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发出许多专用于医学图像后处理的算法,从而提出了有关此类图像评估的根本问题。主观评估是评估医学领域质量的最可靠方法。但是,由于人类观察者必须具有医学背景,因此在医学应用中既费时又困难。客观指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并且已得到广泛开发,尤其是对于自然图像。根据参考图像的可用性,将这些指标分为完全参考(FR),精简参考(RR)和无参考(NR)图像质量评估(IQA)方法。

由于换能器与主体,波束形成过程和信号处理阶段之间失去了适当的相互作用(或气隙),因此可能会产生噪声。另外,在扫描转换期间,由于插值而导致信息丢失。因此,用于超声图像过滤和分析的技术着重于降低斑点噪声。斑点伪影会影响精细的细节和边缘,从而限制了对比度和分辨率,这使得很难检测到人体的小对比度和低对比度临床特征。

尽搞一些有的没得研究,国内没人研究,国外少有人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章不多。但是传统图像质量评估又被列为水论文行列。不过超声图像质量评估是真的有用,不管是量化还是可视化。

但是至今为止,能是实现有效可视化的文章只有一个,但是算法慢的一比,完全无法在教学中使用。
量化可以用于控制指标,但是运算速度也是慢的一比。

下面我只能自己找点论文看看了。

2020年11月20日。
paper is coming soon!!!!!!
——————————————分割线——————————————————————
来了,来了
2020年11月24日。

超声图像的质量评估,这玩意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1. 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图像质量评估

1.1 方法介绍。

------总的来说,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图像质量评估方法有点特殊,而且这个质量评估的范畴还与我们在传统图像领域所说的SSIM等方法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先说基于深度学习的质量评估呢?因为这类方法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的,这个前提是,我们的超生图像必须是足够的清晰了,这样深度网络才能提取特征啊。但是正常来讲,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将不同清晰度的图像进行等级分类,或者在图像上对图像的像素进行评估。

------这里我没有说这类方法不好啊,毕竟每个方法都有他们的功能。这个是深圳大学的老师替深圳大学妇幼保健院做的项目,因此主要是做胎儿切面超声图像质量评估的。

他们的方法很简单,我们先说第一篇论文和第二篇论文。两篇一个是Medical Image Analysis,一个是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两个都是顶刊。很有意思,思想也都差不多,最相同的地方就是,使用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感兴趣区域ROI。

首先看第一个论文的框架: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机器学习


论文1所提出方法的框架。将待检测的跨小脑平面输入MF R-CNN,自动检测关键解剖结构并对FS进行分类。在检测任务中,增加了临床先验知识模块,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精度。最后,网络将根据分类检测结果对超声图像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判断是否为标准图像。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多任务学习框架,该框架使用更快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F R-CNN)体系结构进行标准平面检测和质量评估。MF R-CNN可以识别胎儿头部的关键解剖结构,并分析超声图像的放大倍数是否合适,然后根据临床方案对超声图像进行质量评估。具体来说,MF R-CNN的前五个卷积块学习输入数据中共享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与检测和分类任务相关联,然后扩展到特定于任务的输出流。在训练中,为了加快不同任务的不同收敛速度,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分段训练方法。
这篇文章的作者说了,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在半秒内给出图像的质量评估结果,这个我信。

再看第二篇论文,如果不是因为他们都有同一个作者,我甚至怀疑有人在抄袭论文。

Cybernetics啊,我觉得仅次于PAMI的了。既然能上,肯定是牛叉的论文。

来,看一下吧。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图像质量_02


基于DCNN的FUIQA方案流程图。对于L-CNN,输入源包括原始US图像、对称和非对称相位特征。L-CNN作为C-CNN的输入,有助于定位胎儿腹部区域的ROI。从L-CNN学习到的知识将被引入到C-CNN中,作为学习超声图像四级分化的初始化。C-CNN对输入的US图像评分为2,因为没有很好地描绘UV。

第二篇论文的作者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化的胎儿US图像质量评估(FUIQA)方案,以协助在临床产科检查中实施US图像质量控制。所提出的FUIQA是通过两个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实现的,分别称为L-CNN和C-CNN。 L-CNN旨在在超声图像中找到胎儿腹部区域的感兴趣区域(ROI)。基于L-CNN所发现的ROI,C-CNN通过评估对胃泡和脐静脉关键结构的描绘的良好程度来评估图像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L-CNN的性能,我们在神经网络的输入源中增加了局部相位特征以及原始的超声数据。将显示异构输入源将有助于改善L-CNN的性能。

前两篇论文思想差不多的。

在看你一下第三篇文论,第三篇论文是评估前列腺的。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算法_03


第一个网络使用CNN+softmax对翻转和未翻转图像进行训练,以预测TPUS图像是否具有正确的方向。第二个网络训练在正确定向的图像上,质量分数仅为1。CNN+GP用于预测质量分数。在训练(1+2)期间,第一个网络确定是否应该翻转图像,必要时进行翻转,然后由第二个网络处理“新”图像。这篇文章虽然也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但是人家做到了可以对不清晰的甚至看不到的图像进行评分。

如下图所示: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机器学习_04


一共是三类啊,0分是看到到任何器官切面的;1分是能看到一点的,3分时清楚。

当然了,这样做是有代价的,第一,需要标注大量的图像,因为深度学习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第二,图像分类评级比较粗糙,只能分三个等级,但是讲道理,其实这样就差不多了,毕竟我们要的只有清晰的图像。

还有,论文[15]也是使用深度学习进行图像质量评估的。

2. 基于常规方法的超声图像质量评估

------Fryback和Thornbury[4]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六层分层模型,该模型有助于理解评估不同级别图像质量的重要性。受到该模型的启发,Martin Christian Hemmsen[5]等人提出了一个分为三个阶段的研究计划,涵盖从原型开发早期阶段的技术评估到第一笔初始临床前试验以及最终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中评估诊断准确性和诊断思维的临床试验水平。

------Andrea Scorza[6]等人认为超声图像的均匀性通常有两种:在扫描线之间(例如,由于压电元件故障)和水平带(例如,由于声能在视场上的分布)。并提出一种通过S型函数加权的图像灰度直方图来对超声图像不均匀性进行评估的方法。

该文提出的方法称为Sigma加权直方图法(SWHM),它是在对感兴趣区域内的图像灰度(如直方图)进行一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加权函数(如logistic、gaussian等)来评估图像不均匀性的强度和数量。特别是,如果探针发射表面与幻影扫描窗口良好耦合,并且参考区域包含均匀的组织模拟材料,则不均匀指数可以表示为: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图像质量_05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人工智能_06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算法_07


小分割一下-------------------------------------------------------------------------------------------------------

下面是对传统图像质量评估的延续,怎么说呢,就是把传统的图像质量评估方法照搬到医学图像上来。

这类发那个发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对了,就是因对医学图像在传输过程中,因为压缩解码而产生的失真,从而影响医生对病况的判断。比如开一些视频医疗会议等等。

论文[7]可以说是一个综述性的文章了,Manzoor Razaak等人将七种最先进的视频质量评估方法应用于压缩医学超声视频序列的质量评估。然而,这些方法仅对图像或视频传输过程中的质量损失进行评估,并没有考虑到超声成像过程中的质量评估。
同样,针对图像压缩带来的质量损失,C. Delgorge等人[13]提出了一种结合了不同统计标准,并在训练阶段使用支持向量机完成质量评估的任务。

Meriem Outtas等人[8]研究了四个No-Reference(NR)质量评估指标方法[9,10,11,12],并在具有散斑的肝脏超声图像上对这四种方法进行评估。

Singh Prerna等人[14]提出使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是实现对图像质量的客观和定量评估,其结果具有与临床专家的主观评估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该文采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对生成的图像进行质量度量。GLCM是功能强大的纹理描述符,它是基于沿预定图像方向的像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定义的,并且可以从矩阵中提取几种有用的统计量。下图给出了包括纹理特征分析阶段的处理流水线的示意图。管道的建模和仿真阶段使用在扇区区域内定义的采样点,并通过添加斑点伪像并在采样点之间进行插值,将输入图像转换为合成超声图像。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算法_08

3. 参考文献

  1. Zehui Lin , Shengli Li, et al. Multi-task learning for quality assessment of fetal head ultrasound images - ScienceDirect[J]. Medical Image Analysis, 58.
  2. Lingyun Wu, Jie-Zhi Cheng, Member , IEEE, Shengli Li, et al. FUIQA: Fetal Ultrasound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2017, 47(5):1336-1349.
  3. Camps S , Houben T , Edwards C , et 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Transperineal Ultrasound Images of the Male Pelvic Region Using Deep Learning[C]// 2018 IEEE International Ultrasonics Symposium (IUS). IEEE, 2019.
  4. D. G. Fryback and J. R. Thornbury, “The efficacy of diagnostic imaging,”Med. Decision Making, vol. 11, no. 2, pp. 88–94, 1991.
  5. Hemmsen M C , Lange T , Brandt A H ,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Anatomic Ultrasound Image Diagnostic Quality Assessment[J].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2017, 64(1):206-217.
  6. Scorza A , Lupi G , Sciuto S A ,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a method for objective uniformity assessment in diagnostic ultrasound imaging[C]//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IEEE, 2015.
  7. Razaak M, Martini MG, Savino K. A study on quality assessment for medical ultrasound video compressed via HEVC. IEEE J Biomed Health Inform. 2014 Sep;18(5):1552-9.
  8. Outtas M , Zhang L , Deforges O , et al. Evaluation of No-reference quality metrics for Ultrasound liver images[C]// 2018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Quality of Multimedia Experience (QoMEX). 2018.
  9. A. Mittal, R. Soundararajan, and A. C. Bovik, “Making a ”completely blind” image quality analyzer,” IEEE Signal Process.Lett., vol. 20, no. 3, pp. 209–212, 2013.
  10. M. Outtas, L. Zhang, O. Deforges, W. Hammidouche, A. Serir,and C. Cavaro-Menard, “A study on the usability of opinionunaware no-reference natural image quality metrics in the context of medical images,” in 201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gnal, Image, Video and Communications (ISIVC), Nov 2016,pp. 308–313.
  11. A. Saha and Q. M. J. Wu, “Utilizing image scales towards totally training free blind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vol. 24, no. 6, pp. 1879–1892, 2015.
  12. A. Mittal, A. K. Moorthy, and A. C. Bovik, “No-referenc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n the spatial domain,”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vol. 21, no. 12, pp. 4695–4708, 2012
  13. C. Delgorge, C. Rosenberger, A. Rakotomamonjy, G. Poisson and P. Vieyres,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ultrasound image compression by fusion of criteria with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2005 13th European Signal Processing Conference, Antalya, 2005, pp. 1-4.
  14. Singh P , Mukundan R , De Ryke R . Quality analysis of synthetic ultrasound images using co-occurrence texture statistics[J]. 2017:1-6.
  15. M. Antico et al., “Deep Learning for US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Femoral Cartilage Boundary Detection in Autonomous Knee Arthroscopy,”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 vol. 67, no. 12, pp. 2543-2552, Dec. 2020, doi: 10.1109/TUFFC.2020.2965291.

4. 传统图像的质量评估综述


4.1. 背景介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质量评估(Quality Assessment,QA)在许多领域有其广泛的实用性,比如图像压缩、视频编解码、视频监控等,并且对高效、可靠质量评估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QA成为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每年都涌现出大量的新的QA算法,有些是扩展已有的算法,也有一些是QA算法的应用。

质量评估可分为图像质量评估(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QA)和视频质量评估(Video Quality Assessment, VQA),本文主要讨论图像质量评估。IQA从方法上可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主观评估就是从人的主观感知来评价图像的质量,首先给出原始参考图像和失真图像,让标注者给失真图像评分,一般采用平均主观得分(Mean Opinion Score, MOS)或平均主观得分差异(Differential Mean Opinion Score, DMOS)表示。客观评估使用数学模型给出量化值,可以使用图像处理技术生成一批失真图像,操作简单,已经成为IQA研究的重点。图像质量评估算法的目标是自动评估与人的主观质量判断相一致的客观图像质量。然而,主观评估费时费力,在实际应用中不可行,并且主观实验受观看距离、显示设备、照明条件、观测者的视觉能力、情绪等诸多因素影响。 因此,有必要设计出能够自动精确的预测主观质量的数学模型。

IQA按照原始参考图像提供信息的多少一般分成3类:全参考(Full Reference-IQA, FR-IQA)、半参考(Reduced Reference-IQA, RR-IQA)和无参考(No Reference-IQA, NR-IQA), 无参考也叫盲参考(Blind IQA, BIQA)。FR-IQA同时有原始(无失真、参考)图像和失真图像,难度较低,核心是对比两幅图像的信息量或特征相似度,是研究比较成熟的方向。NR-IQA只有失真图像,难度较高,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也是IQA中最有挑战的问题。RR-IQA只有原始图像的部分信息或从参考图像中提取的部分特征,此类方法介于FR-IQA和NR-IQA之间,且任何FR-IQA和NR-IQA方法经过适当加工都可以转换成RR-IQA方法。进一步,NR-IQA类算法还可以细分成两类,一类研究特定类型的图像质量,比如估计模糊、块效应、噪声的严重程度,另一类估计非特定类型的图像质量,也就是一个通用的失真评估。一般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提供参考图像,所以NR-IQA最有实用价值,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同时,由于图像内容的千变万化并且无参考,也使得NR-IQA成为较难的研究对象。

4.2 评估指标

衡量图像质量评估结果的指标有很多,每种指标都有自己的特点,通常比较模型客观值与观测的主观值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常见的2种评估指标是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LCC)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Ord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ROCC)。LCC也叫Pearson相关系数(PLCC),描述了主、客观评估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定义如下: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机器学习_09


SROCC衡量算法预测的单调性,计算公式为: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机器学习_10


除此之外,还有Kendall秩相关系数(Kendall Rank Ord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KROCC)、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等评估指标。KROCC的性质和SROCC一样,也衡量了算法预测的单调性。RMSE计算MOS与算法预测值之间的绝对误差,衡量算法预测的准确性。

4.3 相关算法

以下简单介绍使用传统算法评估FR-IQA、RR-IQA和NR-IQA,关于这几个缩写的简介,大家看一下文章开头就知道了。

FR-IQA

对于FR-IQA的研究越来越成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算法,主要是传统算法。比如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 PSNR)通常用来评价一幅图像压缩后和原图像相比质量的好坏,PSNR越高,压缩后失真越小,可以借助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 MSE)来计算,计算公式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_11


PSNR是图像、视频处理领域应用最广的性能量化方法,计算复杂度小,实现速度快,已经应用在视频编码标准H.264、H.265中**。尽管PSNR具有上述特点,但是局限性很明显,受像素点的影响比较大,与主观评价一致性比较低,没有考虑人类视觉系统(Human Visual System, HVS)的一些重要的生理、心理、物理学特征。**基于HVS,提出了误差灵敏度分析和结构相似度分析(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SSIM)[1]的评价方法。结构相似性假定HVS高度适应于从场景中提取结构信息,试图模拟图像的结构信息,实验表明场景中物体的结构与局部亮度和对比度无关,因此,为了提取结构信息,我们应该分离照明效果。后来又发展出多尺度的结构相似性(Multi-Scale 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S-SSIM)[1]和信息量加权的结构相似性(Information Content Weighted 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IW-SSIM)[13],在多尺度方法中,将不同分辨率和观察条件下的图像细节结合到质量评估算法中。 VIF[12]算法使用高斯尺度混合(Gaussian Scale Mixtures, GSMs)在小波域对自然图像进行建模,由源模型,失真模型和HVS模型三部分组成。MAD[8]算法假定HVS在判断图像质量时采用不同的策略,即使用局部亮度、对比度掩蔽和空间频率分量的局部统计量的变化来寻找失真。FSIM[1]算法强调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图像主要根据图像低级特征,选择相位一致性(Phase Congruency, PC)和图像梯度幅度(Gradient Magnitude, GM)来计算图像质量。后又加入颜色特征并用相位一致性信息做加权平均,发展出FSIMc[1]算法。VSI[15]算法把FSIMc中的相位一致性特征换成了显著图,保留FSIMc中的梯度和颜色信息,提高了效果。GMSD[14]只用梯度作为特征,采用标准差pooling代替以前的均值pooling,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体上来说,FR-IQA算法性能和速度都在提高,准确率也达到了新高度,如下表2: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图像质量_12

RR-IQA

虽然FR-IQA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许多应用中,参考图像获取不到,只能获取参考图像的一部分信息或间接特征,这便发展出RR-IQA。 RR-IQA方法为参考图像无法完全访问的情况提供了解决方案。 这种类型的方法通常先从参考图像提取最小参数集,然后结合失真图一起来估计质量。RR-IQA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确定IQA任务的有效参数。Maalouf et al等人[10]提出了基于群变换的RR算法, 给定参考图像及其失真版本,将图像组应用于两个图像以便提取图像的纹理和梯度信息, 然后将该信息通过CSF滤波和阈值处理以获得灵敏度系数,最后通过将失真图像的灵敏度系数与参考图像的灵敏度系数进行比较来估计图像质量。Guanawan等人[6]提出了基于局部谐波分析对阻塞或模糊降级的图像进行操作的RR-IQA算法,从边缘检测图像来计算局部谐波幅度信息,然后将该信息与失真图像一起用于估计图像质量。还有其他的基于自然场景统计(Natural Scene Statistics, NSS)的RR-IQA方法,一般的RR-IQA系统见下图:

NR-IQA

现实场景中,人们在没有参考图像的情况下能够无差错地判断失真图像的质量,但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看,这项任务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NR-IQA算法试图不用参考图像来评估图像质量。

绝大多数NR-IQA算法试图检测特定类型的失真,如模糊,块效应,各种形式的噪声等。 例如,用于锐度、模糊度估计的算法已被证明对于模糊图像的NR-IQA表现良好。 NR-IQA方法可以评价图像的模糊度,有基于边缘分析的方法,如使用Sobel、Canny提取图像边缘。有基于变换域的方法,如使用DCT、DWT进行模糊评价。有基于像素统计信息的方法,如统计图像协方差矩阵的最大的前几个特征值的迹作为图像锐度的估计。NR-IQA方法可以估计噪声,有基于滤波的方法、基于小波变换和其他一些变换域的方法。 NR-IQA方法可以评估块效应,有基于块边界和变换域的方法。NR-IQA方法还可以评估JPEG和JPEG2000的压缩失真。

还有一些基于通用类型的NR-IQA算法,这些算法不检测特定类型的失真,他们通常将IQA问题转化成一个分类或回归问题,其中分类、回归是使用特定的特征进行训练的。 相关的特征要么使用自然场景统计提取,要么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发现。NR-IQA使用自然场景统计的一个主要思想是,自然图像表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可以在失真的情况下进行评估。 我们可以通过提取特征来估计质量,这些特征指示这些统计数据在失真图像中的偏离程度,比如BLINDS-II[1],这些方法速度通常非常慢,因为使用了计算耗时的图像转换。有基于SVM的方法,这类方法先提取图像空间域或变换域特征, 基于已有的数据训练支持向量回归分析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或者对失真图像使用SVM+SVR模型,代表算法有BIQI[1],DIIVINE[1],BRISQUE[1]等。或者使用概率模型的方法,比如BLIINDS[11],NIQE[1]。或者基于码本的方法,比如CORNIA[1]。并且 CORNIA证明,可以直接从原始图像像素学习判别图像特征,而不使用手工提取特征。

深度学习算法

最近几年,深度学习已经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在各计算机视觉任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具体而言,CNN已经在许多标准的对象识别基准上表现出了优越的性能。 CNN的优势之一是可以直接将原始图像作为输入,并将特征学习融入到训练过程中。 CNN具有深层次的结构,可以有效地学习复杂的映射,同时要求最小的领域知识。这里主要介绍使用深度学习训练NR-IQA。

Le Kang等人[7]使用5层CNN准确的预测NR-IQA,网络结构图如下。该方法输入32*32大小的图像块,使用局部归一化、结合全局max pooling、min pooling、Relu非线性激活层,选择SVR损失函数,使用带动量的SGD来训练模型。 在网络结构中,特征学习和回归被整合到一个优化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更有效的估计图像质量的模型。 这种方法在LIVE数据集上表现了当时最好的性能,并且在交叉数据集实验中显示了出色的泛化能力。文章最后还做了图像局部失真的实验,证明了CNN的局部质量估计能力。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算法_13


Weilong Hou等也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图像质量评价。使用BIQA框架,综合图像代表,NSS特征,混合特征,分类,后验概率计算等功能为一体,由3级小波变换细节特征为输入,训练过程先采用受限波尔兹曼机RBM进行层间学习,再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微调,最后将预测结果分为5个等级。这个新的基于分类框架比回归框架更加自然,对小训练集更加稳定,通过实验证明模型更加的高效和鲁棒。Ke Gu等人[5]介绍了一种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质量指数(Deep learning based Image Quality Index, DIQI)来评估无参考图像质量。首先把RGB图像转换到YIQ颜色空间,从中提取3000个特征,然后使用L-BFGS算法训练一个稀疏的自动编码器,输入数据是s×3000的矩阵,s表示训练样本的个数,设计一个3层的DNN,使用刚才训练的自动编码器初始化DNN,然后使用线性函数计算输出,最后根据损失函数使用反向传播算法微调DNN每层的权重。实验结果表明DIQI的有效性,并且对比经典的FR-IQA、RR-IQA算法,DNN是IQA研究中一个有前景的方向。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图像质量_14


Sebastian Bosse等人[4], 设计了一个端到端的深度神经网络。作者修改了VGG网络,新网络包含10个卷积层、5个pooling层来提取特征,2个fc层做回归,将大图片分成多个小块作为输入。然后NR-IQA与FR-IQA共用网络,可以学习出局部权重和局部质量,计算MAE损失进行端到端的训练。作者对比了三种特征向量的融合、空间pooling和权重估计,最后 [公式] 和平均权重效果最好。只使用NR-IQA分支就可以预测NR-IQA,网络设计比较灵活。实验评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开数据集,都表现出了优越的性能,通过跨数据集的测试表明该算法有很好的泛化能力。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图像质量_15


Simone Bianco等人[3]使用了DeepBIQ模型,DeepBIQ通过将原始图像的多个子区域上预测的分数进行平均来估计图像质量。输入图像块,加载预训练模型微调CNN,输出SVR来计算每个图像块的分数。作者评估了几种效果:1)使用不同的预训练模型,2)使用大量的图像块而不是整个图像训练,同时使用不同的特征和结果融合策略,3)由于图片数据量少,固定网络全连接前的权值,使用NR-IQA数据微调网络。测试图像质量挑战数据集的结果表明,DeepBIQ取得了几乎0.91的LCC。 此外,在许多情况下,DeepBIQ的质量分数预测更接近平均观察者的分数。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机器学习_16


Xialei Liu等人[2]提出RankIQA模型来评估无参考图像的质量。之前的模型主要都是从提取特征和网络方面做改进,并没有考虑数据集图像少的问题。而RankIQA正是从数据预处理出发,取得了NR-IQA最好效果为了解决IQA数据集不足的问题,通过已知质量的图片使用图像处理变换生成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排序的失真图像。这些排序的图像集是自动生成的,而不用人工标注。这样就得到一个大数据集,然后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宽更深的网络来训练。作者首先选择Siamese网络学习出生成数据排序关系的表示特征,然后将训练好的Siamese网络中表示的知识迁移到传统的CNN中,从而估算出单个图像的绝对图像质量。作者还改进了一个比传统Siamese网络更高效的反向传播算法:以前Siamese网络使用成对的样本训练网络,这样有大量样本有重复计算,现在所有样本只前向传播一次,统计出loss,然后计算梯度进行反向传播,这样得到更快的训练速度和更低的损失。作者实验了三个从浅到深的网络:Shallow,Alexnet,VGG16。Shallow包含4个卷积层和一个fc层,最后VGG16的结果最好。我们还可以训练测试一些更深的网络或者设计一些新网络。作者测试TID2013表明,RankIQA超过state-of-the-art 5%,并且在LIVE测试中,RankIQA优于现有的NR-IQA技术,甚至超越了FR-IQA方法的最新技术,从而无需参考图像就可以推断IQA。

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 超声图像检测_深度学习超声图像后处理_17

4.4 总结

从NR-IQA的发展来看,经历了先前针对特定失真类型到基于规则判断的方法后,逐渐到提取复杂特征、基于机器学习的方向发展,直到现在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NR-IQA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深度学习具有复杂的网络结构和很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可以端到端的完成特征提取和识别,从实验结果来看,性能超过其他机器学习的方法,在IQA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是设计网络和训练网络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另外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数据量少容易产生过拟合。各个IQA算法也有其局限性,目前还没有客观评价视频编码的算法,虽然PSNR已经应用在视频编码标准中,但是实验证明PSNR和SSIM等算法并不能客观的评价图像质量,如图7,圆外6幅图像MAE相同,即PSNR相同,可是主观观测差别很大,图中SSIM不同,貌似SSIM效果好点,但是有论文证明SSIM并不比PSNR优秀。PSNR范围[0,100],SSIM的范围[0,1],他们也没有准确的对应关系。也还没有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一致性高的算法,如图8,主观与客观呈现非线性的关系。目前各IQA算法主要评估图片质量都是单一的质量值,并不能反应综合图像质量情况,在各个数据集上SRCC高并不意味着总体上SRCC高。IQA算法对数据集依赖严重,现实中自然图片千变万化,包含多重失真,比公开数据集更复杂,仅靠提升LCC和SROCC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有的IQA算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果投入使用还需继续探索。

4.5 参考文献

[1] Algorithm Reference. https://ece.uwaterloo.ca/~zduanmu/cvpr16_gmad.

[2] RankIQA: Learning from Rankings for No-referenc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https://xialeiliu.github.io/RankIQA.

[3] S. Bianco, L. Celona, P. Napoletano, and R. Schettini. On the use of deep learning for blind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arXiv preprint arXiv:1602.05531, 2016.

[4] S. Bosse, D. Maniry, K.-R. Müller, T. Wiegand, and W. Samek. 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no-reference and full-referenc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7(1):206–219, 2018.

[5] K. Gu, G. Zhai, X. Yang, and W. Zhang. Deep learning network for blind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n Image Processing (ICIP),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ges 511–515. IEEE, 2014.

[6] I. P. Gunawan and M. Ghanbari. Reduced reference picture quality estimation by using local harmonic amplitude information. In London Communications Symposium, volume 2003, pages 353–358, 2003.

[7] L. Kang, P. Ye, Y. Li, and D. Doerman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for no-referenc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pages 1733–1740, 2014.

[8] E. C. Larson and D. M. Chandler. Most apparent distortion: full-referenc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and the role of strategy. Journal of Electronic Imaging, 19(1):011006–011006, 2010.

[9] 图像质量评价怎么了 – 全参考方法整理与实用性探讨.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804170.

[10] A. Maalouf, M.-C. Larabi, and C. Fernandez-Maloigne. A grouplet-based reduced reference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n Quality of Multimedia Experience, 2009. QoMEx 2009.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ages 59–63. IEEE, 2009.

[11] M. A. Saad, A. C. Bovik, and C. Charrier. A dct statistics-based blind image quality index.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17(6):583–586, 2010.

[12] H. R. Sheikh and A. C. Bovik. Image information and visual quality.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15(2):430–444, 2006.

[13] Z. Wang and Q. Li. Information content weighting for perceptual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5):1185–1198, 2011.

[14] W. Xue, L. Zhang, X. Mou, and A. C. Bovik. Gradient magnitude similarity deviation: A highly e cient perceptual image quality index.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3(2):684–695, 2014.

[15] L. Zhang, Y. Shen, and H. Li. Vsi: A visual saliency-induced index for perceptual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3(10):4270–428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