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给人昨日黄花的感觉,联通象给iphone4打工,将发展寄托于第三方的终端,无法在行业中起到主导位置。运营商需要放下身段,去适应现在以开发为主导的产业链。Business model polarity: a win-win proposition for telcos and developers 中分析了运营商如何与开发商实现双赢,主要内容如下:

运营商要改善和开发商的关系,为什么运营商的API(语音、消息、定位、支付,用户分类等等

开放的网络API是免费和开放的,开发者无须考虑前期成本。而且容易使用,可即插即用,开发者很容易去验证。这些API适配能力强,可以根据开发者的需求而去改变。

然而现在运营商的情况?如果需要运营商的API,是要付费。如果具有很强的开发品牌而且保证一流的,这种方式或许可以,但运营商没有这个前提。习惯性地高高在上,没能正确看待开发商的地位。对待开发商,不能向对待批发卡类业务,批发带宽那些批发商那样看待他们。开发商制造网络流量,使用运营商的服务,运营商要感谢他们,而不是只想着去收钱,运营商要认识到它的目标是向最终用户收费而不是向开发者收费

举个例子,假设某个业务使用到短信回复的功能(短信是运营商的典型API

运营商应当尝试改变商务模式,学会如何在向开发商提供API,如何吸引开发者,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就可以改变运营商在开发商中的(不良)印象。

 

这几天貌似都在讨论三峡,换个角度去想,如果已经成功蓄水,对于每年,流入和流出一样,即每年本该有多少水到下游,就有多少水到下游,是否真如是?三峡不是水利而是水电,能否很好地调节?秋冬是旱季,春夏是雨季,虽然现在的地球看不懂了,假设是这样吧。旱季的时候,不是放水,而是 蓄水,对于水电,高的水位就是电能,维持稳定的高水位是最大的利益。好似这几年都是秋冬 蓄水,因为干旱,影响水位,因此要蓄水。所以秋冬 下游 会比无大坝的时候水少。在汛期到来之前,大坝要腾出库容。如果下游也在下雨,加上大坝放水导致水位更高。如果调度不太成功,因为天气总是很以精准预测要腾空多少库容,由于高水位是高利益,估算可能会偏向保守,如果预计量少,就不得不泄洪保坝,对下游是水上加水。作为水电和水利不一样,对于下游,是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