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新项目
产品: 来来来,新项目来啦。最近发现用户喜欢撸猫,我们来个在线云撸猫!页面要求有猫图,点一下计数加一点当撸了一次!多久能上线??
这个简单啊!
厉害的我连jQuery都不用,原生上!
<body>
<img src="1.jpg" alt="">
<p>0</p>
<script>
const img = document.querySelector('img');
const p = document.querySelector('p');
let count = 0;
img.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count += 1;
p.innerHTML = count;
})
</script>
</body>复制代码
简单易懂,对不对!
看在叫了爸爸的份上,还是给他改一下吧。然而第一个版本多粗糙啊,各种污染全局变量,第二版我要写得棒棒的!
<body>
<section class="catSection">
<img src="cat1.jpg" alt="" class="catImg">
<p class="catCount">0</p>
</section>
<section class="catSection">
<img src="cat2.jpg" alt="" class="catImg">
<p class="catCount">0</p>
</section>
<script>
(function() {
const catSection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catSection');
catSection.forEach((section) => {
let count = 0;
const catImg = section.querySelector('.catImg');
const catCount = section.querySelector('.catCount');
catImg.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count++;
catCount.innerHTML = count;
})
})
})()
</script>复制代码
没有污染全局变量,还可以扩展需求,后续产品就算要求再多的猫我都能hold住!
再一次需求变更
产品: 父皇,你听我说啊,就最后一次,真的最后一次。现在猫两只不够啊,但太多的话展示又不好看。现在需求做一个列表,列表有N只猫,点那只猫展示那只猫,每次只展示意志,而且猫要有对应的名字哦,点击也要分开统计!其实跟以前差不多?就改改就好了。明天就要哦!
我封装得好好的功能,你跟我说改需求?而且改得面目全非跟我说差不多?
然而,吐槽归吐槽,需求还是要做的。而且需求明天就要,代码写得再好也可能马上改功能,代码还是实现功能就算了吧。
具体代码由各位看官自己实现(建议先停下来,动手去实现这个需求),这里我就不再上代码了。很可能我们这次写的代码,就不会太考虑什么全局变量污染,也不考虑封装的问题,逐渐趋向于实现功能就好了,因为需求太多了,时间和精力限制了去写“好”代码。
当然了,产品经理说需求最后一次改,都是骗人的。下次可能会有点击到某个值时,自动切换猫,动态添加猫等等的新需求。我们现在这样组织代码的形式,是典型的”意大利面式“代码(简单说,就是各种东西整合在一起,层级不分,难以维护)。这种代码写起来直观,但日后的维护是相当难的。写出上述例子后,不妨隔两天再去看看能否轻易理解那一份代码。自己写的代码尚且如此,他人的更不在话下了。
那么,这种随着项目越来越复杂,逻辑越来越多,我们该怎么写代码呢?
更好地组织代码
前端其实有一种说法:我们现在的”新“东西,都是其他领域玩过的。虽然看起来很气人,但这也是事实。当现状不知如何处理时,不妨参考下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案。离前端比较近的就是后端了,那么后端是怎么管理的呢?最典型的设计就是MVC了。那么,前端能不能借鉴呢?
说干就干,以上面的需求为例,我们试着用MVC的方式组织一下代码,看下和你刚才写的有什么不同。
先来M
,也就是Model,数据层,对外提供接口可以获取相关的数据。这么组织的话,是不是蛮好懂的:
const model = (function() {
//相关数据
const _model = {
catLists: [
{
src: '1.jpg',
name: 'cat1',
count: 0
},
{
src: '2.jpg',
name: 'cat2',
count: 0
}
],
targetCatIndex: 0, //目前可被点击的是哪知喵在catLists中的索引
};
//获取getCatLists
function getCatLists() {
return _model.catLists;
}
//获取目标对象
function getTargetCatObj() {
return _model.catLists[_model.targetCatIndex];
}
//修改targetCatIndex
function setTargetCatIndex(name) {
_model.catLists.some((catObj, index) => {
if (catObj.name === name) {
_model.targetCatIndex = index;
return true
}
})
}
//目标对象点击数+1
function addTargetCatCount() {
const catObj = getTargetCatObj();
catObj.count += 1;
}
return {
getCatLists,
getTargetCatObj,
setTargetCatIndex,
addTargetCatCount
}
})();复制代码
在自执行函数中,设计了一个对象命名为_model
,通过闭包存储它。自执行函数返回一个对象,其中包含四个函数。四个函数执行后,可以返回或修改_model
中对应的数据。通过注释看其实还是挺清楚的。
跟着是V
,也就是view层,负责页面渲染。这个可能复杂一点,但不想把它弄得太繁琐,不如就两个方法吧。就一个初始化的init()
和负责更新视图的render()
方法就好啦。
先确定HTML模板:
<ul class="catList"></ul>
<section class="clickArea">
<img src="" class="catImage">
<p class="catCount"></p>
<p class="catName"></p>
</section>复制代码
再组织一下view层的代码:
const view = (function() {
//获取各个需要操作的DOM节点
const img = document.querySelector('.catImage');
const n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catName');
const count = document.querySelector('.catCount');
//初始化页面
function init(catLists, targetObj) {
const list = document.querySelector('.catList');
const fragment = document.createDocumentFragment();
//为ul添加对应的li
for (let i = 0, len = catLists.length; i < len; i++) {
const li = document.createElement('li');
const name = catLists[i].name;
li.innerHTML = name;
li.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之后会有controller相关的代码,其实就是换一只可点击的喵
controller.changeTargetCat(name);
});
fragment.appendChild(li);
}
list.appendChild(fragment);
img.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之后会有controller相关的代码,其实就是计数+1
controller.addCount(name);
});
render(targetObj);
}
//重新渲染页面
function render(targetObj) {
img.src = targetObj.src;
name.innerHTML = targetObj.name;
count.innerHTML = targetObj.count;
}
return {
init,
render
}
})();复制代码
view层的代码其实也很简单的,和model层的套路差不多,通过自执行函数结合闭包存储之后要操作的节点,对外暴露由两个方法组成的对象,分别是init
与render
。init
用于初始化话页面,render
用于重新渲染页面。里面调用了controller
,其实就是之后要介绍的controller。
最后是C
层,也就是controller,主要是用于逻辑相关的处理,算是整个设计里面的大脑。不过由于这项目比较简单,所以代码反而是最简单的:
const controller = {
addCount(name) {
//通过model的接口增加目标对象的计数
model.addTargetCatCount(name);
controller.renderView();
},
changeTargetCat(name) {
//通过model的接口修改目标索引
model.setTargetCatIndex(name);
controller.renderView();
},
init() {
//通过model的接口获取相关数据
const { getCatLists, getTargetCatObj } = model;
//传参并命令view层初始化
view.init(getCatLists(), getTargetCatObj());
},
renderView() {
//传参并命令view层重新渲染
view.render(model.getTargetCatObj());
}
};复制代码
controller的设计其实是比较简陋的,只是一个包含了四个方法的对象。其中addCount
对应点击加一的操作,changeTargetCat
对应换猫的操作。上述两个方法其实是改变了数据的,而只要数据发生了变化,一律调用renderView
重新渲染。
至此主要代码已经写完了,之后调用一下controller.init();
,就可以开心的撸猫,完成需求了。
如果之前你动手实现了上述需求的话,不妨对比一下我们设计代码上的差别。也许你写的代码还是之前那种“面条式”代码,但它也是可用的啊,而且还不用这么多代码呢,长得也还算能维护的样子,为何要用这种繁琐的方式去阻止代码呢?
然而,按照之前说的,产品可能提更多的需求,下次可能会有点击到某个值时,自动切换猫,动态添加猫等等的新需求时,你现在的代码组织形式能否很快地完成需求?当日后修改某些需求时,不小心触发了潜藏的bug(经常有的情况),又是否能快速定位出问题并快速改好呢?
“面条式”代码经常是数据、视图与处理逻辑耦合起来的,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业务相当复杂的时候,开发可能还好说,维护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你可能已经观察到了,遵循MVC设计的代码,虽然繁琐,但各层是完全分开的,尽管数据与视图可以直接调用对方的接口进行交互,但都是必须通过控制层来做统一处理。数据、视图与处理逻辑解耦之后,代码的可阅读性与可维护性都是一个飞跃。通过牺牲空间(多写代码)来换取代码的可维护性与可拓展性,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小结
说了半天,好像还没有说出为何前端需要使用框架。然而在复杂的项目中,你同意我通过MVC组织代码会比“面条式”代码好吗?如果同意的话,将我刚才代码中不变的部分抽象起来(组件通讯、报错处理等),想方设法提高渲染的性能(使用Virtual Dom),如果认为前端和其他不一样,数据和视图还是可以进行受控的交互(即MVVM),那么整合起来,不就是一个框架了吗?
其实必须要承认,人的脑力是有限的,一款产品的需求可能是无限的。当这款产品已经让你无法掌握每个细节,每位参与开发的同学只能掌握局部细节,而其他部分只管调用是必然的事实。但是,如何确定其他部分可信,调用不会出bug呢?这时候就该使用框架了。框架较大程度上能约束与规范每位开发者的行为,不按照框架的规定很可能就会报错,这样多人协作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但是,不是说使用框架就是最佳实践。当项目不复杂的时候(比如一次性的活动页),我们有足够能力去掌握项目的细节,那么使用框架反而不是好的选择。毕竟再好的框架在性能上都会有损失,而被框架的条条框框约束着,也总是令人不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