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为道家的始祖,其所提倡的“道”是后世之典范。老子的“道”不是今天所理解的“道理”这么简单,而是一种自然纯朴的原生态。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自然的“道”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圣人之“道”,是做什么事都不与别人争夺,这正是本真的状态,也是美的、善的、有智慧的,但是却有很多人故意去伤害别人,与别人争,于是就有了虚伪、贪婪等等。那“道”里所倡导的“美善智”是什么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即“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他人的弱点或者现实的残酷,所以难以入耳,但是听起来好听的话往往是掺杂着谎言,或者基本是谎言,于是就蒙蔽了人们的心。而“信”也就是“真”,就是老子所提倡的道,是“朴”,是不加任何杂质的。

齐宣王喜欢射箭,尤其喜欢别人夸他可以拉强弓,但是他不过也就能拉一般强度的弓。有一次齐宣王在大臣们面前炫耀,大臣们都去尝试,结果都在拉到一半的时候说“拉这弓至少得要一千多斤的力气,除了大王谁能拉开呢?”然而齐宣王用的力气不过三百石罢了,但是终其一生都以为自己能拉九百石的弓。对于齐宣王来说,强弓只是虚名,他喜欢被夸耀却失去了真实。这些阿谀奉承的臣子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时常存在,记住老子的这句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看清自己,不盲目自大。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意即“善良的人是不会去与人争辩的,那些日日与人争辩的人并不是真的好人。”善良的、有能力的人是不会每日到处吹嘘自己会做什么,自己做了什么,而是会脚踏实地地做,他们知道“为而不争”之“道”,是一个懂得务实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可靠的人。而那些总是与他人争论的、分寸不让的人必定是个斤斤计较、鼠目寸光之人, 通过争论来找自己的存在感,通过辩解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反倒是不自信的表现。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不显示自己,自显其内涵,那是一种通过三寸不烂之舌体现不出来的气质。

这句话还有另一个版本,是:“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善”即“良善”,“多”即是“争辩不已”,《康熙字典》中解释“多,胜也”,又“刻求也”,又“称美也”,所以两者的意思是相同的。善者是“为而不争”,非善者是锱铢必较、事事必争,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即“有真才实学的人知道学无止境;而觉得自己很博学的人会经常卖弄自己。” 所以前者会处处虚心请教,后者则滔滔不绝。前者是有真正大智慧的人,不会因有小知就沾沾自喜,不求上进,而是从不显露,含光内敛;不智者则处处卖弄自己,生怕别人不知自己的才华。

还有一种理解是:有智慧的人不会去追求知识的穷尽,因为他们知道“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保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欲和杂念,抛弃浮文,才能免于忧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也是在说“为而不争”。

老子接着说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不会私自保留什么,他会顺其自然,尽力地帮助别人,这样其实自己反而更充足、更丰富。
一切都是“为而不争”,不巧言令色,对他人的话有清楚的认知,不去争辩,顺势而为,韬光养晦,谦虚自持。所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需要去战胜别人,克服自己的弱点才是最强的,做到真善智,也就做到了“道”的自然,“道”的利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