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个特性被称做「Text Autosizer」,又称「Font Boosting」、「Font Inflation」,是 Webkit 给移动端浏览器提供的一个特性:当我们在手机上浏览网页时,很可能因为原始页面宽度较大,在手机屏幕上缩小后就看不清其中的文字了。而 Font Boosting 特性在这时会自动将其中的文字字体变大,保证在即不需要左右滑动屏幕,也不需要双击放大屏幕内容的前提下,也可以让人们方便的阅读页面中的文本。
不过这个特性并不总是有必要的,还好在查到问题原因的同时,大家也讨论了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处理方案:
- 手动指定 viewport width=320,这时 Font Boosting 不会被触发。(后边可以知道,这个说法不严谨,在其他设置均为默认值时,这一条才有效)
- Font Boosting 仅在未限定尺寸的文本流中有效,给元素指定宽高,就可以避免 Font Boosting 被触发。
- 显然第 2 条方案是有缺陷的,文本内容不可能都指定宽高。不过还好,我们通过指定 max-height , min-height, min-width, max-width(经 @Ovaldi 指正,只有 max-height 有效) 也是可以的。比如 body * { max-height: 999999px; } 就可以无副作用的禁掉 Font Boosting 特性。当然,我觉得没必要使用通用选择器,用类似 p { max-height: 999999px; } 可能更好一些。
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问题所在,并且也有解决方案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当字体大于某一个值时(比如当不指定viewport width,手机屏幕width=320,字体大于等于82px时),这个 Font Boosting 就始终不会被触发。Chrome 是如何计算的,这其中的逻辑又是什么?
这一次问题解决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先是各种搜索无果,然后自己人肉去试,慢慢找规律,但是发现变化不是线性的,看来这个公式还比较复杂。终于在今天被我发现了这篇文章:Chromium's Text Autosizer,彻底解释了我的疑问。
Font Boosting 具体的实现代码在 TextAutosizer.cpp 这个文件中可以看到,有兴趣的可以翻一下。
简单说来,Font Boosting 的计算规则伪代码如下:
|
其中变量名解释如下,更具体的说明可以参考上边的两个链接。
originFontSize
: 原始字体大小computedFontSize
: 经过计算后的字体大小multiplier
: 换算系数,值由以下几个值计算得到
deviceScaleAdjustment
: 当指定viewport width=device-width
时此值为 1,否则值在 1.05 - 1.3 之间,有专门的计算规则textScalingSlider
: 浏览器中手动指定的缩放比例,默认为 1systemFontScale
: 系统字体大小,Android设备可以在「设备 - 显示 - 字体大小」处设置,默认为 1clusterWidth
: 应用 Font Boosting 特性字体所在元素的宽度(如何确定这个元素请参考上边两个链接)screenWidth
: 设备屏幕分辨率(DIPs, Density-Independent Pixels),如 iPhone 5 为 320
说了这么多,貌似只需要记住
指定的元素{ max-height: 999999px; }
用 max-height: 100%
可能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