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 fedora23的U盘live 也很好用, 很流畅, 主要还是 要用一个比较好的/快的 U盘。 这样live U盘在4GB(3.75GiB)的内存中还是较快的
原来的U盘live系统用得很卡, 可能是因为 U盘太烂的原因. - 要方便的使用live U盘系统, 首先要做的就是 要将 鼠标 设置为: tap to click!
- 计算机中的 Gi 跟 数学中的G的关系是: 1Gi = 1.0241.0241.024 G,因此, 500GB的硬盘实际上只有 465.8GiB的大小. 同理, 4GB的内存, 按计算机的单位GiB则是 : 4GB=3.7GiB(所以, 有的说, 32位系统的内存管理最大是
3.7GiB.
sector size(logical/physical): 512bytes/4096 bytes
- linux中手指(鼠标)滑动的方向: 代表要看的目标(内容)的方向, 这个方向和 屏幕上文字的移动方向相反. 因此, 手指滑动的方向 应该是 你想看哪里的内容
如果你想看"屏幕上方的内容" 那么手指就向上划动, 如果想看 屏幕下方的内容, 手指就向下方划动. - 在live U盘系统中, 切换到su root 的密码为空, 直接就能切换到root用户
- fdisk -l的显示?
disk sda:
sda1 *
sda2 lvm
disk:
/dev/mapper/fedora-root, 是根路径 / , 所以, 即使sda1是 /boot 是bootable 分区, /home是家目录, 不管怎样分区,
即使其他分区是单独分区(表示这个分区是同其他分区隔开来的, 其他分区的文件内容等 不能跑到/占用这个分区??), 但是, 所有的分区其实都应该 / 都还是 挂在 根 / 路径上的,
所以, /boot的分区, mount时, 就要mount在 /dev/mapper/fedora-root的 子目录下.
/dev/mapper/fedora-swap,
/dev/mapper/fedora-home.
- live u盘系统的默认的 普通用户是liveuser, 而且跟真实系统是一样的文件系统. 而且liveuser的家目录也是: /home/liveuser/...
- /dev下的dm-0/1/2, 3/4/5: live-rw, live-base, live-osimg-min就是 live的 U盘系统. 而/dev/mapper/下的所有内容都是 /dev/dm* 下的 软链接
- mount 默认的是 将 disk(源设备) mount到 当前系统(包括 live U盘系统)的某个目录上
所以, 如果你是要mount 当前系统中的一个 "subtree" 子树 目录结构 到 另一个目录上时, 就要用 --bind 选项, (或等同的-B)
mount -B (-o bind) --bind 都是一样的, 都是 用来mount 目录的, 将一个目录 mount到 另一个 目录。
/dev/sda6 是 /boot
/dev/mapper/fedora-root 是 /
mount /dev/mapper/fedora-root /mnt/ :
(因为, /dev/mapper/fedora-root 或 fedora-swap , 根 /dev/fedora/root - swap -home 等 都是 链接到同一个 block块设备的, dm-0, 1, 2 等, 其中 dm: disk manage: 表示 磁盘管理..., 所以你 mount的时候, 随便mount哪一个 都是可以的!!! )
mount /dev/sda6 /mnt/boot
mount --bind /dev /mnt/dev (这个只是为了在 chroot的时候, 使用 /dev这个目录中的 内容) // 这个是必须的! 目的是 为了 用当前 live u盘 系统的 /dev目录, 来 覆盖 你原来系统的(出错系统的, 要恢复的系统的dev), 因为当前的 live系统中的 dev才是真实的 dev. ...
chroot /mnt
grub2-install /dev/sda (其实, 是可以不用 使用 chroot的, 直接 安装grub2到 挂载后的 根目录的 /boot目录中也是可以的????)
grub2-install --recheck /dev/sda
多硬盘 执行下
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
重启后可以进入 fedora 也可一进入 win7 (提示错误 但是能进入,消除这个错误方法:进入fedora 进入终端 su 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 .再次启动后进入win7菜单 就没有这个错误提示了 )
挂载之后, 要 卸载 挂载的设备或目录, 使用的是: umount 其中 u表示的是un, umount 就等于 un-mount!!!
mount除了 常用的 挂载 u盘, 光盘之外, 另外几个主要的用处是:
- 一个是: 用 一个 "假的/ 虚拟的/ 测试的 目录" 去 挂在到 原来的 旧的/敏感的/重要的 /不能随意改变的 目录....语法是:
mount --bind olddir newdir
olddir是可以随意写的目录, 如/tmp/etc目录, 而newdir是 跟重要的 /不能随意改变的 系统目录 如/etc等 同名的目录 。此时, 原来系统的/真正的重要目录名就被 “覆盖“了, 被 ”屏蔽“了。比如mount --bind /tmp/profile /etc/profile
那么这个时候, /etc/profile就是 /tmp/profile,而实际的/etc/profile就被屏蔽了,也就是说, 你操作/etc/profile的时候, 实际上就是在 操作 /tmp/profile, 所以, 你就可以 随意的读写了和 当然为了 让/tmp下的目录内容和 系统的原来保护目录一样, mount之前, 需要 先cp原来目录中的所有内容 - cp命令默认之 拷贝文件, 会忽略 omit目录, 所以 要 拷贝目录的话, 需要用 -a 选项.
- mount的另外一个 作用 , 就是在系统 修复, 系统 rescure的时候, 将原来的 真实系统目录 , 比如 /dev, 挂载到 /mnt/dev目录下, 这些 在 进行 chroot的时候, 让 /mnt成为新系统的根, 这时候写grub2的时候,
grub2install /dev/sda
的时候, 这里的/dev就是 被mount的 真实系统目录下的/dev.
/dev下的 fedora目录, 和 mapper目录 下的文件, root/swap/home, fedora-root, fedora-swap ,fedora-home其实都是 link文件, 都是 连接到 /dev/dm-0/1/2/3/4/5的
查看 vg和lv的命令很多 ,包括: vgs, lvs, vgscan, lvscan , vgdisplay等等.
vgchange 是改变一个卷组的 属性: vgchange [options] [vgname]
比如: vgchange -a y fedora
就是将一个 fedora卷组 激活: 其中 -a == --activate, y|n 分别表示 yes, no是激活还是不激活! **
为什么要使用卷组?
卷组, 是 建立在 /dev/sda1, /dev/sda2... 之类的 物理分区 之上的. 是对 物理分区更高的 抽象. 一个 卷组, 可以 跨多个 物理分区, 从而可以使一个文件/目录(如 web服务器的 数据目录, 数据库的数据表目录等), 可以分布在多个 物理分区上 , 这样 就提供了一种 可以 对 文件/目录 进行 无限 扩展的 机制了.
vg类似于一种 开放性的机制, 可以吸纳/组合 更多的 物理硬盘/物理设备/分区 成为 一个 卷组. 而且 在 一个 卷组内, 存储文件时, 卷组中的物理分区对文件是透明的, 文件可以存储在 多个分区上, 但并不感觉到, 好像就是存放在一个分区上的.
vg解决了 原来的 "固定分区"的存储问题, 比如说, 对于大型的 social 类网站, 要存储海量的用户数据, 如果部署在单独的一个分区磁盘上, 一旦磁盘的分区空间容量用完了之后, 该目录就无法继续使用了. 这就是 存储的瓶颈了. 这个应用 就很难 继续使用 扩展了.
但是使用 vg后, 根本就不用担心 磁盘的容量了, 因为 当磁盘用完了之后 你可以新增一个磁盘, 经linux的fdisk命令格式化后, 然后加入到 vg中来就可以了, 然后 进行vg的size修改: vgresize即可.
因为强行关机, 而导致的fedora23 不能重新启动, 卡在开机logo那里的 修复 解决方案
参考: http://www.linuxdiyf.com/linux/28776.html
关于usb的 字符设备有三个: usbmon0 usbmon1, usbmon2...
为什么执行 chroot /mnt后提示, /bin/sh没有这样的 文件或目录?
- 从 chroot --help来看 , chroot NEWROOT [COMMAN] 默认的command 是 /bin/bash. ${SHELL} 就是 /bin/bash!
chroot到/mnt后, 就是要在 NEWROOT 下去执行 /bin/bash的命令, 而新的 NewRoot是 /mnt , 在/mnt下的根 / : 下, 去执行 /bin/bash找不到. - 由于在 NEWROOT下, /bin/bash是链接到 /usr/bin/下的, 而**问题的悲剧是: 在mount后, 由于 不小心, 在没有umount的情况下, 使用 了
rm -rf /mnt/root
就把 真实的 要恢复系统的 / 根路径 给删除了, 虽然发现及时, 中断了这个操作, 但是 /usr目录和/var目录还是被 删除了. 所以 会提示 找不到 /bin/bash命令...
教训就是: 不要 以为 mount是假的, 其实是真的, 就是对 原来的真实 文件的操作. 第二, 不要轻易的 使用 rm -f 命令, -f 命令让你没有后悔的机会!!!
swap: 是在 2.4 linux内核后才有的.
;; 所谓的mount point是针对文件系统的, 不是针对 device/disk的 是一个文件系统中的目录点.
而device通常是指 disk 或 分区, 如 sda, sda1, sda2 ...
;; 查看系统中的磁盘 剩余空间, 还有多少 "自由"空间: free,
查看磁盘的使用情况: 用 disk--?? , 比如: du, df等等: disk use; disk-free
swap的相对命令: swapon, swapoff; 查看swap的使用情况: 看系统中的 cat /proc/swaps
;; 感觉swap很特殊, 其实, 对于linux系统而言, 它 一点也不特殊, 他也只是被看作 一种 普通的 /通用的 "文件系统" , 一种普通的磁盘空间而已, 要查看这种文件系统, 同样的是在 fstab中: fstab: filesystem table: 即 文件系统列表...
使用 lvg的 swap空间, 比使用 ext4的 swap要好些, 因为它可以 使用lvm的工具在线扩容.... ???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ca1ed0101ebw8.html
CentOS: community enterprise OS: 社区 企业操作系统.
when you do want to insert a
break tag using markdown, you end a line with two or more spaces, then type return.
在 主谓 结构中, 谓语不一定 总是 用 情态动词, 比如不一定用 may, can等, 直接用动词就可以了...
markdown中要输出真正的空行, 只有使用 br才行了, 其他调整 css的 margin-bottom可以, 但是其他的什么 好像都不行! 要注意的是: br本身会输出一个真正的空行; 然后一个/多个 空行本身 会输出一个 空行, 所以, 如果你想 一个大段与一个大段之间 进行分隔, 只需要 加一个br 就可以了. 但是 这个br应该是 放在 单独一行中的 br才行!
使用 lvm的时候, 默认卷组名称就是: fedora . 当然你可以在安装时就进行修改...
在进行自定义 文件系统 mount点的时候, 如果原来的 linux系统没有被删除, 则提示"no enough disk space to install" 这时, 需要 将原来的分区删除掉, 删除的地方就在 下面的那三个图标的 "减号 -"上.
所有的分区都需要进行' Reformat': 重新格式化. 即使进行 创建vg, 使用lvm管理, 但是lvm下面的 节点, 还是 ext4的.
注意, 在 使用 live U盘系统, 即使在 "install to disk" 的时候, 都还是将整个系统加载到了内存中了的. 都是live系统 !已经! 启动了的, 这个 install只是 系统的一个 普通应用! 所以, 在进行安装的时候 , 为了能够灵活方便的 使用 鼠标, 仍然可以首先, 在 系统的 设置 中设置 mouse的 "tap to click" 功能
linux分区时, 为什么总是要剩余 1016.5kiB的空间?
在进行重新安装时, 首先是从下到上, 从底层到顶层的进行destroy: destroy sda1上的ext4(/boot), 然后要销毁 lvm: 第一要 destroy 节点的ext4, destroy format ext4
然后删除该节点的lvmlv destroy device lvmlv
, 第二, 当删除所有的lvmlv时, 再删除 整个卷组vg. 然后才删除物理卷: lvm, 第三, 最后才删除 分区/dev/sda1,2, 最后 再删除整个分区表: destroy format partition table( msdos)
注意, ext4等是一种filesystem format 文件系统的格式, 而 lvm / lvmlv/ vg等是一种 设备device. 但是 在 创建的时候, 则是相反的了, 要从上往下, 从顶层到底层了: create partition table (msdos) -> create partition sda1,2 ->create physical volum (lvm) ->create device : lvmvg -> create device lvmlv -> create format : ext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