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性回归
线性回归输出是一个连续值,因此适用于回归问题。回归问题在实际中很常见,如预测房屋价格、气温、销售额等连续值的问题。与回归问题不同,分类问题中模型的最终输出是一个离散值。我们所说的图像分类、垃圾邮件识别、疾病检测等输出为离散值的问题都属于分类问题的范畴。softmax回归则适用于分类问题。
由于线性回归和softmax回归都是单层神经网络,它们涉及的概念和技术同样适用于大多数的深度学习模型。我们首先以线性回归为例,介绍大多数深度学习模型的基本要素和表示方法。
线性回归的基本要素
我们以一个简单的房屋价格预测作为例子来解释线性回归的基本要素。这个应用的目标是预测一栋房子的售出价格(元)。我们知道这个价格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房屋状况、地段、市场行情等。为了简单起见,这里我们假设价格只取决于房屋状况的两个因素,即面积(平方米)和房龄(年)。接下来我们希望探索价格与这两个因素的具体关系。
模型
设房屋的面积为\(x_1\),房龄为\(x_2\),售出价格为\(y\)。我们需要建立基于输入\(x_1\)和\(x_2\)来计算输出\(y\)的表达式,也就是模型(model)。顾名思义,线性回归假设输出与各个输入之间是线性关系:
其中\(w_1\)和\(w_2\)是权重(weight),\(b\)是偏差(bias),且均为标量。它们是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parameter)。模型输出\(\hat{y}\)是线性回归对真实价格\(y\)的预测或估计。我们通常允许它们之间有一定误差。
模型训练
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数据来寻找特定的模型参数值,使模型在数据上的误差尽可能小。这个过程叫作模型训练(model training)。下面我们介绍模型训练所涉及的3个要素。
训练数据
我们通常收集一系列的真实数据,例如多栋房屋的真实售出价格和它们对应的面积和房龄。我们希望在这个数据上面寻找模型参数来使模型的预测价格与真实价格的误差最小。在机器学习术语里,该数据集被称为训练数据集(training data set)或训练集(training set),一栋房屋被称为一个样本(sample),其真实售出价格叫作标签(label),用来预测标签的两个因素叫作特征(feature)。特征用来表征样本的特点。
假设我们采集的样本数为\(n\),索引为\(i\)的样本的特征为\(x_1^{(i)}\)和\(x_2^{(i)}\),标签为\(y^{(i)}\)。对于索引为\(i\)的房屋,线性回归模型的房屋价格预测表达式为
损失函数
在模型训练中,我们需要衡量价格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通常我们会选取一个非负数作为误差,且数值越小表示误差越小。一个常用的选择是平方函数。它在评估索引为\(i\)的样本误差的表达式为
其中常数\(1/2\)使对平方项求导后的常数系数为1,这样在形式上稍微简单一些。显然,误差越小表示预测价格与真实价格越相近,且当二者相等时误差为0。给定训练数据集,这个误差只与模型参数相关,因此我们将它记为以模型参数为参数的函数。在机器学习里,将衡量误差的函数称为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这里使用的平方误差函数也称为平方损失(square loss)。
通常,我们用训练数据集中所有样本误差的平均来衡量模型预测的质量,即
在模型训练中,我们希望找出一组模型参数,记为\(w_1^*, w_2^*, b^*\),来使训练样本平均损失最小:
优化算法
当模型和损失函数形式较为简单时,上面的误差最小化问题的解可以直接用公式表达出来。这类解叫作解析解(analytical solution)。本节使用的线性回归和平方误差刚好属于这个范畴。然而,大多数深度学习模型并没有解析解,只能通过优化算法有限次迭代模型参数来尽可能降低损失函数的值。这类解叫作数值解(numerical solution)。
在求数值解的优化算法中,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mini-batch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在深度学习中被广泛使用。它的算法很简单:先选取一组模型参数的初始值,如随机选取;接下来对参数进行多次迭代,使每次迭代都可能降低损失函数的值。在每次迭代中,先随机均匀采样一个由固定数目训练数据样本所组成的小批量(mini-batch)\(\mathcal{B}\),然后求小批量中数据样本的平均损失有关模型参数的导数(梯度),最后用此结果与预先设定的一个正数的乘积作为模型参数在本次迭代的减小量。
在训练本节讨论的线性回归模型的过程中,模型的每个参数将作如下迭代:
在上式中,\(|\mathcal{B}|\)代表每个小批量中的样本个数(批量大小,batch size),\(\eta\)称作学习率(learning rate)并取正数。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批量大小和学习率的值是人为设定的,并不是通过模型训练学出的,因此叫作超参数(hyperparameter)。我们通常所说的“调参”指的正是调节超参数,例如通过反复试错来找到超参数合适的值。在少数情况下,超参数也可以通过模型训练学出。本书对此类情况不做讨论。
模型预测
模型训练完成后,我们将模型参数\(w_1, w_2, b\)在优化算法停止时的值分别记作\(\hat{w}_1, \hat{w}_2, \hat{b}\)。注意,这里我们得到的并不一定是最小化损失函数的最优解\(w_1^*, w_2^*, b^*\),而是对最优解的一个近似。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学出的线性回归模型\(x_1 \hat{w}_1 + x_2 \hat{w}_2 + \hat{b}\)来估算训练数据集以外任意一栋面积(平方米)为\(x_1\)、房龄(年)为\(x_2\)的房屋的价格了。这里的估算也叫作模型预测、模型推断或模型测试。
线性回归的表示方法
我们已经阐述了线性回归的模型表达式、训练和预测。下面我们解释线性回归与神经网络的联系,以及线性回归的矢量计算表达式。
神经网络图
在深度学习中,我们可以使用神经网络图直观地表现模型结构。为了更清晰地展示线性回归作为神经网络的结构,图3.1使用神经网络图表示本节中介绍的线性回归模型。神经网络图隐去了模型参数权重和偏差。
在图3.1所示的神经网络中,输入分别为\(x_1\)和\(x_2\),因此输入层的输入个数为2。输入个数也叫特征数或特征向量维度。图3.1中网络的输出为\(o\),输出层的输出个数为1。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直接将图3.1中神经网络的输出\(o\)作为线性回归的输出,即\(\hat{y} = o\)。由于输入层并不涉及计算,按照惯例,图3.1所示的神经网络的层数为1。所以,线性回归是一个单层神经网络。输出层中负责计算\(o\)的单元又叫神经元。在线性回归中,\(o\)的计算依赖于\(x_1\)和\(x_2\)。也就是说,输出层中的神经元和输入层中各个输入完全连接。因此,这里的输出层又叫全连接层(fully-connected layer)或稠密层(dense layer)。
矢量计算表达式
在模型训练或预测时,我们常常会同时处理多个数据样本并用到矢量计算。在介绍线性回归的矢量计算表达式之前,让我们先考虑对两个向量相加的两种方法。
下面先定义两个1000维的向量。
线性回归的简单实现
点击查看代码
%matplotlib inline
from IPython import display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from mxnet import autograd, nd
import random
num_inputs = 2
num_examples = 1000
true_w = [2, -3.4]
true_b = 4.2
features = nd.random.normal(scale=1, shape=(num_examples, num_inputs))
labels = true_w[0] * features[:, 0] + true_w[1] * features[:, 1] + true_b
labels += nd.random.normal(scale=0.01, shape=labels.shape)
features[0], labels[0]
def use_svg_display():
# 用矢量图显示
display.set_matplotlib_formats('svg')
def set_figsize(figsize=(3.5, 2.5)):
use_svg_display()
# 设置图的尺寸
plt.rcParams['figure.figsize'] = figsize
set_figsize()
plt.scatter(features[:, 1].asnumpy(), labels.asnumpy(), 1); # 加分号只显示图
# 本函数已保存在d2lzh包中方便以后使用
def data_iter(batch_size, features, labels):
num_examples = len(features)
indices = list(range(num_examples))
random.shuffle(indices) # 样本的读取顺序是随机的
for i in range(0, num_examples, batch_size):
j = nd.array(indices[i: min(i + batch_size, num_examples)])
yield features.take(j), labels.take(j) # take函数根据索引返回对应元素
batch_size = 10
for X, y in data_iter(batch_size, features, labels):
print(X, y)
break
w = nd.random.normal(scale=0.01, shape=(num_inputs, 1))
b = nd.zeros(shape=(1,))
w.attach_grad()
b.attach_grad()
def linreg(X, w, b): # 本函数已保存在d2lzh包中方便以后使用
return nd.dot(X, w) + b
def squared_loss(y_hat, y): # 本函数已保存在d2lzh包中方便以后使用
return (y_hat - y.reshape(y_hat.shape)) ** 2 / 2
def sgd(params, lr, batch_size): # 本函数已保存在d2lzh包中方便以后使用
for param in params:
param[:] = param - lr * param.grad / batch_size
lr = 0.03
num_epochs = 3
net = linreg
loss = squared_loss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 训练模型一共需要num_epochs个迭代周期
# 在每一个迭代周期中,会使用训练数据集中所有样本一次(假设样本数能够被批量大小整除)。X
# 和y分别是小批量样本的特征和标签
for X, y in data_iter(batch_size, features, labels):
with autograd.record():
l = loss(net(X, w, b), y) # l是有关小批量X和y的损失
l.backward() # 小批量的损失对模型参数求梯度
sgd([w, b], lr, batch_size) # 使用小批量随机梯度下降迭代模型参数
train_l = loss(net(features, w, b), labels)
print('epoch %d, loss %f' % (epoch + 1, train_l.mean().asnumpy()))
2、softmax回归
前几节介绍的线性回归模型适用于输出为连续值的情景。在另一类情景中,模型输出可以是一个像图像类别这样的离散值。对于这样的离散值预测问题,我们可以使用诸如softmax回归在内的分类模型。和线性回归不同,softmax回归的输出单元从一个变成了多个,且引入了softmax运算使输出更适合离散值的预测和训练。本节以softmax回归模型为例,介绍神经网络中的分类模型。
分类问题
让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图像分类问题,其输入图像的高和宽均为2像素,且色彩为灰度。这样每个像素值都可以用一个标量表示。我们将图像中的4像素分别记为\(x_1, x_2, x_3, x_4\)。假设训练数据集中图像的真实标签为狗、猫或鸡(假设可以用4像素表示出这3种动物),这些标签分别对应离散值\(y_1, y_2, y_3\)。
我们通常使用离散的数值来表示类别,例如\(y_1=1, y_2=2, y_3=3\)。如此,一张图像的标签为1、2和3这3个数值中的一个。虽然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回归模型来进行建模,并将预测值就近定点化到1、2和3这3个离散值之一,但这种连续值到离散值的转化通常会影响到分类质量。因此我们一般使用更加适合离散值输出的模型来解决分类问题。
softmax回归模型
softmax回归跟线性回归一样将输入特征与权重做线性叠加。与线性回归的一个主要不同在于,softmax回归的输出值个数等于标签里的类别数。因为一共有4种特征和3种输出动物类别,所以权重包含12个标量(带下标的\(w\))、偏差包含3个标量(带下标的\(b\)),且对每个输入计算\(o_1, o_2, o_3\)这3个输出:
图3.2用神经网络图描绘了上面的计算。softmax回归同线性回归一样,也是一个单层神经网络。由于每个输出\(o_1, o_2, o_3\)的计算都要依赖于所有的输入\(x_1, x_2, x_3, x_4\),softmax回归的输出层也是一个全连接层。
softmax运算
既然分类问题需要得到离散的预测输出,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将输出值\(o_i\)当作预测类别是\(i\)的置信度,并将值最大的输出所对应的类作为预测输出,即输出\(\operatorname*{argmax}_i o_i\)。例如,如果\(o_1,o_2,o_3\)分别为\(0.1,10,0.1\),由于\(o_2\)最大,那么预测类别为2,其代表猫。
然而,直接使用输出层的输出有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输出层的输出值的范围不确定,我们难以直观上判断这些值的意义。例如,刚才举的例子中的输出值10表示“很置信”图像类别为猫,因为该输出值是其他两类的输出值的100倍。但如果\(o_1=o_3=10^3\),那么输出值10却又表示图像类别为猫的概率很低。另一方面,由于真实标签是离散值,这些离散值与不确定范围的输出值之间的误差难以衡量。
softmax运算符(softmax operator)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它通过下式将输出值变换成值为正且和为1的概率分布:
其中
容易看出\(\hat{y}_1 + \hat{y}_2 + \hat{y}_3 = 1\)且\(0 \leq \hat{y}_1, \hat{y}_2, \hat{y}_3 \leq 1\),因此\(\hat{y}_1, \hat{y}_2, \hat{y}_3\)是一个合法的概率分布。这时候,如果\(\hat{y}_2=0.8\),不管\(\hat{y}_1\)和\(\hat{y}_3\)的值是多少,我们都知道图像类别为猫的概率是80%。此外,我们注意到
因此softmax运算不改变预测类别输出。
单样本分类的矢量计算表达式
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我们可以将单样本分类通过矢量计算来表达。在上面的图像分类问题中,假设softmax回归的权重和偏差参数分别为
设高和宽分别为2个像素的图像样本\(i\)的特征为
输出层的输出为
预测为狗、猫或鸡的概率分布为
softmax回归对样本\(i\)分类的矢量计算表达式为
小批量样本分类的矢量计算表达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效率,我们通常对小批量数据做矢量计算。广义上讲,给定一个小批量样本,其批量大小为\(n\),输入个数(特征数)为\(d\),输出个数(类别数)为\(q\)。设批量特征为\(\boldsymbol{X} \in \mathbb{R}^{n \times d}\)。假设softmax回归的权重和偏差参数分别为\(\boldsymbol{W} \in \mathbb{R}^{d \times q}\)和\(\boldsymbol{b} \in \mathbb{R}^{1 \times q}\)。softmax回归的矢量计算表达式为
其中的加法运算使用了广播机制,\(\boldsymbol{O}, \boldsymbol{\hat{Y}} \in \mathbb{R}^{n \times q}\)且这两个矩阵的第\(i\)行分别为样本\(i\)的输出\(\boldsymbol{o}^{(i)}\)和概率分布\(\boldsymbol{\hat{y}}^{(i)}\)。
交叉熵损失函数
前面提到,使用softmax运算后可以更方便地与离散标签计算误差。我们已经知道,softmax运算将输出变换成一个合法的类别预测分布。实际上,真实标签也可以用类别分布表达:对于样本\(i\),我们构造向量\(\boldsymbol{y}^{(i)}\in \mathbb{R}^{q}\) ,使其第\(y^{(i)}\)(样本\(i\)类别的离散数值)个元素为1,其余为0。这样我们的训练目标可以设为使预测概率分布\(\boldsymbol{\hat y}^{(i)}\)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标签概率分布\(\boldsymbol{y}^{(i)}\)。
我们可以像线性回归那样使用平方损失函数\(\|\boldsymbol{\hat y}^{(i)}-\boldsymbol{y}^{(i)}\|^2/2\)。然而,想要预测分类结果正确,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预测概率完全等于标签概率。例如,在图像分类的例子里,如果\(y^{(i)}=3\),那么我们只需要\(\hat{y}^{(i)}_3\)比其他两个预测值\(\hat{y}^{(i)}_1\)和\(\hat{y}^{(i)}_2\)大就行了。即使\(\hat{y}^{(i)}_3\)值为0.6,不管其他两个预测值为多少,类别预测均正确。而平方损失则过于严格,例如\(\hat y^{(i)}_1=\hat y^{(i)}_2=0.2\)比\(\hat y^{(i)}_1=0, \hat y^{(i)}_2=0.4\)的损失要小很多,虽然两者都有同样正确的分类预测结果。
改善上述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使用更适合衡量两个概率分布差异的测量函数。其中,交叉熵(cross entropy)是一个常用的衡量方法:
其中带下标的\(y_j^{(i)}\)是向量\(\boldsymbol y^{(i)}\)中非0即1的元素,需要注意将它与样本\(i\)类别的离散数值,即不带下标的\(y^{(i)}\)区分。在上式中,我们知道向量\(\boldsymbol y^{(i)}\)中只有第\(y^{(i)}\)个元素\(y^{(i)}_{y^{(i)}}\)为1,其余全为0,于是\(H(\boldsymbol y^{(i)}, \boldsymbol {\hat y}^{(i)}) = -\log \hat y_{y^{(i)}}^{(i)}\)。也就是说,交叉熵只关心对正确类别的预测概率,因为只要其值足够大,就可以确保分类结果正确。当然,遇到一个样本有多个标签时,例如图像里含有不止一个物体时,我们并不能做这一步简化。但即便对于这种情况,交叉熵同样只关心对图像中出现的物体类别的预测概率。
假设训练数据集的样本数为\(n\),交叉熵损失函数定义为
其中\(\boldsymbol{\Theta}\)代表模型参数。同样地,如果每个样本只有一个标签,那么交叉熵损失可以简写成\(\ell(\boldsymbol{\Theta}) = -(1/n) \sum_{i=1}^n \log \hat y_{y^{(i)}}^{(i)}\)。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知道最小化\(\ell(\boldsymbol{\Theta})\)等价于最大化\(\exp(-n\ell(\boldsymbol{\Theta}))=\prod_{i=1}^n \hat y_{y^{(i)}}^{(i)}\),即最小化交叉熵损失函数等价于最大化训练数据集所有标签类别的联合预测概率。
模型预测及评价
在训练好softmax回归模型后,给定任一样本特征,就可以预测每个输出类别的概率。通常,我们把预测概率最大的类别作为输出类别。如果它与真实类别(标签)一致,说明这次预测是正确的。
- softmax回归适用于分类问题。它使用softmax运算输出类别的概率分布。
- softmax回归是一个单层神经网络,输出个数等于分类问题中的类别个数。
- 交叉熵适合衡量两个概率分布的差异。
softmax从零开始实现
点击查看代码
%matplotlib inline
import d2lzh as d2l
from mxnet import autograd, nd
batch_size = 256
train_iter, test_iter = d2l.load_data_fashion_mnist(batch_size)
num_inputs = 784
num_outputs = 10
W = nd.random.normal(scale=0.01, shape=(num_inputs, num_outputs))
b = nd.zeros(num_outputs)
W.attach_grad()
b.attach_grad()
X = nd.array([[1, 2, 3], [4, 5, 6]])
X.sum(axis=0, keepdims=True), X.sum(axis=1, keepdims=True)
def softmax(X):
X_exp = X.exp()
partition = X_exp.sum(axis=1, keepdims=True)
return X_exp / partition # 这里应用了广播机制
X = nd.random.normal(shape=(2, 5))
X_prob = softmax(X)
X_prob, X_prob.sum(axis=1)
def net(X):
return softmax(nd.dot(X.reshape((-1, num_inputs)), W) + b)
y_hat = nd.array([[0.1, 0.3, 0.6], [0.3, 0.2, 0.5]])
y = nd.array([0, 2], dtype='int32')
nd.pick(y_hat, y)
def cross_entropy(y_hat, y):
return -nd.pick(y_hat, y).log()
def accuracy(y_hat, y):
return (y_hat.argmax(axis=1) == y.astype('float32')).mean().asscalar()
# 本函数已保存在d2lzh包中方便以后使用。该函数将被逐步改进:它的完整实现将在“图像增广”一节中
# 描述
def evaluate_accuracy(data_iter, net):
acc_sum, n = 0.0, 0
for X, y in data_iter:
y = y.astype('float32')
acc_sum += (net(X).argmax(axis=1) == y).sum().asscalar()
n += y.size
return acc_sum / n
num_epochs, lr = 5, 0.1
# 本函数已保存在d2lzh包中方便以后使用
def train_ch3(net, train_iter, test_iter, loss, num_epochs, batch_size,
params=None, lr=None, trainer=None):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train_l_sum, train_acc_sum, n = 0.0, 0.0, 0
for X, y in train_iter:
with autograd.record():
y_hat = net(X)
l = loss(y_hat, y).sum()
l.backward()
if trainer is None:
d2l.sgd(params, lr, batch_size)
else:
trainer.step(batch_size) # “softmax回归的简洁实现”一节将用到
y = y.astype('float32')
train_l_sum += l.asscalar()
train_acc_sum += (y_hat.argmax(axis=1) == y).sum().asscalar()
n += y.size
test_acc = evaluate_accuracy(test_iter, net)
print('epoch %d, loss %.4f, train acc %.3f, test acc %.3f'
% (epoch + 1, train_l_sum / n, train_acc_sum / n, test_acc))
train_ch3(net, train_iter, test_iter, cross_entropy, num_epochs, batch_size,
[W, b], lr)
for X, y in test_iter:
break
true_labels = d2l.get_fashion_mnist_labels(y.asnumpy())
pred_labels = d2l.get_fashion_mnist_labels(net(X).argmax(axis=1).asnumpy())
titles = [true + '\n' + pred for true, pred in zip(true_labels, pred_labels)]
d2l.show_fashion_mnist(X[0:9], titles[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