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前言
- 1. 引入缓存提高性能
- 2. 缓存利用率和一致性问题
- 2.1 如何提高缓存利用率
- 2.2 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
- 2.2.1第一种 :先更新缓存,后更新数据库
- 2.2.2 第二种 :先更新数据库,后更新缓存
- 3. 并发引发的一致性问题
- 4. 删除缓存可以保证一致性吗?
- 4.1 先删除缓存,后更新数据库
- 4.2 先更新数据库,后删除缓存
- 5. 如何保证两步都执行成功?
- 6. 主从库延迟和延迟双删问题
- 7. 可以做到强一致吗?
- 总结
- 后记
前言
最近面试季节,估计如何保证缓存和数据库一致性这个问题经常会被问到,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但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依旧有很多疑惑:
- 到底是更新缓存还是删缓存?
- 到底选择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还是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 为什么要引入消息队列保证一致性?
- 延迟双删会有什么问题?到底要不要用?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把这些问题讲清楚。
这篇文章干货很多,希望你可以耐心读完。
1. 引入缓存提高性能
我们从最简单的场景开始讲起。
如果你的业务处于起步阶段,流量非常小,那无论是读请求还是写请求,直接操作数据库即可,这时你的架构模型是这样的:
但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你的项目请求量越来越大,这时如果每次都从数据库中读数据,那肯定会有性能问题。这个阶段通常的做法是,引入缓存来提高读性能,架构模型就变成了这样:
当下优秀的缓存中间件,当属 Redis
莫属,它不仅性能非常高,还提供了很多友好的数据类型,可以很好地满足我们的业务需求。
但引入缓存之后,你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之前数据只存在数据库中,现在要放到缓存中读取,具体要怎么存呢?
最简单直接的方案是全量数据刷到缓存:
- 数据库的数据,全量刷入缓存(不设置失效时间)。
- 写请求只更新数据库,不更新缓存。
- 启动一个定时任务,定时把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到缓存中
这个方案的优点是,所有读请求都可以直接命中缓存,不需要再查数据库,性能非常高。
但缺点也很明显,有 2
个问题:
- 缓存利用率低:不经常访问的数据,还一直留在缓存中。
- 数据不一致:因为是定时刷新缓存,缓存和数据库存在不一致(取决于定时任务的执行频率)。
所以,这种方案一般更适合业务体量小,且对数据一致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
那如果我们的业务体量很大,怎么解决这 2
个问题呢?
2. 缓存利用率和一致性问题
2.1 如何提高缓存利用率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如何提高缓存利用率?
想要缓存利用率最大化,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方案是,缓存中只保留最近访问的热数据。但具体要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这样优化:
- 写请求依旧只写数据库。
- 读请求先读缓存,如果缓存不存在,则从数据库读取,并重建缓存。
- 同时,写入缓存中的数据,都设置失效时间。
这样一来,缓存中不经常访问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逐渐过期淘汰掉,最终缓存中保留的,都是经常被访问的热数据,缓存利用率得以最大化。
2.2 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
再来看数据一致性问题。
要想保证缓存和数据库实时一致,那就不能再用定时任务刷新缓存了。
所以,当数据发生更新时,我们不仅要操作数据库,还要一并操作缓存。具体操作就是,修改一条数据时,不仅要更新数据库,也要连带缓存一起更新。
但数据库和缓存都更新,又存在先后问题,那对应的方案就有 2
个:
- 先更新缓存,后更新数据库。
- 先更新数据库,后更新缓存。
哪个方案更好呢?
先不考虑并发问题,正常情况下,无论谁先谁后,都可以让两者保持一致,但现在我们需要重点考虑异常情况。
因为操作分为两步,那么就很有可能存在第一步成功、第二步失败的情况发生。
这 2
种方案我们一个个来分析。
2.2.1第一种 :先更新缓存,后更新数据库
如果缓存更新成功了,但数据库更新失败,那么此时缓存中是最新值,但数据库中是旧值。
虽然此时读请求可以命中缓存,拿到正确的值,但是,一旦缓存失效,就会从数据库中读取到旧值,重建缓存也是这个旧值。
这时用户会发现自己之前修改的数据又变回去了,对业务造成影响。
2.2.2 第二种 :先更新数据库,后更新缓存
如果数据库更新成功了,但缓存更新失败,那么此时数据库中是最新值,缓存中是旧值。
之后的读请求读到的都是旧数据,只有当缓存失效后,才能从数据库中得到正确的值。
这时用户会发现,自己刚刚修改了数据,但却看不到变更,一段时间过后,数据才变更过来,对业务也会有影响。
可见,无论谁先谁后,但凡后者发生异常,就会对业务造成影响。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别急,后面我会详细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继续分析,除了操作失败问题,还有什么场景会影响数据一致性?
这里我们还需要重点关注:并发问题。
3. 并发引发的一致性问题
假设我们采用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的方案,并且两步都可以成功执行的前提下,如果存在并发,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有线程 A
和线程 B
两个线程,需要更新同一条数据,会发生这样的场景:
- 线程
A
更新数据库(X = 1
) - 线程
B
更新数据库(X = 2
) - 线程
B
更新缓存(X = 2
) - 线程
A
更新缓存(X = 1
)
最终 X
的值在缓存中是 1
,在数据库中是 2
,发生不一致。
也就是说,A
虽然先于 B
发生,但 B
操作数据库和缓存的时间,却要比 A
的时间短,执行时序发生错乱,最终这条数据结果是不符合预期的。
同样地,采用先更新缓存,再更新数据库的方案,也会有类似问题,这里不再详述。
除此之外,我们从缓存利用率的角度来评估这个方案,也是不太推荐的。
这是因为每次数据发生变更,都无脑更新缓存,但是缓存中的数据不一定会被马上读取,这就会导致缓存中可能存放了很多不常访问的数据,浪费缓存资源。
而且很多情况下,写到缓存中的值,并不是与数据库中的值一一对应的,很有可能是先查询数据库,再经过一系列计算得出一个值,才把这个值才写到缓存中。
由此可见,这种更新数据库 + 更新缓存的方案,不仅缓存利用率不高,还会造成机器性能的浪费。
所以此时我们需要考虑另外一种方案:删除缓存。
4. 删除缓存可以保证一致性吗?
删除缓存对应的方案也有 2
种:
- 先删除缓存,后更新数据库
- 先更新数据库,后删除缓存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得知,但凡第二步操作失败,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这里我不再详述具体场景,你可以按照前面的思路推演一下,就可以看到依旧存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这里我们重点来看并发问题。
4.1 先删除缓存,后更新数据库
如果有 2
个线程要并发读写数据,可能会发生以下场景:
- 线程
A
要更新 X= 2
(原值X = 1
) - 线程
A
先删除缓存 - 线程
B
读缓存,发现不存在,从数据库中读取到旧值(X = 1
) - 线程
A
将新值写入数据库(X = 2
) - 线程
B
将旧值写入缓存(X = 1
)
最终 X
的值在缓存中是 1
(旧值),在数据库中是 2
(新值),发生不一致。
可见,先删除缓存,后更新数据库,当发生读+写并发时,还是存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4.2 先更新数据库,后删除缓存
依旧是 2
个线程并发读写数据:
- 缓存中
X
不存在(数据库X = 1
) - 线程
A
读取数据库,得到旧值(X = 1
) - 线程
B
更新数据库(X = 2
) - 线程
B
删除缓存 - 线程
A
将旧值写入缓存(X = 1
)
最终 X
的值在缓存中是 1
(旧值),在数据库中是 2
(新值),也发生不一致。
这种情况理论来说是可能发生的,但实际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其实概率很低,这是因为它必须满足 3
个条件:
- 缓存刚好已失效
- 读请求 + 写请求并发
- 更新数据库 + 删除缓存的时间(步骤
3-4
),要比读数据库 + 写缓存时间短(步骤2
和5
)
仔细想一下,条件 3 发生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因为写数据库一般会先加锁,所以写数据库,通常是要比读数据库的时间更长的。
这么来看,先更新数据库 + 再删除缓存的方案,是可以保证数据一致性的。
所以,我们应该采用这种方案,来操作数据库和缓存。
好,解决了并发问题,我们继续来看前面遗留的,第二步执行失败导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5. 如何保证两步都执行成功?
前面我们分析到,无论是更新缓存还是删除缓存,只要第二步发生失败,那么就会导致数据库和缓存不一致。
保证第二步成功执行,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想一下,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答案是:重试
。
是的,其实这里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无论是先操作缓存,还是先操作数据库,但凡后者执行失败了,我们就可以发起重试,尽可能地去做补偿。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执行失败,我们无脑重试就可以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现实情况往往没有想的这么简单,失败后立即重试的问题在于:
- 立即重试很大概率还会失败。
- 重试次数设置多少才合理?
- 重试会一直占用这个线程资源,无法服务其它客户端请求
看到了么,虽然我们想通过重试的方式解决问题,但这种同步重试的方案依旧不严谨。
那更好的方案应该怎么做?
答案是:异步重试
。
什么是异步重试?
其实就是把重试请求写到消息队列中,然后由专门的消费者来重试,直到成功。
或者更直接的做法,为了避免第二步执行失败,我们可以把操作缓存这一步,直接放到消息队列中,由消费者来操作缓存。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写消息队列也有可能会失败啊?而且,引入消息队列,这又增加了更多的维护成本,这样做值得吗?
这个问题很好,但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执行失败的线程中一直重试,还没等执行成功,此时如果项目重启了,那这次重试请求也就丢失了,那这条数据就一直不一致了。
所以,这里我们必须把重试或第二步操作放到另一个服务中,这个服务用消息队列最为合适。这是因为消息队列的特性,正好符合我们的需求:
- 消息队列保证可靠性:写到队列中的消息,成功消费之前不会丢失(重启项目也不担心)。
- 消息队列保证消息成功投递:下游从队列拉取消息,成功消费后才会删除消息,否则还会继续投递消息给消费者(符合我们重试的场景)
至于写队列失败和消息队列的维护成本问题:
- 写队列失败:操作缓存和写消息队列,同时失败的概率其实是很小的。
- 维护成本:我们项目中一般都会用到消息队列,维护成本并没有新增很多。
所以,引入消息队列来解决这个问题,是比较合适的。这时架构模型就变成了这样:
那如果你确实不想在应用中去写消息队列,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案,同时又可以保证一致性呢?
方案还是有的,这就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解决方案:订阅数据库变更日志,再操作缓存
。
具体来讲就是,我们的业务应用在修改数据时,只需修改数据库,无需操作缓存。
那什么时候操作缓存呢?这就和数据库的变更日志有关了。
拿 MySQL
举例,当一条数据发生修改时,MySQL
就会产生一条变更日志(Binlog
),我们可以订阅这个日志,拿到具体操作的数据,然后再根据这条数据,去删除对应的缓存。
订阅变更日志,目前也有了比较成熟的开源中间件,例如阿里的 canal,使用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
- 无需考虑写消息队列失败情况:只要写
MySQL
成功,Binlog
肯定会有。 - 自动投递到下游队列:
canal
自动把数据库变更日志投递给下游的消息队列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投入精力去维护 canal
的高可用和稳定性。
如果你有留意观察很多数据库的特性,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数据库都逐渐开始提供订阅变更日志的功能了,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不用通过中间件来拉取日志,自己写程序就可以订阅变更日志了,这样可以进一步简化流程。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想要保证数据库和缓存一致性,推荐采用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
方案,并配合消息队列
或订阅变更日志
的方式来做。
6. 主从库延迟和延迟双删问题
到这里,还有 2
个问题,是我们没有重点分析过的。
第一个问题,还记得前面讲到的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方案,导致不一致的场景么?
这里我再把例子拿过来让你复习一下:
2
个线程要并发读写数据,可能会发生以下场景:
- 线程
A
要更新X = 2
(原值X = 1
) - 线程
A
先删除缓存 - 线程
B
读缓存,发现不存在,从数据库中读取到旧值(X = 1
) - 线程
A
将新值写入数据库(X = 2
) - 线程
B
将旧值写入缓存(X = 1
)
最终 X 的值在缓存中是 1
(旧值),在数据库中是 2
(新值),发生不一致。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读写分离 + 主从复制延迟情况下,缓存和数据库一致性的问题。
在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方案下,「读写分离 + 主从库延迟其实也会导致不一致:
- 线程
A
更新主库X = 2
(原值X = 1
) - 线程
A
删除缓存 - 线程
B
查询缓存,没有命中,查询从库得到旧值(从库X = 1
) - 从库同步完成(主从库
X = 2
) - 线程
B
将旧值写入缓存(X = 1
)
最终 X
的值在缓存中是 1
(旧值),在主从库中是 2
(新值),也发生不一致。
看到了么?这 2
个问题的核心在于:缓存都被回种了旧值
。
那怎么解决这类问题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缓存删掉
。
但是,不能立即删,而是需要延迟删,这就是业界给出的方案:缓存延迟双删策略。
按照延时双删策略,这 2
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
解决第一个问题:在线程 A
删除缓存、更新完数据库之后,先休眠一会,再删除一次缓存。
解决第二个问题:线程 A
可以生成一条延时消息,写到消息队列中,消费者延时删除缓存。
这两个方案的目的,都是为了把缓存清掉,这样一来,下次就可以从数据库读取到最新值,写入缓存。
但问题来了,这个延迟删除缓存,延迟时间到底设置要多久呢?
- 问题1:延迟时间要大于主从复制的延迟时间
- 问题2:延迟时间要大于线程
B
读取数据库 + 写入缓存的时间
但是,
这个时间在分布式和高并发场景下,其实是很难评估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凭借经验大致估算这个延迟时间,例如延迟 1-5
s,只能尽可能地降低不一致的概率。
所以你看,采用这种方案,也只是尽可能保证一致性而已,极端情况下,还是有可能发生不一致。
所以实际使用中,我还是建议你采用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的方案,同时,要尽可能地保证主从复制不要有太大延迟,降低出问题的概率。
7. 可以做到强一致吗?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些方案还是不够完美,我就想让缓存和数据库强一致,到底能不能做到呢?
其实很难。
要想做到强一致,最常见的方案是 2PC
、3PC
、Paxos
、Raft
这类一致性协议,但它们的性能往往比较差,而且这些方案也比较复杂,还要考虑各种容错问题。
相反,这时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我们引入缓存的目的是什么?
没错,性能。
一旦我们决定使用缓存,那必然要面临一致性问题。性能和一致性就像天平的两端,无法做到都满足要求。
而且,就拿我们前面讲到的方案来说,当操作数据库和缓存完成之前,只要有其它请求可以进来,都有可能查到中间状态的数据。
所以如果非要追求强一致,那必须要求所有更新操作完成之前期间,不能有任何请求进来。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加分布锁的方式来实现,但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很可能会超过引入缓存带来的性能提升。
所以,既然决定使用缓存,就必须容忍一致性问题,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缓存都是有失效时间的,就算在这期间存在短期不一致,我们依旧有失效时间来兜底,这样也能达到最终一致。
总结
好了,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重点。
- 想要提高应用的性能,可以引入缓存来解决
- 引入缓存后,需要考虑缓存和数据库一致性问题,可选的方案有:更新数据库 + 更新缓存、更新数据库 + 删除缓存
- 更新数据库 + 更新缓存方案,在并发场景下无法保证缓存和数据一致性,且存在缓存资源浪费和机器性能浪费的情况发生
- 在更新数据库 + 删除缓存的方案中,先删除缓存,再更新数据库在并发场景下依旧有数据不一致问题,解决方案是延迟双删,但这个延迟时间很难评估,所以推荐用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的方案
- 在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方案下,为了保证两步都成功执行,需配合消息队列或订阅变更日志的方案来做,本质是通过重试的方式保证数据一致性
- 在先更新数据库,再删除缓存方案下,读写分离 + 主从库延迟也会导致缓存和数据库不一致,缓解此问题的方案是延迟双删,凭借经验发送延迟消息到队列中,延迟删除缓存,同时也要控制主从库延迟,尽可能降低不一致发生的概率
后记
本以为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写起来很好写,没想到在写的过程中,还是挖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深度思考过的细节。
在这里我也分享 4
点心得给你:
- 性能和一致性不能同时满足,为了性能考虑,通常会采用最终一致性的方案
- 掌握缓存和数据库一致性问题,核心问题有
3
点:缓存利用率、并发、缓存 + 数据库一起成功问题 - 失败场景下要保证一致性,常见手段就是重试,同步重试会影响吞吐量,所以通常会采用异步重试的方案
- 订阅变更日志的思想,本质是把权威数据源(例如
MySQL
)当做leader
副本,让其它异质系统(例如Redis
/Elasticsearch
)成为它的follower
副本,通过同步变更日志的方式,保证leader
和follower
之间保持一致
很多一致性问题,都会采用这些方案来解决,希望我的这些心得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