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钟头 2017-05-24 08:56


一、责任链模式介绍

责任链模式:将能够处理同一类请求的对象连成一条链,使这些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所提交的请求沿着链传递。从而避免请求的

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链上的对象逐个判断是否有能力处理该请求,如果能则就处理,如果不能,则传给链上的下一个对象。

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场景:

1、打牌时,轮流出牌

2、接力赛跑

3、请假审批

4、公文审批

责任链UML图:

Handler:表示处理请求的接口,在这个接口里可以定义链上的下一个继承者,和一个处理请求的抽象方法。

ConcreteHandler1和ConcreteHandler2:表示具体的处理者

二、责任链模式代码实现

这里以请假的流程为例,用责任链模式来实现

首先这里定义一个请假信息的对象

然后定义一个抽象类,来处理各个请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UML图中的Handler部分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定义处理请求的具体对象了,比如处理请假信息的:主任,经理,总经理等等。这些对象都必须继承抽象类,来处理请求。

主任对象:处理小于等于3天的假期

经理对象:处理大于3天,小于等于10天的假期

总经理对象:处理大于等于10天,小于30天的请假信息

重要代码都写完了,下面开始测试:

控制台则打印:主任审批

请假人:小明,天数:3,理由:旅游

审批人:张三 主任,审批通过!

如果改成13天:则就是总经理审批

请假人:小明,天数:13,理由:旅游

审批人:王五 总经理,审批通过!

此时,我们发现,责任链上漏掉了副总经理,那也很好办。直接加上副总经理就行了

增加一个副总经理的对象

测试的代码呢,构造副总经理对象。然后再设置继承者的关系

测试结果就是:副总经理审批

请假人:小明,天数:19,理由:旅游

审批人:赵四 副总经理,审批通过!

三、责任链模式总结

实现方式:

1、链表方式:比如刚才的请假审批

2、非链表方式:通过集合,数组生成责任链更加实用,将链表上的各个对象都添加到集合中,然后通过反射给构建出来。

然后在容器里一个个的处理。(也就是说把测试代码中除了请假的其他代码都给用一个类来处理)

开发中常见场景:

1、Java的异常机制就是一个责任链模式,一个try可以对应多个cathc。如果某一个catch不匹配,则跳到下一个catch中

2、JavaScript语言中的事件的冒泡和捕获机制

3、Servlet开发中,过滤器的链式处理

4、Struts2中,拦截器的调用也是典型的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的好处:

1、接受者和发送者都没有对方的明确信息,且链中的对象也并不知道链的结构,结果是责任链可简化对象的相互连接,它们仅需保持一个指向其

后继者的引用,而不需要保持它所有的候选继承者,大大的降低了耦合度。

请求者不用管具体哪个对象会处理,反正该请求肯定会被处理就行了

2、可以随时增加或者修改处理一个请求的结构,增加了给对象指派职责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