臣来帮助康熙,四位辅政大臣自然也感激流涕,大家一同发誓: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又强调: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他们四人的誓约,当然有诚意,但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一个监察制度,或者是有一个危机,才不会诱惑他们四人越轨。孝庄皇后最精明的地方是没有来个垂帘听政,当时也有人劝她垂帘听政,但她坚决拒绝。因为她不居其位,所以不会变成箭靶,出了政治不平衡的时候,她反而可以潇洒而又主动地处理问题。如果她好虚名而居其位,她肯定是居虚名而受实祸,会处处受制于人。

    四位辅命大臣最初是平衡的,但索尼一死,鳌拜便立即扩大实力,他首先收买了遏必隆,因为这个人见风转舵,容易对付,另外一个苏克萨哈呢?他和鳌拜对抗,并以为自己是忠贞的,是为了国家而对抗鳌拜的,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忠心,可以得到朝廷力量打倒鳌拜,他的目的也是夺权,如果朝廷利用他而清算了鳌拜,自己便一生显贵。可惜的是他打错了算盘,孝庄盘算,康熙还未成气候,斗不过鳌拜,只好借苏克萨哈的人头一用,先让鳌拜斩了他的人头,推高了鳌拜的骄傲和自大狂,并最后用他的嚣张打倒自己。果然是一招高招,孝庄皇帝因此而换来几年时间,培养了康熙的实力,最后战胜了鳌拜。这也是在平衡中的平衡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