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结构是指分布式系统中各个计算单元之间的物理或逻辑的互联关系,结点之间的拓扑结构一直是确定系统类型的重要依据。目前互联网络中广泛使用集中式、层次式等拓扑结构,Interne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非集中式的互联网络,但是九十年代所建立的一些网络应用系统却是完全的集中式的系统、很多Web应用都是运行在集中式的服务器系统上。集中式拓扑结构系统目前面临着过量存储负载、Dos攻击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P2P系统一般要构造一个非集中式的拓扑结构,在构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系统中所包含的大量结点如何命名、组织以及确定结点的加入/离开方式、出错恢复等问题。
根据拓扑结构的关系可以将P2P研究分为4种形式:中心化拓扑(Centralized Topology);全分布式非结构化拓扑(Decentralized Unstructured Topology);全分布式结构化拓扑(Decentralized Structured Topology,也称作DHT网络)和半分布式拓扑(Partially Decentralized Topology)。
其中,中心化拓扑最大的优点是维护简单发现效率高。由于资源的发现依赖中心化的目录系统,发现算法灵活高效并能够实现复杂查询。最大的问题与传统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类似,容易造成单点故障,访问的“热点”现象和法律等相关问题,这是第一代P2P网络采用的结构模式,经典案例就是著名的MP3共享软件Napster。
Napster是最早出现的P2P系统之一,并在短期内迅速成长起来。Napster实质上并非是纯粹的P2P系统,它通过一个中央服务器保存所有Napster用户上传的音乐文件索引和存放位置的信息。当某个用户需要某个音乐文件时,首先连接到Napster服务器,在服务器进行检索,并由服务器返回存有该文件的用户信息;再由请求者直接连到文件的所有者传输文件。
Napster首先实现了文件查询与文件传输的分离,有效地节省了中央服务器的带宽消耗,减少了系统的文件传输延时。这种方式最大的隐患在中央服务器上,如果该服务器失效,整个系统都会瘫痪。当用户数量增加到105或者更高时,Napster的系统性能会大大下降。另一个问题在于安全性上,Napster并没有提供有效的安全机制。
在Napster模型中,一群高性能的中央服务器保存着网络中所有活动对等计算机共享资源的目录信息。当需要查询某个文件时,对等机会向一台中央服务器发出文件查询请求。中央服务器进行相应的检索和查询后,会返回符合查询要求的对等机地址信息列表。查询发起对等机接收到应答后,会根据网络流量和延迟等信息进行选择,和合适的对等机建立连接,并开始文件传输。
这种对等网络模型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中央服务器的瘫痪容易导致整个网络的崩馈,可靠性和安全性较低。
(2)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对中央索引服务器进行维护和更新的费用将急剧增加,所需成本过高。
(3)中央服务器的存在引起共享资源在版权问题上的纠纷,并因此被攻击为非纯粹意义上的P2P网络模型。对小型网络而言,集中目录式模型在管理和控制方面占一定优势。但鉴于其存在的种种缺陷,该模型并不适合大型网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