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日志:主要包含:错误日志、查询日志、慢查询日志、事务日志、二进制日志、中继日志;
日志是mysql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志文件中记录着mysql数据库运行期间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用来记录mysql数据库的客户端连接状况、SQL语句的执行情况和错误信息等。当数据库遭到意外的损坏时,可以通过日志查看文件出错的原因,并且可以通过日志文件进行数据恢复。
错误日志
在mysql数据库中,错误日志功能是默认开启的。并且,错误日志无法被禁止。默认情况下,错误日志存储在mysql数据库的数据文件中。错误日志文件通常的名称为hostname.err。其中,hostname表示服务器主机名。
默认情况下错误日志大概记录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服务器启动和关闭过程中的信息(未必是错误信息,如mysql如何启动InnoDB的表空间文件的、如何初始化自己的存储引擎的等等)、服务器运行过程中的错误信息、事件调度器运行一个事件时产生的信息、在从服务器上启动服务器进程时产生的信息。
记录如下几类信息:
(1) mysqld启动和关闭过程中输出的信息;
(2) mysqld运行中产生的错误信息;
(3) event scheduler运行时产生的信息;
(4) 主从复制架构中,从服务器复制线程启动或关闭时产生的日志;
日志存储位置:
log_error= /var/log/mariadb/mariadb.log | OFF 注:# 给出文件路径,直接表示on。
log_warnings={ON|OFF} # 把警告的信息也记录下来,记录到同一个文件当中
mysql>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log_error%'; mysql>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log_warnings%'; +---------------+------------------------------+ | Variable_name| Value | +---------------+------------------------------+ | log_error | /var/log/mariadb/mariadb.log| | log_warnings| 1 | +---------------+------------------------------+
查询日志
默认情况下查询日志是关闭的。由于查询日志会记录用户的所有操作,其中还包含增删查改等信息,在并发操作大的环境下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从而导致不必要的磁盘IO,会影响mysql的性能的。如若不是为了调试数据库的目的建议不要开启查询日志。
日志存储位置:
文件:file # 自己指定的文件日志
表:table (mysql.general_log) # 数据库当听指定的数据日志表
desc general_log; # 里的各个字段的信息
general_log={ON|OFF} # 是否开启,默认是没有开启的
general_log_file=HOSTNAME.log # 如果不手动指定文件路径的话,会自动在当前的目录下创建一个以主机名为文件名的日志文件 如: general_log_file centos7.log
log_output={FILE|TABLE|NONE} # 日志是记录到数据库当中还是以文件的方式存储
file: 文件有效,表无效
table: 表有效,文件无效
none: 两者都无效,就算上面开启了记录日志的功能,也是无效的
mysql>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log_out%'; mysql>show global variables like 'general%'; mysql>set @@global.general_log=on; # 修改全局变量值,也可以修改当前会话的值-->session mysql>set @@global.log_output='table';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general_log | OFF | | general_log_file| centos7.log| | log_output | FILE | +------------------+-------------+
慢查询日志
慢查询日志是用来记录执行时间超过指定时间的查询语句。通过慢查询日志,可以查找出哪些查询语句的执行效率很低,以便进行优化。一般建议开启,它对服务器性能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可以记录mysql服务器上执行了很长时间的查询语句。可以帮助我们定位性能问题的。
慢查询:运行时间超出指定时长的查询; # 默认为10s
long_query_time
日志存储位置:
文件:FILE
表:TABLE - - > mysql.slog_log
log_slow_queries={ON|OFF} # 是否启用
slow_query_log={ON|OFF} # 是否启用,mariadb默认使用 注:会根据版本的不同来指定
slow_query_log_file=
log_output={FILE|TABLE|NONE}
log_slow_filter=admin,filesort,filesort_on_disk,full_join,full_scan,query_cache,query_cache_miss,tmp_table,tmp_table_on_disk
注:定义过滤器的,如上面,基于管理的、排序、磁盘排序、全连接、查询等等(默认值)
log_slow_rate_limit
log_slow_verbosity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log_output | FILE | | long_query_time | 10.000000 | | slow_query_log | OFF | | slow_query_log_file | centos7-slow.log | | log_slow_queries | OFF | | | log_slow_rate_limit | 1 | | | log_slow_verbosity | | log_slow_filter | admin,filesort,filesort_on_disk,full_join,full_scan, query_cache,query_cache_miss,tmp_table,tmp_table_on_disk | | +-----------------+-----------+
事务日志
事务型存储引擎innodb用于保证事务特性的日志文件,存储引擎在修改表的数据时只需要修改其内存拷贝,再把改修改行为记录到持久在硬盘上的事务日志中,而不用每次都将修改的数据本身持久到磁盘。事务日志采用追加的方式,因此写日志的操作是磁盘上一小块区域内的顺序I/O,而不像随机I/O需要在磁盘的多个地方移动磁头,所以采用事务日志的方式相对来说要快得多。事务日志持久以后,内存中被修改的数据在后台可以慢慢的刷回到磁盘。目前大多数的存储引擎都是这样实现的,我们通常称之为预写式日志,修改数据需要写两次磁盘。
如果数据的修改已经记录到事务日志并持久化,但数据本身还没有写回磁盘,此时系统崩溃,存储引擎在重启时能够自动恢复这部分修改的数据。具有的恢复方式则视存储引擎而定。
日志存储位置: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至少要有2个
注:在数据库目录下 - -> ib_logfile0 、ib_logfile1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innodb_log_file_size
innodb_mirrored_log_groups
注:能将信息存储的随机,变成顺序存储的一个过程(提升了读写性能),因为首先全部写入的事务日志,然后全部写入,并不是执行一个事务写入一次(数据存放的位置基于不固定)。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2 | | 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 ./ | | innodb_mirrored_log_groups| 1 | | innodb_log_file_size | 5242880 | +---------------------------+---------+
二进制日志
用于记录引起数据改变或存在引起数据改变的潜在可能性的语句(STATEMENT)或改变后的结果(ROW),也可能是二者混合;
功用:“重放” # 读语句是不会记录的
二进制日志也叫作变更日志,主要用于记录修改数据或有可能引起数据改变的mysql语句,并且记录了语句发生时间、执行时长、操作的数据等等。所以说通过二进制日志可以查询mysql数据库中进行了哪些变化。
二进制日志中常用的定义格式:
log_bin=/PATH/TO/BIN_LOG_FILE # 最好放在其它目录、磁盘上,万一数据库崩了,还要依靠二进制日志恢复
session.sql_log_bin={ON|OFF} # 是否开启二进制日志文件
max_binlog_size=1073741824 # 单位字节,单个文件最大值,超过自动滚动
sync_binlog={1|0} # 是否做同步(数据从内存同步到磁盘)
binlog_format={STATEMENT|ROW|MIXED}
1、语句(statement):默认的记录格式;
2、行(row):定义的并非数据本身而是这一行的数据是什么;
3、混合模式(mixed):交替使用行和语句、由mysql服务器自行判断。
其中基于行的定义格式数据量会大一些但是可以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示例格式:
# at 553
#160831 9:56:08 server id 1 end_log_pos 624 Query thread_id=2 exec_time=0 error_code=0
SET TIMESTAMP=1472608568/*!*/;
BEGIN
/*!*/;
事件的起始位置:# at 553
事件发生的日期时间:#160831 9:56:08
事件发生的服务器id:server id 1 # 默认的都是1
事件的结束位置:end_log_pos 624
事件的类型:Query
事件发生时所在服务器执行此事件的线程的ID: thread_id=2
语句的时间戳与将其写入二进制日志文件中的时间差:exec_time=0 # 没有1秒都为0
错误代码:error_code=0
设定事件发生时的时间戳:SET TIMESTAMP=1472608568/*!*/;
事件内容:BEGIN
mysql>SHOW MASTER|BINARY LOGS; # 查看所有二进制日志文件信息 mysql>SHOW MASTER STATUS; # 查看当前的二进制日志文件信息(文件、节点位置) mysql>SHOW BINLOG EVENTS IN 'bin-log.000002'; # 查看某个二进制日志文件当中详细信息 [root-xdg]# mysqlbinlog -j 223 bin-log.000002 # bash当中查看二进制日志命令,文件路径
中继日志
当要使用主-从复制的时候,就要使用到中继日志了,它是从主数据库服务器上记录下来二进制日志文件,再同步到自己的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中继日志文件,然而读取中继日志文当中的内容来进行同步的功能;
主数据库服务器:会开启一个dump-thread的进程来响应
从数据库服务器:会开启一个io-thread的进程来请求,通过SQL-thread来执行中继日志当中的信息同步到本地
日志存储位置:
relay_log = /path/filename # 在配置文件当中开启记录中继日志
server_id = 2 # 主-从配置的时候,分别指定不同的设备名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 relay_log | /app/relay-log | | relay_log_index | | | relay_log_info_file | relay-log.info | | relay_log_purge | ON | | relay_log_recovery | OFF | | relay_log_space_limit | 0 | | server_id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