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融合真的来了?快听CTO们怎么讲
云端融合下,技术创新怎么破? 快听CTO箴言
云喊了很多年,对于很多普通的技术人,心中有很多疑问:云端融合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公司的技术体系有什么影响,未来又会走向何方,有哪些技术上的创新机会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在2016AppCan移动开发者大会上,5位奋战在技术和用户需求第一线的CTO和CEO们,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将云端融合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近9千字分享,相信会给你一些启发:
独立CIO、《移动平台》主编 陈其伟
开场白:我们在座的,有做移动开发、移动生态,也有做大数据、云测试、智能语音技术,合起来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小圈,BAT是大圈,我们是小圈。
去年我写了一本书《移动平台》,有一段提到了移动互联2.0,谈到了移动云平台+智能应用,其实真正的核心技术只有一个:云端融合。
云端融合就我自己的定义来说,是从软件这个角度。用户在使用移动应用的时候,这个应用会根据用户的喜好、设备的情况、场景,智能的从云端调用需要的网络、服务、资源,按需来提供。把后端云管理、应用,自然的延伸到了移动端。
【问题一】
其实云喊了很多年,现在云端融合真的来了。请各位简短地谈下,最近两三年,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所在领域、技术的影响是怎样的?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正益移动CTO赵庆华:云端融合下开发运营一体化
从移动开发来说,我认为移动应用只是说这个冰山的1/10。剩下9/10是在水下,这部分是云做的事情。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成功的女人,那么每一款成功应用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成功的云平台支撑它。对于开发者,想做一款完美的应用,辐射到几千万人、上亿人,必然要借助于云平台。
AppCan认为云平台的功能范围是很细化和专业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云功能都做完,我们只专注于最主线的跟开发工作相关的,其他部分我们也引入到了其他公司产品,比如Testin云测,我们也在用,通过能力聚合降低90%的工作。
我们专注做开发领域的,这两年,AppCan一直在完善云端的从开发到运营、管理这条线,把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开发者和企业。其实技术发展到今天,需要体系的支撑,需要平台、运营支撑,我们正在实践的就是在云端融合的趋势下,进行开发运营一体化,这也是AppCan的主线。
Testin云测总裁 徐琨:每个行业会越来越细分
我们是一家做云测试的公司,Testin做的事情,更多是说,你把开发做完,剩下的质量保证由我们专门做测试的公司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做了五年,发现开发者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SDK、第三方服务来降低开发成本,开发者慢慢的只关注在核心产品那一块。我们觉得整个社会会越来越专业,每个行业会越来越细分,创业者会更多的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创业,而其他的IM、统计会有更多专业的公司把它做好。
云智慧CEO殷晋:第一次有机会挑战中国传统企业级软件市场
今天主持人安排的座位特别有意思,前面的AppCan做开发,然后是Testin做测试,这和App开发的前两个环节是相关的,大家要把APP开发出来、测试好、组织上线,其实挑战才刚刚开始。
因为每个App是需要一套业务提供支撑的,这个业务的运维就是云智慧做的事。你有一个好的App开发出来,通过测试保证质量,运维过程中则要持续关注用户体验、业务转化,有很多指标可以看,你需要关注哪些需要提高,或者为什么会下降。
云智慧的监控覆盖了移动端和支撑App业务运行的后端,比如说服务器、网络、存储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保证整个前端App用户行为操作顺畅,这个过程需要很好的监控、精确的数据分析。在运营过程中,这个事是很复杂的,很可能没有犯任何错误,但是调用的第三方接口出了问题,一样会导致App出现问题。
过了云智慧这一关,还有TalkingData会做运营的优化和分析,讯飞会做更好的AI的事情,其实我们五个人基本涵盖了一个App,从一个idea到最后把它运营好的几个环节。
回到主持人的问题,云和端,我感受非常深,因为云智慧在应用性能领域奋战了六年,六年之前我们做的是网站,那时候没有App。企业的互联网入口主要是网站,所以我们主要监控网站的性能。
2013年移动趋势开始起来,最大的挑战是移动对传统IT的颠覆。传统的IT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开发、测试、运维操作的都是内部系统,比如说银行,前些年我们去银行办业务,要么在柜台要么去ATM,说白了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局域网,或者顶多是一个城域网,所有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它是在一个确定环境下来解决一个相对确定的问题。
但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什么?它把整个应用系统边界打开了,你不知道你的用户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你的App,接触你的整个支撑业务的应用系统。这个不确定性带来的,就是你没有很好的办法来管理原来的在一个确定环境下可管理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全新的开发模式,这就是AppCan带来的东西,我们需要全新的测试手段,我们需要全新的数据时代的运维体系,这是云智慧做的,也包括后面的运营管理。
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全新的移动和云给我们带来技术挑战,同时对我们这些创业公司来讲,也是全新的商业机会。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挑战中国传统的企业级软件市场,我们能在一个全新的市场做事情。这是云和端技术的改变给我们带来的商业机会和价值。
TalkingDataCTO肖文峰:数据必然要求云和端之间发生强烈的融合
TalkingData是聚焦于大数据的公司,给开发者提供的是数据的解决方案,包括App统计分析平台、游戏运营分析平台、广告监测平台等。同时我们也做一些传统线下行业的解决方案,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零售等。说到云和端的融合,其实TalkingData是感觉最深的。我早期创业也是做的App,最早是安卓优化大师,也就是后来的百度手机卫士,再后来在360我做过360手机卫士、360清理大师等,我觉得对于工具类软件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功能驱动的阶段,就是产品经理疯狂的往软件上堆砌功能,不管好和坏,看到一个竞品有新功能出现,就赶紧把这个功能加上,导致一个软件有十几个大入口五十几个小入口,而客户也分不清楚哪个功能好、哪个功能不好。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早期,这是一种竞争策略,对于小白用户来说,他看的是功能的多而不是深。这时候App基本可以脱离云端裸跑,不用跟云端产生太多的交互。但功能多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团队聚焦能力不强,没有办法在单点形成突破。这个在当时一些超级工具App上体现出来,每个功能都做了,但是都形不成亮点。后来到360清理大师时,我们希望可以聚焦一些,功能做的更深一些,对于清理加速来说就需要数据驱动,就开启了数据驱动的阶段。我们当时发现清理加速这个功能用户用的最多,那这个怎么做得更深呢?我们想说给用户提供内存清理、磁盘SD卡清理,但是小白用户理解不了进程和目录的概念,这个时候我们想,是不是能够给用户直接提供一些专家的经验,能够帮助他识别哪些是冗余的进程,哪些是可以清理的目录。当时我们准备了20多个人的数据运营团队,专门从各个应用市场下载各种各样的应用,安装在自己的手机上使用,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目录和进程来分析。前期是很苦逼的,主要是人工,后期是人工+智能的方式,效率提高了很多。当我们把这些经验放在客户端以后,客户一打开软件就知道,哪些目录是冗余的可以删除,哪些进程不影响使用可以清理。这个时候App和云交互已经非常紧密了,在端会收集数据,脱敏以后传到云端,云端会通过一些算法或者通过一些人工的方式分析并积累经验,同时把经验下发到客户端。但这是不是说产品深度已经够了呢?不是。因为后来我们发现依然有不少客户反馈,说我在路上走的时候,为什么把导航软件清理掉,或者健身时为什么把健康类软件给清理掉。因为当时我们只有数据和经验,但是不理解情景,不知道客户在干什么,所以会导致一些误判。经验是静态的,很难避免出错。可惜当时也没有任何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情景。比如说用户同样是在走,他在路上走,和在公园、健身房里面走,情景完全不同。同样是在公园,这个人是外地人、本地人,是大人还是小孩儿,情景也可能都不一样,是不是根据不同情景我们可以帮助用户清理更多东西。
所以这就进入到一个情景驱动的阶段。这个时候客户端和云端之间会有更强的交互,不仅是数据的交互,还包括算法、智能的交互。这个时候会融合的更加紧密。所以我觉得融合已经不是说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不融合就会落后时代死路一条的问题。我觉得未来所有应用都是数据驱动和情景驱动的,我们会更加关注运营层面,运营离不开数据,数据必然要求云和端之间发生强烈的融合。
讯飞开放平台 技术总监 吴江照:云和端其实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目前我们有15万开发者,App应用大概是12万,每天对外提供服务次数是20亿量级。因为我们是全球最早的对外提供语音交付技术的,所以在国内甚至全球,是第一大语音云技术提供商。
关于云端,我的观点是,云和端其实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最主要决定是云还是端的有两点,一是技术、二是业务需求。技术:如果技术进步了,能够满足不同业务需求,业务需求也可以反过来推动技术本身的进步。以前云上做的事情可以放到端上来做,以讯飞为例,以前语音识别需要做一些深度的神经网络计算,这需要在云上耗费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去做。但是现在,技术的进步以及手机硬件的日益强大,在端上,讯飞的语音识别也可以做的很好,可以满足我们日常生活。在家居控制方面,限定场景命令控制下,基本上和云端是一致的。所以第一点,以前在云上面是可以放到端上面做的。
另外,端上的也会放到云上。这一点怎么理解?像比较火的VR技术。VR上面有很大量的数据需要计算处理,这在端上是做不到的。但是由于网络原因,不可能把那么大数据量,即便采取压缩等技术也无法把足够的数据量放到云上。但是随着5G甚至更多的技术出现,我们实现数据传输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端上的数据可以放到云上去计算。
所以我的观点,云和端其实在未来来看,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而且现在有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组网技术,也许未来某一天手机本身就是在整个大的移动互联网里面一个小的点,你同时也会担负着去帮助别人传输一些信息,就类似于一个组网的概念,而不像现在每个手机都只能单独的联到电信的基站上才能获得更多的通信。
【问题二】
技术变化如此的快,对于互联网大佬都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势单力薄的开发者会更加艰难。各位眼中,开发者和企业客户,对技术的需求有什么异同?针对开发者的需求,技术上是如何突破的。
正益移动CTO赵庆华:将企业级的经验整合,分享给开发者
AppCan为企业、开发者做什么呢?我们希望开发者选技术前,AppCan可以过滤一下。因为技术这么多,真正适合你的技术并不多。
AppCan不光是在研究自身技术发展,同时还有专门团队在看互联网的各种技术,很多技术我们都在研究,这些技术怎么使用,是不是需要在我们的平台当中使用,AppCan都会进行处理和尝试。尝试之后AppCan推出的产品就会告诉你,你要做这个产品应用只需要什么技术。
同时我们也在研究,这些新技术,我们在后续可能在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中会达到什么目标,我们会按照企业需求点进行统一封装整理,告诉企业你该怎么使用这些新技术。
Testin云测 总裁 徐琨:开发者愿意尝试新事物,企业寻求稳定
我们都是从开发者服务做起。做到2015、2016年,大家都慢慢走向企业服务。因为企业服务和开发者服务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个人开发者来讲,更关注的是速度、效率,而对于企业来讲,更关注的是效益、质量。
做企业服务,你要更多的关注你本身的服务品质,包括跟客户的沟通和服务。
而对于开发者,更多的是线上沟通,提供更多新的东西给开发者使用、尝试。对于企业服务更多的是需要稳定的、高质量服务,甚至7×24小时保证可持续的交付。
Testin云测提供的服务是帮助开发者找到可能存在的重大缺陷,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测试平台,有完善的自动化体系,帮助开发者在几千台机器上测试结果,找更多测试者测试你的产品,最终提供的结果是,也许你还有一堆问题,企业人员会把所有问题修复完,而个人开发者,只要这个问题不致命就可以上线。所以我们的感受,这是两个体系,个人开发者更容易尝试新的东西,容忍度高,而企业容忍度很低,但是你愿意照顾好他,他愿意跟你一起成长,一起把服务做到更好的伙伴。
我们分成两块:一块新兴的产品业务会更愿意提供给开发者使用,当稳定以后就变成收费的企业服务,对企业客户进行售卖,我们也有一对一客户经理跟你沟通,也会保证质量。当走向企业级服务,挑战会更高一些。
云智慧CEO殷晋:更开放,将核心能力提供给开发者
个人开发者和企业开发者,很多关注点是一致的,比如说我们都是追求效率、追求质量。如果从根本上看,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大家都是为了投入产出。个人开发一些应用,希望投入最少的时间、精力就能够把目标达成;对于企业的目标则是投入最少的资金、人力成本把目标达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开发者,都需要有比较好的、现成的工具或服务提供帮助才能达成这个目标,比如刚听赵总讲完就有一个冲动,要不要基于AppCan平台写一套我们公司自己的OA,作为一个程序员对这个还是蛮感兴趣的。这是极大的投入产出比,投入一点点时间精力马上就有很大的产出。
对于服务开发者的企业来说,第一要提供很多基础性的东西,第二不仅仅是提供一个产品,更重要的把这个能力开放给开发者。在云数据时代,比如云智慧有服务器做主动监控,通过API可以让开发者实现一行代码调用全球的监控网络。
未来我们要做的更开放,把核心能力通过API提供给开发者,开发者可以在基础能力之上完成自己想要的事情,利用最小成本和代价达成目标,这也是我们这些企业希望做到的事。
TalkingData CTO肖文峰:提供工具加速迭代,适应新的变化
现在变化非常快,环境在变化、技术在变化、数据在变化,客户也在变化,怎么应对这个变化?我觉得今天来还是挺感慨的,有这么多小伙伴,虽然开发者社区也蛮难挣钱的,大家不约而同从行业客户里面挣钱来补贴。依然还有这么多小伙伴在坚持,至少这种为开发者服务的初衷没有改变,我们依然希望提供最好的工具帮助开发者加速迭代,适应新的变化。
TalkingData内部有句话,我们不做民工,要做就做包工头。什么意思呢?就是利用更多平台、第三方工具快速实现我们的迭代,要学会“让别人为我干活”,而聚焦在自己更擅长的地方。比如开发者想要了解自己的客户,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可以使用TalkingData的分析工具,让TalkingData来帮你干活。
未来,TalkingData会关注两件事情:一是让开发者了解他的用户,增加客户的维度。比如说情景感知就是我们未来的方向,去年我们做了关于情景感知的黑客马拉松大赛,让开发者可以知道手机用户的状态,比如是在跑步还是开车。虽然这只是最简单的情景,但是提升了大家对手机用户的感知。另外就是帮助加速运营的迭代。以前App运营有个问题,尤其是对于运营人员,我要做一个分析、埋一个点需要很长的迭代周期,去求开发人员把这个点埋进去,去求产品给你分配事件标识码,同时还要求后台的数据部门帮你开放一些产品的数据接口。还要经历一个市场的上线审核之后,才能最终上线并看到数据。去年我们发布了一个新功能“灵动分析”,基本上让运营人员脱离开这种窘境,允许他随时无代码的做埋点的配置,并马上就能看到数据——这相当于是按需分析,极大的提高了运营效率。所以TalkingData未来会让开发者看到更多,看的更快。
讯飞开放平台 技术总监 吴江照:满足客户需求第一,推广产品其次
我们对接to B的客户时,他更多关注的是本身企业资质是什么样的,做过哪些东西和项目,这些项目在具体业务场景上,与他当前的哪些需求是重合的,他也会关注这些项目最终发展的怎么样,甚至会要求我们发一些demo,或者看一下竞争对手的demo。
而开发者更看重的是你的能力特性是否新颖,是否能够满足它的需求,你的接口是否好用,文档是不是让他把产品最快的做起来,稳定性也会关注,但是不会像企业那样形成一个合同明确要求你365天保证他的服务,没有一个可量化的出问题的标准。这是我看到的开发者和企业的不同点。
第二个问题,做具体的产品时,一般会去了解一下客户的需求。就是看他的应用场景,然后我们再推荐它的技术,不会说他们需要语音识别就马上推荐他使用,这样对客户是不负责任的。客户需求的了解下,跟客户一起把App做好,给出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像苹果说的,其实用户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只是知道他想要这个东西是因为想解决某个问题,但是解决某个问题不一定非得通过这个手段去做。所以我们在客户关怀这块,也是把客户需求当做第一,而不是只是为了推广我们的技术能力。
【问题三】
在云端融合的趋势下,各家的技术、产品是否会连接、融合?这种大连接,大打通,是否可以看成一种技术创新。
正益移动CTO赵庆华:开放性是融合的前提
我们在做平台时首先我们要保障开放性,只有保障开放性才能融合别人,并且让别人融合你。这个开放性,一个是和第三方平台的开放性,一个是对开发人员的开放性。对第三方平台的开放性对于AppCan来讲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经常面向客户的最终需求。AppCan产品不能完全满足时,我们会告诉客户你需要采购哪些产品跟AppCan一起做。我们面向的都是大客户厂家,他就要求你作为系统经销商层面出现的,你要把其他产品也要提供进来。比如说我们告诉你Testin的产品,客户看的是Testin的报告。最终客户不关心你采用的是什么,他只关心成本核算,而且达到他的要求,而且你签的合同,你负责后果。
我们希望开发者够更好的用AppCan的产品,同时能够学习AppCan的技术,我们互相融合。
Testin云测 总裁 徐琨:在帮助用户成长的同时,获得收益
我们和AppCan从2014年就开始合作了,我们提供API的接口给到AppCan,开发者都不需要跳出AppCan这块就可以得到Testin测试的结果。Testin与很多平台都有类似合作,我们愿意把自己作为一个能力的提供者,嵌入到各个开发平台中,一起服务开发者。
我觉得我们都是合作伙伴,我们的客户都会去共享。当他需要做监控我可以推云智慧,因为我只是把测试那块做好,AppCan会把开发工具做好,未来他需要SDK、语音时我们也可以推荐到讯飞。我们服务的是同一个人群,我们会把更好的服务给到用户,那么他对你的感知会更好。我们巴不得把用户分享出来,对于用户来说他又多了一个能力,对于我们来讲跟各个合作伙伴来讲,我们又多了一个用户。所以这种融合,基本上我们都会做到。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当你有更深的需求时,我认为开发者和企业客户真的不一样,开发者赚到钱才成为企业客户。当你需要更好服务时你是不是能够购买我的企业服务,这是我们企业共同的生存逻辑。所以在帮助用户成长这块,大家都愿意分享。整个市场盘子变的更大。我们做企业服务的,能够获得我们的收益。
主持人:移动市场未来是无限大。完全可以做增量。
徐琨:我们是希望开发者专注在它的领域,服务好他的用户,把他的体验做好、商业模式更棒,可以赚到钱。如果他没有赚到钱,为什么容忍度那么高,就是因为他没钱。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生态环境,大家共同构造一个环境,让开发者慢慢的变成企业客户,变成企业客户之后,他的消费理念会变化。我们希望在他做开发时让他先知道我。这个是Testin一直以来的一个理念。所以我们会跟所有平台合作。
云智慧CEO殷晋:个体做到极致,相互整合
我觉得在面临这个问题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以开放的心态做开放性的整合,在时代变革时,专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都有独特的能力,希望做到极致的同时可以把这个能力开放出去,无论是被整合还是整合别人,这件事我们都在做,这样才能构建服务开发者比较好的平台和生态。
TalkingDataCTO肖文峰:数据本身很难建立独占性,开放才能生存
开发者必须以更开放的心态来面向未来,尤其是对于做数据的公司来说更是这样。今年初我们参加了美国的Strata Hadoop技术大会。我们觉得大数据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点过剩,同样的场景可以用很多技术来解决,而数据本身又很难建立独占性,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大数据公司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保持中立,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市场、面对客户。我们今天这几家公司都有合作,都是创业者。我们深深知道心态开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是我们不约而同分享出来的最核心的点。
讯飞开放平台 技术总监 吴江照:协作开放,让开发者接触到最新技术
我们作为一个能力提供商要携起手来,让开发者更简单的创业。举个简单的例子,身份认证,现在有很多手段,人脸、指纹、身纹、虹膜等,讯飞主要做云技术的,我们可以提供声纹。我们和商汤科技合作,他们提供人脸,这样结合就很好的解决身份认证问题,对于大部分手机来讲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从能力层面来讲,能力提供商应该需要相互携起手来让开发者接触到最新的技术。
第二,跟TalkingData说的也是关于数据这块,因为现在每一家的企业受限于他提供的服务、独立性,收集到的数据不可能是全面的,未来开发者、厂商,最终服务的是实实在在的用户。你要把他服务好,就要了解他全方位的信息,包括他的兴趣爱好、教育经历等等。这时候需要我们所有有数据的公司把彼此的数据分享出来,建一个大的数据仓库,才能够获得这个人真正的信息,能够把这个人的用户体验做得更好,当然这是比较长远的东西。
主持人:今天是一个小的移动互联网的圈,我们谈了技术、云和端的融合,认为这是个趋势。另外我们也都认为,不管是能力提供商,都把我们能力贡献出来,把数据进行分享,进行产业链的整合,让我们的开发者效率更高、尽快的赚钱变现,又解决企业的问题,这是我们想到的一个终极的目标。
CTO对话:云端融合下的移动技术创新
原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来自51CTO博客作者yunzhihui的原创作品,请联系作者获取转载授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UI自动化测试的那些事
下一篇:详解APM数据采样与端到端
提问和评论都可以,用心的回复会被更多人看到
评论
发布评论
相关文章
-
泛娱乐出海新风口,视频云技术需要怎样的融合创新?
可见的融合之势,激起泛娱乐PLUS的浪。
视频云 AIGC 云计算 -
华为云全域Serverless技术创新:全球首创通用Serverless平台被ACM SIGCOMM录用
该平台提供通用函数编程模型,高可扩缩、高性能和高效对接后端服务的运行框架,助力华为云构建全域Serverless云服务。
后端服务 Serverless 元戎 FunctionGraph MetaERP -
自主创新战略下的技术创新之道
描述: photo图片:
职场 CAI 休闲 -
技术创新的超级翅膀
问题,可能比...
超算 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