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开放系统)模型是一组协议的集合,它使得两个不同的系统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分为七层
第一层:物理层
物理层负责把逐个的比特(01)从一个节点移动到下个节点
具体体现在如何把比特转换成电或者光信号、线路配置、数据传输速率、物理拓扑、传输方式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它把网络层收到的比特流划分成可以处理的数据单元:帧
物理编址:在帧的首部指明发送源地址和目的地址(MAC)
流量控制:防止接受方的超负荷而无法工作
差错控制:检测并重传数据帧
第三层:网络层
网络层的传输单元是分组(数据报)
逻辑编址:在分组上添加首部,包含源和目的的逻辑地址(IP)
路由选择:跨网络传输的路由选择
第四层:运输层
负责完整报文的进程到进程的交付
服务点编址:通过端口保证进程之间的交付
分段和重传:通过报文段的序号保证数据包的完整性
连接控制: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两种
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类似链路层但是他是端到端的
第五层:会话层
对话控制:两个系统之间通信的方志控制
同步:提供类似断点续传的功能
第六层:表示层
解决编码系统的差别,发送方的表示层将信息编码转换成公共格式,接收方的表示层将公共模式转换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格式
加密:信息传送之前加密
压缩:减少信息中的比特数
第七层:应用层
用户使用的接口
网络虚拟终端:物理终端的软件版本,类似远程管理工具
文件传输、存取和管理(http、ftp等实现的功能)
邮件服务:转发存储邮件
名录服务:没听过也看不懂
物理地址概念:
写在网卡上的6个字节48的物理地址,一个字节()等于8位(bit),使用16进制:隔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