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HashCode以及相关知识
今天看了一些有关HashCode的博文,将网上相关的知识整理之后分享一下。
- 目录
- 有关HashCode以及相关知识
- HashCode
- 什么是HashCode
- 为什么要用HashCode
- 以HashMap为例
- HashCode的生成
- 同样以HashMap为例
HashCode
1. 什么是HashCode
HashCode 也即哈希码,是 Java对象 的一个特征码,用它来区分两个Java对象是否相同。
HashCode方法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配合基于散列的集合一起正常运行,这样的散列集合包括HashSet、HashMap以及HashTable。
2. 为什么要用HashCode
- 因为散列集合中不允许存在重复对象,当向集合中插入对象时,需要判别在集合中是否已经存在该对象,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HashCode。
- 便于实现 散列存储。
散列是数组存储方式的一种发展,相比数组,散列的数据访问速度要高于数组,因为可以依据存储数据的部分内容找到数据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进而能够快速实现数据的访问,理想的散列访问速度是非常迅速的,而不像在数组中的遍历过程,采用存储数组中内容的部分元素作为映射函数的输入,映射函数的输出就是存储数据的位置,这样的访问速度就省去了遍历数组的实现,因此时间复杂度可以认为为O(1),而数组遍历的时间复杂度为O(n)。 —–[百度百科]
以HashMap为例:
先提一下 HashMap 中的indexFor()
方法:
static int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
return h & (length-1);
}
indexFor()
方法用于返回插入数据的位置。普通的Hash打散的算法都是mod表的长度,比如h%length,但是 HashMap 却用的是位运算。
因为 HashMap 的初始大小和扩容都是以2的次方来进行的,换句话说length-1换成二进制永远是全部为1,比如 length 为16,则 length-1 为 1111
. 而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数与它对应的二进制位数上全为1的二进制数进行与运算就是它本身。(例:1001001 ^ 1111111 = 1001001
), 这样保证插入的数据存放在不同的位置,从而最小化哈希冲突,从而实现 散列存储。
再观察 HashMap 中的put()
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其主要思想便是:在键不为空时,根据键对象获取到散列码hash,然后通过散列码得到数组的下标i。在table[i]
所表示的 Entry<k,v> 中进行迭代,通过equals()
判断该键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用新的值更新旧的值,返回旧的值;否则将新的键值对添加到 HashMap 中。从这里可以看出,hashCode()
方法的存在是为了减少 equals()
方法的调用次数,从而提高程序效率。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hashCode()
并不需要总是能够返回唯一的标识码,但是 equals()
方法必须严格地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同。
- 注:
这里贴出的 HashMap 的 put()
方法是网上找的,与我的 jdk1.8 里的内容不一致,但不影响理解。(原因是:JDK1.8中,HashMap采用数组+链表+红黑树实现,当链表长度超过阈值(8)时,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这样大大减少了查找时间)
在 jdk1.8 中 Entry<k,v> 是 Node<K,V> ,原理其实都一样,Node<K,V>是一个静态类,有键值对,还有 hash 和 next 属性。相当于实现了一个链表。
函数里的 table 就是一个 Node<K,V> 数组。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Node(int hash,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this.hash = hash;
this.key = key;
this.value = value;
this.next = next;
}
public final K getKey() { return key; }
public final V getValue() { return value; }
public final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key + "=" + value; }
public final int hashCode() {
return Objects.hashCode(key) ^ Objects.hashCode(value);
}
public final V setValue(V newValue) {
V oldValue = value;
value = newValue;
return oldValue;
}
public final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o == this)
return true;
if (o instanceof Map.Entry) {
Map.Entry<?,?> e = (Map.Entry<?,?>)o;
if (Objects.equals(key, e.getKey()) &&
Objects.equals(value, e.getValue()))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3. HashCode的生成
哈希码产生的依据:哈希码并不是完全唯一的,它是一种算法,让同一个类的对象按照自己不同的特征尽量的有不同的哈希码,但不表示不同的对象哈希码完全不同。也有相同的情况,看程序员如何写哈希码的算法。—– [百度百科]
同样以HashMap为例
HashMap类中的 hash() 方法: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在 Object 类中hashCode()
是一个native方法,意味着方法的实现和硬件平台有关,默认实现和虚拟机有关,对于有些JVM,hashCode()
返回的是对象的地址,大多时候JVM根据一定的规则将与对象相关的信息(比如对象的存储地址,对象的字段等)映射成一个数值,并返回。
而在 HashMap中,会调用 Key 所属类实现的 hashCode()
方法获得 hashCode。
hash()
是一个返回int值的本地方法。当向一个容器(我们假设是HashMap)中插入一个对象时,怎样判断容器中是否已经存在该对象了呢?由于容器中的元素可能成千上万,使用equals()方法依次进行比较是非常低效的。散列的价值在于速度,它将键保存在某处,以便能够很快找到。存储一组元素最快的数据结构是数组,所以使用它来存储键的信息(注意是键的信息,而非键本身)。我们希望在Map中保存数量不确定的值,但是如果键的数量被数组的容量限制了,该怎么办呢?
答案就是:数组不保存键本身,而是通过键对象生成一个数字,将其作为数组的下标,这个数字就是散列码(hashcode),由定义在Object中的、且可能由你的类覆盖的hashCode()方法生成。为解决数组容量被固定的问题,不同的键可以产生相同的下标,这种现象被称为哈希冲突(之前也有说过怎么最小化哈希冲突)。于是,在 HashMap 中查询一个值的过程是:先通过 hash()
计算待插入对象的散列码,然后使用散列码查询数组。对于冲突的处理,常常是通过外部链接,即数组并不直接保存值,而是保存相同 hashCode 的对象链表(之前提到的 Node<K,V>链表),然后依次对链表中的值进行线性查询,这部分查询自然会比较慢。但是,如果散列函数足够好的话,数组的每个位置就只有较少的值。因此,散列机制便可以快速地跳到数组的某个位置,只对很少的元素进行比较。这就是HashMap会如此快的原因。
在Java中,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HashCode的生成方法:
- Object类型
Object类的hashCode()
返回对象的内存地址经过处理后的结构,由于每个对象的内存地址都不一样,所以哈希码也不一样。 - String类型
String类的hashCode()
根据String类包含的字符串的内容,根据一种特殊算法返回哈希码,只要字符串所在的堆空间相同,返回的哈希码也相同。
public int hashCode() {
int h = hash;
if (h == 0 && value.length > 0) {
char val[] = value;
for (int i = 0; i < value.length; i++) {
h = 31 * h + val[i];
}
hash = h;
}
return h;
}
在String类中有 hashCode 的私有字段
/** Cache the hash code for the string */
private int hash; // Default to 0
在第一次调用hashCode方法时,字符串的哈希值被计算并且赋值给hash字段,之后再调用hashCode方法便可以直接取hash字段返回。
而计String类型计算 hashCode 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以31为权重,每一位为字符的ASCII值进行运算,用自然溢出来等效取模。
- 题外话:为什么要选择31作为权重?
”之所以选择值31是因为它是奇数素数。如果它是偶数,并且乘法溢出,则信息将丢失,因为2的乘法相当于移位。
使用素数的优点不太清楚,但它是传统的。31的一个很好的特性是,可以用一个移位和一个减法来代替乘法,以获得更好的性能:31×i =(i < 5)- i。
现代VMS自动完成这种优化。” —–参考Stack Overflow
- Integer类型
Integer类就比较简单了,返回的哈希码就是Integer对象里所包含的那个整数的数值,例如Integer i1=new Integer(100)
,i1.hashCode
的值就是100 。由此可见,2个一样大小的Integer对象,返回的哈希码也一样。 - HashMap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暂时先写到这吧~~后序如果还有补充内容的话会继续更新。如有错误,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