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db_buffer_pool
# 注:缓冲池位于主内存中,InnoDB用它来缓存被访问过的表和索引文件,使常用数据可以直接在内存中被处理,从而提升处理速度;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
# 注:MySQL5.6.6之后可以调整为多个。表示InnoDB缓冲区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区域,也可以理解为把innodb_buffer_pool划分为多个实例,可以提高并发性,避免在高并发环境下,出现内存的争用问题;
innodb_data_file_path
# 注:该参数可以指定系统表空间文件的路径和ibdata1文件的大小。默认大小是10MB,这里建议调整为1GB
transaction_isolation
# 注:MySQL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有四种,分别为READ-UNCOMMITTED、READ-COMMITTED、REPEATABLE-READ和SERIALIZABLE。默认采用REPEATABLE-READ(可重复读)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注:是日志缓冲的大小,InnoDB改变数据的时候,它会把这次改动的记录先写到日志缓冲中
innodb_log_file_size
# 注:是指Redo log日志的大小,该值设置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果设置太大,实例恢复的时候需要较长时间,如果设置太小,会造成redo log 切换频繁,产生无用的I/O消耗,影响数据库性能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注:redo log文件组中日志文件的数量,默认情况下至少有2个
max_connections
# 该参数代表MySQL数据库的最大连接数
expire_logs_days
# 注:该参数代表binlog的过期时间,单位是天
slow_query_log
# 注:慢查询日志的开关,该参数等于1代表开启慢查询
long_query_time
# 注:慢查询的时间,某条SQL语句超过该参数设置的时间,就会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中。单位是秒
binlog_format
# 注:该参数代表二进制日志的格式。binlog格式有三种statement、row和mixed。生产环境中使用row这种格式更安全,不会出现跨库复制丢数据的情况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注:表名是否区分大小的参数。默认是值为0。0代表区分大小写,1代表不区分大小写,以小写存储
interactive_timeout
# 注:是服务器关闭交互式连接前等待活动的时间,默认是28800s(8小时)
wait_timeout
# 注:是服务器关闭非交互式连接之前等待活动的时间,默认是28800s(8小时)
innodb_flush_method
# 注:这个参数影响InnoDB数据文件,redo log文件的打开刷写模式
log_queries_not_using_indexes
# 注:如果运行的SQL语句没有使用索引,则MySQL数据库同样会将这条SQL语句记录到慢查询日志文件中
优化mysql8性能的参数 mysql8配置优化
转载本文章为转载内容,我们尊重原作者对文章享有的著作权。如有内容错误或侵权问题,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进行内容更正或删除文章。

提问和评论都可以,用心的回复会被更多人看到
评论
发布评论
相关文章
-
centos7安装mysql8
centos7安装mysql8全过程
mysql Server My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