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ilter()
依次把iterable里的元素扔进function中,最后“过滤”出来的是在function里表现为“真”的元素。
特性:1:function只能有一个参数。
2:最后必须得返回“可以代表真或假”的值,可以是True或False,但不限于。
例子:
list_x=[0,1,2,3]
r=filter(lambda x: True if x >= 2 else False,list_x)
print(r)
print(list(r))
结果:
<filter object at 0x0105A190>
[2, 3]
二:time函数。
说明:返回从“格林威治时间1970年一月一日的零点”至“调用函数”时的总秒数。这个总秒数被称为“Unix time”。
三:gmtime函数。
说明:传入一个以seconds since the epoch为单位的时间,然后返回一个“struct_time”,即返回一个我们平时的时间表达格式。
例子1:
import time
r=time.time()
print(r)
a=time.gmtime(r)
print(a)
结果:
1582723130.5803142
time.struct_time(tm_year=2020, tm_mon=2, tm_mday=26, tm_hour=13, tm_min=18, tm_sec=50, tm_wday=2, tm_yday=57, tm_isdst=0)
例子2:
import time
r=time.time()
print(r)
a=time.gmtime(55)#1970年一月一日零点的55秒后。
print(a)
结果:
1582723340.3970728
time.struct_time(tm_year=1970, tm_mon=1, tm_mday=1, tm_hour=0, tm_min=0, tm_sec=55, tm_wday=3, tm_yday=1, tm_isdst=0)
附上struct_time的格式:
四:认识“开放封闭原则”。
关于开放封闭原则,其核心的思想是:
软件实体应该是可扩展,而不可修改的。也就是说,对扩展是开放的,而对修改是封闭的。
因此,开放封闭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对扩展开放,意味着有新的需求或变化时,可以对现有代码进行扩展,以适应新的情况。
对修改封闭,意味着类一旦设计完成,就可以独立完成其工作,而不要对类进行任何修改。
“需求总是变化”、“世界上没有一个软件是不变的”,这些言论是对软件需求最经典的表白。从中透射出一个关键的意思就是,对于软件设计者来说,必须在不需要对原有的系统进行修改的情况下,实现灵活的系统扩展。而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只有依赖于抽象。实现开放封闭的核心思想就是对抽象编程,而不对具体编程,因为抽象相对稳定。让类依赖于固定的抽象,所以对修改就是封闭的;而通过面向对象的继承和对多态机制,可以实现对抽象体的继承,通过覆写其方法来改变固有行为,实现新的扩展方法,所以对于扩展就是开放的。这是实施开放封闭原则的基本思路,同时这种机制是建立在两个基本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这就是Liskov替换原则和合成/聚合复用原则。
对于违反这一原则的类,必须进行重构来改善,常用于实现的设计模式主要有Template Method模式和Strategy模式。而封装变化,是实现这一原则的重要手段,将经常发生变化的状态封装为一个类。
五:装饰器。
优势: 在不修改函数具体的“内部实现”的同时,增加函数的“功能”。体现了开放封闭原则:对修改是封闭的,对扩展是开放的。
装饰器是一种模式,装饰器是对开放封闭原则很好的贯彻。
其余的就看得不太懂,老师也没讲的很深入。
https://www.liujiangblog.com/course/python/39
懒得造轮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