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說起IOC和Spring,那什么是IOC呢?

IOC可以理解為‘面向接口編程思想’的一種實現方法,通過IOC實現了強制的‘面向接口編程’。

Spring以一種工程化的系統化的方法法,強迫程序員按照架構師的思路去實現class。

舉例來說,架構師設計了三種業務對象:用戶、數據池、數據元。架構師希望這三種對象分別提供各自的接口出來,讓用戶可以調用數據池,而數據池可以包含數據元。

架構師如何讓程序員了解他要做的事情,並且強迫程序員按照他的設計去寫代碼呢?

Spring就是這樣的一個方式,它按照接口定義了各個類,並且定義了各個類的關系。程序員的class如果寫的不對,那么它的類就會‘組裝’不進來。由於接口是先於實現而被定義的,因此一旦程序員的實現不正確,很容易定位出是誰的實現有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Java的程序員很便宜而且必須有架構師這個職位,Spring能否有效的工作起來取決於架構師的設計;程序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填空。

這也是為什么大家說Java重的原因,做一個東西必須設計出接口出來。如果很敏捷的想要對接口進行改變,則IOC就很吃力了。‘面向接口編程’所會遇到的問題,就是IOC會遇到的問題。

因此,是否要采用Spring和IOC,你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希望在這個產品中采用面向接口的編程方式”嗎?這個問題會更容易回答。

作為對比,C++里面沒有IOC是怎么解決這種問題呢?一般有這幾種方式:1,把程序切成多個小程序,每個程序對外提供簡單服務;2,寫設計文檔,設計文檔里面定義各個類的作用和接口;3,做一個概要設計,然后小組里面進行敏捷編程。這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要根據項目以及團隊的情況來選擇。

對比之下可以發現,Java確實比C++更適合寫邏輯復雜的大塊頭。Spring這樣的框架引入了硬性的約束,降低了溝通成本。(此外C++還有一個內存越界的問題)

然后我們也可以發現,超大規模的系統仍然要采用切割的方式,則Java擅長做大塊頭的特點就沒什么優勢了。因為大塊頭同時也會增加超大規模系統的維護難度。

現實世界也是如此,Java適合開發企業應用里面揉成一團的大塊頭。超大規模的系統則形形色色,用什么技術的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