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企业创新的话题很多,无意间想起了这个老故事。看来这个故事的另类启迪是:老师的老故事,真的可以受用终生啊。
大约十年前,创新疾风吹遍中国企业界,至今不衰。刚开始我们理解的创新,有严重的愤青倾向,激进中饱含着对旧秩序的不屑。至于小打小闹的改变,那个时候不好意思叫创新,只说是技术革新。慢慢地,大家发觉做原创歌手太累,扒带和模仿最容易走红,于是模仿秀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于是企业界也有了颠覆式创新、微创新等等非常创新的说法。
走红是目的,原创、扒带、模仿等等是手段;成功是目的,创新、微创新、技术革新等等是手段。在目的面前,手段本身无所谓高低贵贱,能否达成目的才是关键。也许会有人说,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居心何在。其实问题不在于手段本身,而在于为什么一提到“不择手段”,有些人总是联想起那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呢。有不正当的手段,也有很多正当的手段。
成功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事情,世间最常见的是平平常常的失败,最少见的是随随便便的成功。企业有了技术革新、微创新、颠覆式创新,为什么推出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还是死多活少呢。为什么成功不紧跟在创新之后呢。
对此问题,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德鲁克认为,新产品或者新服务不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企业家战略。企业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并不难,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源,只要抓住四种企业家战略就行。德鲁克给出的四种企业家战略分别是:孤注一掷;打击对手的弱点;占据一个特别的位置;改变产品、市场或者行业的某个特征。
德鲁克的四种企业家战略,和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有相同之处。前面两种企业家战略,和特劳特鼓吹的营销很类似。什么时候采取进攻战、如何进攻;什么时候需要防御战,如何防御。在特劳特那里有更深入的讨论。而后两种企业家战略,从特劳特的视角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到“与众不同”,这也是“定位理论”最本质的说法。
模仿秀和微创新,是否违背德鲁克的企业家战略,是否和“定位理论”不相容呢,事实并非如此。被模仿或被抄袭的,已经是巨星或成功的企业。巨星或成功的企业,肯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定位,而这些与众不同,是其他人或企业不具备的。模仿的目的,是借用成功者已经实现的“与众不同”,是深刻理解定位理论之后的灵活运用。
新手要无中生有、从零打拼出自己独特的定位,实在太困难,甚至不知不觉中和成功者打起了进攻战,这个时候孤注一掷,和鸡蛋碰石头差不多。但是模仿和微创新就完全不同,不是和成功者对着干,而是让成功者的灵魂和荣光依附在自己身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跟着成功者一起冲锋。如果说成功者的与众不同是百分之百,模仿者能有百分之一的味道就可能大有所获。不仅利益可观,还很安全。谩骂诋毁成功者,很可能招来官司和报复;而模仿成功者,相当于变相的臣服,又有多少绝世美人会嫌自己追随者太多呢。
想想我们的目的,想想这么有效、这么正当的手段,就算是带刺的茅草,就算是不择手段,何不紧紧抓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