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关于索引的结论:

  • 每个索引对应一颗 B+树(一种多叉树,一般最大四层,每个内节点的分叉大约1200左右),用户记录存储在 叶子节点目录项记录内节点(非叶子节点)
  • InnoDB引擎聚集索引B+树 索引结构,也就是说:在InnoDB引擎中,索引即数据,数据即索引
  • 除主键外建立的索引都称为 二级索引(包括:联合索引、唯一索引、普通索引等),二级索引索引列+主键(可以指定联合索引,则会有多个索引列,但对结构无影响,只是在数据按照索引顺序排序的时候参照索引顺序排序),查找到叶子节点后,如果没有索引列没有覆盖查询列,则会进行 回表回表二级索引聚集索引 中查找完整用户记录)
  • B+树双向链表)内的记录(不论是用户记录还是目录项记录)按照索引列的值从小到大排序组成 单向链表联合索引联合索引联合索引主键 划分出顺序
  • B+树页目录在一个页面查找数据的时候,先根据索引值通过二分法定位到对应的数据组的第一个记录,然后顺序遍历数据组得到记录值(如果是内节点,则会定位到数据所在区间的槽,取出页号到下一层比较)。起始通过索引列查找数据的时候,则会从根节点开始逐层向下搜索
  • B+树联合索引联合索引 从最左开始连续的列。如果查询器觉得使用索引的性能不如全表扫描,则会直接文件排序查找。
  • 回表B+树聚集索引二级索引顺序I/O),如果使用 二级索引回表聚集索引

全表扫描一个表的过程其实是先把这个表从磁盘上加载到内存中,然后从内存中比较匹配条件是否满足,把符合搜索条件的记录加入到结果集,即:找到叶子节点左侧最小值后顺序遍历双向链表依次和查询条件比较(全表扫描I/O成本 时将所有节点考虑进去了)

建立了索引不一定使用,只有在 二级索引+回表全表扫描 低时,才会使用索引

对于B+树索引来说,只要索引列和常数使用=<=>INNOT INIS NULLIS NOT NULL><>=<=BETWEEN!=(不等于也可以写成<>)或者LIKE操作符连接起来,就可以产生一个所谓的范围区间LIKE匹配字符串前缀也行),也就是说这些搜索条件都可能使用到索引,把一个查询中可能使用到的索引称之为possible keys

5.2 索引最佳实践

  • 最好在查询列中只包含索引列(即:覆盖索引省去 回表 操作)
  • 列值的重复度尽可能的低
  • 为经常用于排序、搜索、分组的列建立索引
  • 索引列的类型尽量小(主键更加适用,因为除外了 聚集索引二级索引 都会存储表的主键)
  • 如果字符串很长,可以只对字符串的前几个字符建立索引(缺点是order by排序的时候无法使用索引排序)
  • 主键具有AUTO_INCREMENT,避免主键的忽大忽小(在一页中指定主键插入数据,可能造成页分裂,影响性能)
  • 经常查询以某后缀结尾的列值时候,在存储时可以以列值倒序存储(通配符'%',放在索引字符串后面任可用到索引,放在前面和中间则不可)
  • 如果表中只有一个索引,并且是唯一索引(一般是身份证等业务编号),则不用另外建立唯一自增id,直接将业务id作为主键,防止回表查询
  • 通过alter table T engine=InnoDB重建索引(无论创建索引还是删除索引,都会重建整个B+树,因此删除后添加过程正确但是语句错误,重建了两次B+树,重建索引 是将数据重新组织防止因为插入、页分裂等操作造成的空洞,使数据更紧凑)
  • 查询字符串一定要加上单引号,否则索引失效会行锁会升级为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