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类:一个内部类的定义是定义在另一个内部的类。

  原因是:

  1.一个内部类的对象能够访问创建它的对象的实现,包括私有数据。

  2.对于同一个包中的其他类来说,内部类能够隐藏起来。

  3.匿名内部类可以很方便的定义回调。

  4.使用内部类可以非常方便的编写事件驱动程序。


首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实现一个接口,但是这个接口中的一个方法和你构想的这个类中的一个方法的名称,参数相同,你应该怎么办?这时候,你 可以建一个内部类实现这个接口。由于内部类对外部类的所有内容都是可访问的,所以这样做可以完成所有你直接实现这个接口的功能。

不过你可能要质疑,更改一下方法的不就行了吗?

的确,以此作为设计内部类的理由,实在没有说服力。

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java中的内部类和接口加在一起,可以的解决常被C++程序员抱怨java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没有多继承。实际上,C++的多继承设计起来很复杂,而java通过内部类加上接口,可以很好的实现多继承的效果。

如果没有final的话,那么内部类使用的外部类局部变量要用哪个值呢?
使用内部类经常是用在Listener这样的。
而Listener中的监听函数被调用时,大部分情况,new内部类所在的函数早就执行完了,此时外部类局部变量早就不存在了。

而加上final后,编译器是这样处理内部类的。如果这个外部局部变量是常量,则在内部类代码中直接用这个常量。如果是类的实例,则编译器将产生一个内部类的构造参数,将这个final变量传到内部类里,这样即使外部局部变量无效了,还可以使用。

另外引用别人的一段话:
内部类并不是直接调用方法传进来的参数,而是内部类将传进来的参数通过自己的构造器备份到了自己的内部,自己内部的方法调用的实际是自己的属性而不是外部类方法的参数。
这样理解就很容易得出为什么要用final了,因为两者从外表看起来是同一个东西,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如果内部类改掉了这些参数的值也不可能影响到原参数,然而这样却失去了参数的一致性,因为从编程人员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同一个东西,如果编程人员在程序设计的时候在内部类中改掉参数的值,但是外部调用的时候又发现值其实没有被改掉,这就让人非常的难以理解和接受,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问题存在,所以编译器设计人员把内部类能够使用的参数设定为必须是 final来规避这种莫名其妙错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