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语解释:
Master(Standalone):资源管理的主节点(进程)
Cluster Manager:在集群上获取资源的外部服务(例如standalone,Mesos,Yarn)
Worker Node(standalone):资源管理的从节点(进程)或者说管理本机资源的进程
Application:基于Spark的用户程序,包含了Driver程序和运行在集群上的executor程序
Driver Program:用来连接工作进程(Worker)的程序
Executor:是在一个Worker进程所管理的节点上为某一个Application启动的一个进程,该进程负责运行任务,并且负责将数据存在内存或者磁盘上,每个应用各自独立的executors
Task:被送到某个executor上的工作单元
Job:包含很多任务(Task)的并行计算,可以看做和action对应
Stage:一个Job会被拆分成很多组任务,每组任务被称为Stage
按照资源层面划分:Master ->Worker->Executor->ThreadPool
按照任务层面划分:Application->job->stage->tasks
2.宽窄依赖:
RDD之间有一系列的依赖关系,依赖关系又分为窄依赖和宽依赖。
Spark中的Stage其实是一组并行的任务,任务是一个个的Task
窄依赖:
父RDD和子RDDpartition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或者父RDD一个partition只对应一个子RDD的partition情况下的父RDD和子RDD partition关系是多对一的,不会有shuffle产生。父RDD的一个分区去到了子RDD的一个分区
宽依赖:
父RDD与子RDD partition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会有shuffle的产生。父RDD的一个分区的数据去到了子RDD的不同分区里面。
区分宽窄依赖主要就是看父RDD的一个partition的流向,要是流向一个的话就是窄依赖,流向多个的话就是宽依赖。相比于宽依赖,窄依赖对优化很有利,主要基于一下两点:
1.宽依赖往往对应着shuffle操作,需要在运行过程中将同一个父RDD的分区传入到不同的子RDD分区中,中间可能涉及多个节点间的数据传输,而窄依赖的每个父RDD分区只会传入到一个子RDD分区中,通常可以在一个节点内完成转换。
2.当RDD分区丢失时(某个节点故障),spark会对数据进行重算
1).对于窄依赖,由于父RDD的一个分区只对应一个子RDD分区,这样只需要重算和子RDD分区对应的父RDD分区即可,所以这个重算对数据的利用率是100%的。
2).对于宽依赖,重算的父RDD分区对应多个字RDD分区,这样实际上父RDD中只有一部分的数据是被用于恢复这个丢失的子RDD分区的,另一部分对应子RDD的其他未丢失分区,这就造成了多余的计算,宽依赖中子RDD分区通常来自于多个父RDD分区,极端情况下,所有的父RDD分区都要重新计算
3).如下图所示,b1分区丢失,则需要重新计算a1,a2和a3,这样就产生了冗余计算(a1,a2,a3中对应着b2的数据)
区分这两种依赖很有用,首先,窄依赖允许在一个集群节点上以流水线的方式(pipeline)计算所有父分区。例如,逐个元素地执行map,然后filter操作;而宽依赖则需要首先计算好所有父分区数据,然后在节点间进行shuffle,这和MapReduce类似。第二,窄依赖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失效节点的恢复,即只需要重新计算丢失RDD分区的父分区,而且不同节点间可以并行计算;而对于一个宽依赖关系的Lineage图,单个节点失效可能导致这个RDD的所有祖先丢失部分分区,因而需要整体重新计算。
在深入分区级别来看待这个问题,重算的效用并不在于算了多少,而是在于有多少是冗余的计算。窄依赖中需要重算的都是必须的,所以重算并不会产生冗余计算。
3.Stage划分:
Spark任务会根据RDD之间的依赖关系,形成一个DAG有向无环图,DAG会提交给DAGScheduler,DAGScheduler会把DAG划分成互相依赖的多个stage,划分stage的依据就是RDD之间的宽窄依赖。遇到宽依赖就划分stage,每个stage包含一个或多个task任务,然后将这些task以taskSet的形式提交给TaskScheduler运行。
stage是由一组并行的task组成。
stage切割规则:从后往前,遇到宽依赖就切割stage
stage计算模式:pipeline管道计算模式,pipeline只是一种计算思想,模式
备注:
1.Spark的pipeline的计算模式:
相当于执行了一个高阶函数f4(f3(f2(f1(".....))))。也就是来一条数据然后计算一条数据,把所有的逻辑走完,然后落地。准确的说,是一个task处理一串分区的数据。整个计算逻辑全部走完。而MapReduce是1+1=2,2+1=3的模式,也就是计算完落地,然后拉取,再执行计算,然后再落地到磁盘或者内存,最后数据是落在计算节点上,按reduce的hash分区落地。所以这也是Saprk比MapReduce快的原因,是完全基于内存计算的。
2.管道中的数据何时落地:
shuffle write的时候
对RDD进行持久化的时候
3.Stage的task并行度是由stage的最后一个RDD的分区数来决定的。
一般来说,一个partition对应一个task,但最后reduce的时候,可以手动改变reduce的个数来提高并行度,也就是分区数。例如reduceByKey(xxx,3),GroupByKey(4),union的分区数,是由前面的相加
测试验证pipeline计算模式(迭代器模式):
import org.apache.spark.rdd.RDD import org.apache.spark.{SparkConf, SparkContext} object pipeLineTest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val conf = new SparkConf().setMaster("local").setAppName("pipelineTest") val sc = new SparkContext(conf) sc.setLogLevel("Error") val rdd1 = sc.parallelize(Array(1,2,3,4)) val rdd2: RDD[Int] = rdd1.map { x => { println("map---------" + x) x } } val rdd3: RDD[Int] = rdd2.filter(x => { println("filter***********" + x) true }) rdd3.collect() sc.stop() } }
运行结果如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