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笔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过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不过当我昨天刚刚踏入家门就发现收到了小熊派寄来的鸿蒙OS开发板以及智慧城市、智慧防火等方面的套件。

开源鸿蒙开发板demo目录_开发者

 

这里要感谢一下小熊派以及华为各位同仁的错爱,我会尽量把这套开发板引发的思考写好,也算不枉业界兄弟们的支持。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下开箱的初体验,当我打开快递的时候,率先进入我视野的是外包装上“纪念开发板”这几个字,最初我还没太明白怎么科技产品还能和“纪念”产生关系,不过当我仔细观察板子并加电测试一遍后,才猛然发现这块板子搭载的是海思Hi3861芯片,从目前情形看称之为“纪念版”倒也不为过。

开源鸿蒙开发板demo目录_IT_02

 

Hi3861是一款高度集成的WiFi SoC芯片,片内包含一颗32位的微处理器,比较适用于智能家电等物联网智能终端领域。从芯片内资源来看,Hi3861只有2MB FLASH和352KB RAM,主频也不高,虽然从华为的手册当中没有找到这款芯片的制程,但是笔者个人感觉其制作工艺应该不算高端。和海思麒麟9000系列相比,恐怕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就是这么一款算不上高大上的“芯”,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可能面临断供,未来只能依靠库存供应市场。因此大规模投放到用于产品原型设计的开发板领域当中,对于海思乃至华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这款开发板也就真成了限量的“纪念版”了。

 

这里笔者的情绪略有些失落,因此请允许我先给“1024节”上九大操作系统掌门长沙论剑的活动打一波Call,据了解包括鸿蒙的王博、RT Thread的熊大、MiniGui的魏永明、阿里的马涛等我国操作系统领域的创始人,全部齐聚长沙,讨论我国基础软件的未来,相信经过这些大伽的讨论至少能为我们基础领域的自主之路指明一个方向。

 

那么接下来笔者就来谈谈对于这款“鸿蒙纪念开发板”的思考,具体来聊一下有关IT生态的建立逻辑,笔者在前文为接下来的1024九大掌门的座谈抛砖引玉。如果有读者对于鸿蒙开发板的教程更感兴趣,那么欢迎到我的博客(blog.csdn.ne/beyondma)来参观,就不占用非程序员小伙伴们的宝贵时间了。

 

过去-IT生态科技长青之道

笔者在前文《台积电9月14日断供华为,中国“芯”的砍坷之路》中提到基本上IT行业每十年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生态,比如20年前的互联网时代出现的Windows+Intel的Wintel联盟,他们在桌面场份额占比高达85%;而在10年前移动互联时代出现Arm+Android、IOS的AAI联盟,目前在移动端的市场份额占比几乎是100%。

 

这其中以苹果最为典型,光在2019年苹果应用商店的营收就超过了500亿,为苹果带来了100多亿的净利润;而在iPhone、IPad等苹果终端上,购买虚拟服务的,苹果都要求强制抽成30%,这也被外界称为苹果税,有分析报告指出目前苹果依靠应用商店分成及苹果税创造的利润已经超过了销售IPhone等硬件设备带来的收入。这才是苹果创造的最大奇迹。

 

在仅雇佣15万员工的情况下,苹果竟然可以为全球十几亿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苹果应用商店的分润模式,打造出了自己独有的APP生态圈,将全球2000万IOS开发者转化成了苹果的员工。而苹果应用商店产生的利润中有35%被180万来自中国的开发者占有,从公开资料上看光2019年一年中国开发者就从苹果拿到了2500亿左右人民币的收入,也就是平均每个开发者能够分得十几万的收入,据测算这个平均每位苹果开发者在IOS应用所投入的时间只占其总工作量的30%,所以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不过笔者认为苹果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生态模式,从最新的趋势来分析,恐怕是没有办法容纳一个新生态了,未来全技术栈底座的打通才是王道。

 

现在-打通一切,才能赢者通吃

在笔者封闭培训的这一周时间里,有AMD做了两件事,都比较值得观察,一是借助台积电的工艺,发布了7nm的ZEN3全面放弃之前挤牙膏,缓慢升级制程的态势,另一方面则是要收购FPGA芯片领域的第一大厂Xlink。可以说AMD近期做出的动作,放在两年之前还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之前X86的桌面市场和Arm的移动市场,双方几乎井水不犯河水,而X86体系又完全是英特尔和AMD的二人世界,知识产权掌握更多的英特尔只需要保持自己一定优势就好了,研发成果基本用来做技术储备了,因此挤牙膏式的缓慢技术升级也就成为英特尔的常态,AMD就算当个配角也死不了,因为英特尔也需要一个竞争对手以免自己成为垄断调查的对象。不过英特尔和AMD的这个二人世界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技术储备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贬值,X86体系在几年前储备的技术,不足以支撑他们快速应对风云变幻的半导体市场。

 

 

比如最近英伟达通过向ARM发起收购要约,直接向外界展示了黄仁勋进入云服务器领域的雄心,而云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芯片一直被认为是X86的核心地盘,一旦被攻陷无论是英特尔还是AMD前景全部堪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以华为通过鲲鹏云服务器系列产品向外界充分展示了ARM芯片目前完全可以稳定运行Linux,而以Linux为内核的操作系统几乎占领了云服务器市场的95%以上,不过反观英特尔与Linux创始人林纳斯的关系就没那么融洽了,在我印象中林纳斯至少三次怒喷英特尔,具体读者们可以自行百度一下。英伟达加ARM的组合如果真能联姻成功,那么他们几乎可以涵盖AI云和一般云计算的方方面面,笔者认为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给了X86联盟以足够的刺激,使他们做出实质性改变。

 

从目前的情况看原来的小弟AMD率先看清楚了情势,目前再固守自己的领域,博存量市场就没有未来了,这时候不甩王炸以后也就没机会了。从官方披露的信息来看,AMDJ最新发布的Zen 3架构,直接上了台积电增强版7nm工艺,每时钟周期指令集(IPC)性能提升了15%以上,一改之前挤牙膏的风格,而且他们还要收购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放异彩的FPGA大厂Xlinkx,直接向英伟达的核心领域发起冲击。虽然在没有CUDA这样高性能计算框架的加持在,AMD与Xlinkx的AI之路能走多远,笔者并不看好,但是这样的改变也非常值得肯定。

而这声由英伟达、英特尔、AMD共同上演的芯片三国杀,实际也宣告了未来IT基础领域的竞争将是全栈式的竞争,只关注一两个细分市场,无法形成产业生态,更无法建立什么生态优势。

未来-操作系统服务时代将至

在未来实现打通IT体系内一切节点的目标,关键不在于芯片,而在于操作系统,而准确的讲这里的操作系统是指系统服务层,并不包含操作系统内核。从本质上讲内核就是要解决计算机性能指数级上涨的情况下,如何让计算机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问题。如果把计算机比做一个酒店,那么在没有管家之前,一次只能接受一位顾客入住,顾客自己照顾自己就可以了。但后来酒店规模扩大了,完全可以满足100位顾客同时入住的要求了,如果这时再不把内核这个管家请进来就太浪费资源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内核就是在做调度与隔离的工作,要让所有顾客都快速得到满足而且彼此互不影响,而具体到酒店内是否提供热水、电视这样的个性服务那就不是内核需要操作的事情了。

 

单纯从内核这个角度来讲,Linux即将一统天下,我们就算想另立一个内核门户,时间窗口也已经基本过去了,这点笔者在前文《微软转向、鸿蒙拥抱,Linux何引众英雄竞折腰》已经论述过了。我们看到鸿蒙也的确没有纠结于内核的问题,直接支持了Linux和LiteOS的内核,

 

只是后续笔者建议鸿蒙团队再将RTthread Smart以及Sylix加入到鸿蒙内核的支持列表,增强对于物联网设备的支持也就可以了。因为鸿蒙生态的未来在于其分布式的特性,而这个分布式服务则是打通一切的关键。

 

在去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总裁王成录现场展示了分布式的具体应用,两个华为手机进行视频通话,但其中一个手机传过来的画面并不是本机摄像头的,而是来自一台大疆无人机上的摄像头。无人机升空以后传过来的是在空中拍到的景象。也就是说通过分布式的架构,可以将其它终端上的硬件能力当作本机的能力,当时这项技术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不过今年鸿蒙2.0发布时,华为对于鸿蒙的定义是一款“面向未来”、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人们这才意识到原来鸿蒙提供的分布式系统服务,才是鸿蒙真正的杀手锏。

展望-分布式架构,打通一切武功

之前提到分布式系统,人们率先想到都是是分布式数据库或者阿里的飞天操作系统,这些技术主要应用于大规模云端服务器的协同;而鸿蒙的最大亮点在于,要做终端间的配合,充分发挥连接价值,从而达到全链路打通的终极目标。而分布式服务需要有两项关键技术支撑,一是跨设备应用定义,二是分布式总线。

 

跨设备应用定义类似于微软的UWP技术。也就是开发人员只需要开发一个APP,就可以通过跨设备技术,使用户仅通过一次安装,就能实现多设备物理安装和运行的目标。比如一个健康应用,只需用户点击一次,就可以将程序的不同部分安装在手机和手表上。应用运行过程中,手机上定位功能进行位置定位,定位数据传递到手表上UI部分进行显示。不过这些技术一般需要编译器的配合,而目前方舟编译器还没有正式开源,因此对于这个笔者也在等待具体功能面世后才能发表看法。

 

华为提出的分布式软总线这一概念中,最为精妙之处在于“总线”这两个字,因为之前的确有分布式操作系统总线,之前是运用在计算机主板上的技术。我们知道主板计算机内是统一连接内存、CPU、键盘等元件的底座,而计算各元件中的速度还不能相互匹配,解决元件间通讯问题的关键技术就是硬件总线技术。总线必须有最为严格的定时协议,所有用户传送信息时必须遵守定时规则,这也使得分布式总线对于终端的时间延迟性往往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真正想让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落地,除了要有硬件总线的设计经验,更要有硬核的低延时技术,这其中涉及到的实施技术门槛太高了,也成为之前业界对于分布式操作系统只有想法,但鲜有真正案例的原因,不过无论是在总线设计能力,还是5g等低延迟技术的储备方面,华为都是世界顶级选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鸿蒙被打造成一个提供分布式服务能力的操作系统,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华为成长之路历经磨难,无论是与思科的网络设备、与EMC的存储还是与诺基亚的基站之争,华为之前在知识产权方面遇到的挫折与限制,其境遇未必比现在更好,不过华为不也历经风雨走过了这几十年的发展道路。相信鸿蒙能借分布式服务的东风,建立起自主生态。愿华为乃至中华无恙,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