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pytorch图像预处理模块——transforms
一、transforms运行机制
在下载pytorch时,我们下载两个安装包,一个是torch,一个是torchvision,torchvision是计算机视觉工具包,它有三个主要的模块。
torchvision. transforms:常用的图像预处理方法
torchvision.datasets:常用数据集的dataset实现,MNIST,CIFAR-10,ImageNet等
torchvision.model:常用的模型预训练,AlexNet, VGG,ResNet, GoogLeNet等
torchvision.transforms:常用的图像预处理方法
- 数据中心化
- 数据标准化
- 缩放
- 裁剪
- 旋转
- 翻转
- 填充
- 噪声添加
- 灰度变换
- 线性变换
- 仿射变换
- 亮度、饱和度及对比度变换
我们知道深度学习是由数据驱动的,而数据的数量以及分布对模型的优劣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预处理以及数据增强,用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如下方这张图,里面有64张图片,这些图片都来自于一张图像,由这张图像经过一系列的缩放平移旋转等这些操作的组合生成。打个比方,我们高中熟悉的练习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其中五年高考的真实卷相当于训练数据,三年模拟相当于做一些数据增强,去丰富训练数据。加入在三年模拟的试卷当中出现了当年的高考题,恰恰你又做个过,那么我们的分数自然有所提高。同样的,如果我们做数据增强的时候,生成了一些与测试样本很相似的图片,那么我们模型的泛化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这就是我们做数据增强的原因。
通过代码学习transforms运行机制,用到之前人民币二分类程序,具体调试过程略。其中transforms.Compose是将一系列transforms方法进行有序的组合、包装,在具体实现的时候,会依次的、按顺序的将这些方法对图像进行操作。
在流程图中加入transforms,在getitem中调用transforms,我们在getitem中读取一张图片,然后对这一张图片进行一系列预处理,然后返回我们的图片以及标签。
二、数据标准化——transforms.normalize
transforms. Normalize
功能:逐channel的对图像进行标准化(将数据的均值变为0,标准差变为1)
output = (input -mean) / std
- mean:各通道的均值
- std:各通道的标准差
- inplace:是否原地操作
可进行代码调试查看函数如何运行。
为什么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因为标准化后可加快模型收敛。为理解这一过程,回顾之前逻辑回归模型的实现。通过修改逻辑回归模型的训练数据观察normalize的使用。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torch.manual_seed(10)
lr = 0.01 # 学习率
# 生成虚拟数据
sample_nums = 100
mean_value = 1.7
bias = 1 # 5
n_data = torch.ones(sample_nums, 2)
x0 = torch.normal(mean_value * n_data, 1) + bias # 类别0 数据 shape=(100, 2)
y0 = torch.zeros(sample_nums) # 类别0 标签 shape=(100, 1)
x1 = torch.normal(-mean_value * n_data, 1) + bias # 类别1 数据 shape=(100, 2)
y1 = torch.ones(sample_nums) # 类别1 标签 shape=(100, 1)
train_x = torch.cat((x0, x1), 0)
train_y = torch.cat((y0, y1), 0)
# 定义模型
class L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LR, self).__init__()
self.features = nn.Linear(2, 1)
self.sigmoid = nn.Sigmoid()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features(x)
x = self.sigmoid(x)
return x
lr_net = LR()
# 定义损失函数与优化器
loss_fn = nn.BCELoss()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lr_net.parameters(), lr=0.01, momentum=0.9)
for iteration in range(1000):
# 前向传播
y_pred = lr_net(train_x)
# 计算 MSE loss
loss = loss_fn(y_pred, train_y)
# 反向传播
loss.backward()
# 更新参数
optimizer.step()
# 清空梯度
optimizer.zero_grad()
# 绘图
if iteration % 40 == 0:
mask = y_pred.ge(0.5).float().squeeze() # 以0.5为阈值进行分类
correct = (mask == train_y).sum() # 计算正确预测的样本个数
acc = correct.item() / train_y.size(0) # 计算精度
plt.scatter(x0.data.numpy()[:, 0], x0.data.numpy()[:, 1], c='r', label='class 0')
plt.scatter(x1.data.numpy()[:, 0], x1.data.numpy()[:, 1], c='b', label='class 1')
w0, w1 = lr_net.features.weight[0]
w0, w1 = float(w0.item()), float(w1.item())
plot_b = float(lr_net.features.bias[0].item())
plot_x = np.arange(-6, 6, 0.1)
plot_y = (-w0 * plot_x - plot_b) / w1
plt.xlim(-5, 10)
plt.ylim(-7, 10)
plt.plot(plot_x, plot_y)
plt.text(-5, 5, 'Loss=%.4f' % loss.data.numpy(), fontdict={'size': 20, 'color': 'red'})
plt.title("Iteration: {}\nw0:{:.2f} w1:{:.2f} b: {:.2f} accuracy:{:.2%}".format(iteration, w0, w1, plot_b, acc))
plt.legend()
plt.show()
plt.pause(0.5)
if acc > 0.99:
break
bias=1时结果图:
我们发现数据的均值差不多在(0,0)附近,迭代到400次时,准确率达到99.5%,Loss值也比较低,为0.0479。
当我们修改一下数据分布,使数据均值远离我们的(0,0),即让其没有零均值的分布;将bias值改为5,即将数据向上和右都移动4个单位,再次观察迭代训练过程。
bias=5时结果:
我们看到数据的均值大概在5这个位置,距离零点比较远,但是迭代到960次时,准确率才达到99%,没有达到99.5%,它的Loss值也比较高,为0.1488,和之前比提高了太多。
前面的数据分布比较好,几乎是一个零均值的分布,就可以很快的收敛,很快达到一个比较低的Loss值。后面的数据分布就不好,均值距离0比较远,我们的模型在初始时是一般是零均值的,现在需要模型逐渐去靠近比较远的最优分界平面,它的迭代更过程比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