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P市场监管现状
最近的来自官方的消息是,2006年2月28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鲁阳称,今年将对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不同类型、不同阶段进行重点的政策研究和分类指导,其中包括VoIP技术和业务。鲁阳还透露,针对VoIP,目前正在研究形成我国发展VoIP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管理框架的初步思路,组织启动PC-PHONE商用试验。而法新社的报道是,Tom网总裁表示,中国政府将不会在2008年以前审批任何PC-Phone呼叫业务。
笔者这里提到的VoIP业务指的是我国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规定的IP电话业务,即由电话网络和IP网络共同提供的Phone-Phone以及PC-Phone的电话业务,其业务范围包括国内长途IP电话业务和国际长途IP电话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经营电信业务,必须获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但实际上,VoIP属于新业务,信息产业部从来没有发出经营这项业务的许可证,而仅仅允许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以电信运营商的身份,在某些地区进行商用试验。从政策层面上看,目前运营Phone-Phone和PC-Phone业务的通道基本是堵死的。
VOIP市场监管规避途径
然而只要市场需求存在,服务提供的通道就永远不会被堵死。
在技术水平发展成熟的情况下,面对用户对低廉通信服务的庞大需求,VoIP市场上早已经是暗潮涌动。总结起来,目前切入VoIP市场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设备提供商的身份避开监管
这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VoIP提供方式。既然政策上不允许运营,那我们干脆就不运营,只要将用户的固定电话,接至改装的语音网关设备,就可以将长途通话转为普通通话通过互联网转接至其他国家和省市,而如果电话接受方可以使用连接在PC上的电话机,那么落地的麻烦就省了;即使需要海外落地也十分简单,一个设备提供商积攒数百个用户以后,可以在我国香港统一落地,在海外有很多中转这类长途通话的电信公司。
在这种模式下,用户自行安装设备,作为设备提供商,它们收取的只是卖设备的钱,当然还可以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但责任都转嫁给了用户,而政策监管显然对于用户行为没有约束能力。这类VoIP是用户自主使用、不可运营的,因此,在安全性、Qos等方面都得不到保障,但是和昂贵的长途电话费用相比,这些显然不是用户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通信管理局可以以设备没有经过检测、没有入网许可等理由进行处罚,但“民不告,官不究”,管制部门对于这样的设备提供商进行监管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
2.系统集成商提供VoIP解决方案
对于在国内有多个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集团来说,找一家系统集成商来设计构建整体的网络布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系统集成商也往往会为企业设计内部网络上的VoIP,但用户的需求当然不仅限于此,他们还希望企业内部网能够与PSTN实现互联,这样也就实现了企业长途话费的大幅缩减。于是系统集成商纷纷成了VoIP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通信展会上,笔者经常可以看到系统集成商在宣传资料上介绍自己的组网方案,在这些方案中,企业网络都可以和PSTN互联,对于大规模的企业用户来说,甚至可以实现与几个城市的PSTN互联,VoIP因此早已从PC-PC过渡到了Phone-Phone和PC-Phone。这样的互联显然需要电信运营商的支持,而获得运营商的配合也并不困难。大型企业本身就是电信运营商的VIP客户,一条专线或者VPN的月租费动辄数万,数据业务又是有专属客户的经理负责的重点业务,默认甚至帮助用户实现内部网络与PSTN的互联就变得顺理成章。况且运营商的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从属于不同的部门,本来就是各自为战,为了在数据业务上赢得顾客,数据业务部门损失一些长途话音收入也无关痛痒。退一万步说,即使某些运营商不愿意提供这样的便利,也可以找当地的其他运营商,因为PSTN不是仅仅为一家运营商所拥有。
有实力的企业用户如果直接选择电信运营商为其提供网络集成方案,实现IP话音与PSTN的互联就更没什么问题了。在一家国内主导运营商的内部刊物上,笔者就见过推荐给用户的组网方案,已经实现了不同城市各个节点与运营商当地PSTN的互联,通过这一方案,用户各个分支机构之间的通话免费,分支机构所在城市范围内的所有长途通话仅需要按照市话收费。
于是,用户有需要,系统集成商提供集成服务,运营商支持,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监管能从何处查起?
3.绕道海外,避过监管
互联网的存在模糊了法律管理的边界,一个托管在海外服务器的网站很可能面向的是中国的用户,但却处于中国法律监管的边缘。很多尚未在中国获得经营许可就大规模发展用户的互联网巨人都曾经采用过这一迂回的策略。这一招对于VoIP同样适用。
无论是全球用户达4200万的Skype,还是一些专门在特定国家实现与PSTN互联落地的小VoIP平台,只要用户能够上网,有耳机和话筒,同时可以用信用卡在网上支付,那么就可以在中国以低廉的话费拨打其他国家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对于这种PC-Phone的业务,VoIP平台托管在海外,支付在海外完成,落地由海外运营商在当地支持,因此信息产业部基本上无法监管。国内则完全是用户的自主行为,管制部门可以用安全性和QoS来提醒用户,但显而易见的成本优势对用户的吸引力要大得多。
尽管我们很难统计使用国外VoIP的国内用户有多少,但日益普及的国际信用卡大大推动了这类VoIP业务发展的速度。如果主流运营商已经需要到美国去采购特制的软件来拦截这样的话音,那么VoIP业务量有多大我们可以做大胆的猜测。
4.用户自主行为逃避监管
除了设备提供商借口用户行为大做VoIP的生意以外,企业用户也已经作为主导,把系统集成商和国内及海外运营商协调起来,尽享VoIP的便利。
以国内从西部到沿海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的离岸外包业务为例,其业务模式就是用户在海外拨叫服务支持号码,实际上却在与产品提供商设立在海外的呼叫中心联络。同样,一家海外公司可以在国内设立发包中心,通过这个外包中心拨打在海外的用户的电话进行问卷调查。这两种应用都是典型的VoIP,属于Phone-PC和PC-Phone。国内的公司可以租用国内运营商和海外运营商的线路,海外运营商可以帮助实现落地。
这恐怕就是侯自强先生一再指出的: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思路是一个可管理的网络,有认证授权,换句话说,电信网络是可管理、能盈利的网络,是封闭的、可管理的。但是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自治的,所以互联网的体制结构和电信网根本上是不同的。新技术的出现已经不需要电信公司来运营电信服务了,用户可以是DIY的。由此看来,需要转变观念的不仅仅是运营商,监管机构同样需要换换脑筋,《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规定:“IP电话业务的经营者必须自己组建IP电话业务网络,无国际或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经营权的运营商不得建设国际或国内传输设施,必须租用有相应经营权运营商的国际或国内传输设施。”但如果VoIP成为一项不需要运营的业务,这样的条款岂不是形同虚设?
PC和Phone模糊监管边界
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日益模糊了PDA和手机的边界,在移动通信领域,PC和Phone可以合二为一。3G时代用户完全可以通过登陆Skype实现手机到海外电话的VoIP。这种趋势在目前的WLAN上已经有所体现,在日本,NTT通信通过与NTTDoCoMo合作,已经可以使用户在WLAN覆盖范围内将手机切换到WLAN,笔者相信在国内,此类应用也会快速发展。据说,目前市场上一款带有Wi-Fi功能的多普达水货手机已经涨价而且卖到断货。
北京中关村的一些IT卖场已经上市了一款国产的名为“hipi”的手机,这款手机在Wi-Fi热点区域内拨打电话,资费十分低廉:市话、国内长途、国际长途分别是0.1元/分钟、0.15元/分钟、0.3元/分钟。当没有Wi-Fi热点时,手机通过正常的GSM网络通信,一旦进入Wi-Fi热点,手机拨打电话就自动切换到了Wi-Fi模式,省下了大笔通话费。据媒体消息,从4月1日开始,hipi开始在上海全面上市,太平洋数码、美罗城、大润发等多家上海卖场开始上柜销售。
hipi的研发和运营由两家公司承担——中宽网信科技公司和北京派瑞天科无线技术有限公司,前者主要提供VoIP等软交换语音通信业务,后者专注于手机终端。中宽网信COO余辉称:“这是全球第一款真正商用的Wi-Fi手机。”
可以想象,一旦这样的手机普及开来,对于移动运营商将是不小的打击。
综上所述,VoIP业务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上的一个怪现象,用户有强烈的需求,甚至不顾安全性和Qos也要使用;设备厂商开发了各种设备和软件以便利用户可以DIY;国内运营商欲说还羞,高举封杀的大旗,却在暗中为了利益不得已而为集成商和用户提供各种便利;国外公司通过海外托管平台和海外结算绕过国内的监管;整个市场已经是一派繁荣了,监管部门却称在国内刚刚部署商用试验。与上马3G大不相同的是,VoIP的市场需求不会因为政策的迟缓而改变,而只要需求旺盛,提供商们必然会想出各种策略切入市场。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商用试验显然无法跟上市场的蓬勃增长,各种提供商在管制政策不明朗的前提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制造了VoIP市场的一派繁荣。在VoIP方面,如果监管部门仍然按照电信业务的监管思路,从运营许可的角度进行限制,恐怕只会以失败告终。
IOS国内voip
转载本文章为转载内容,我们尊重原作者对文章享有的著作权。如有内容错误或侵权问题,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进行内容更正或删除文章。
下一篇:hbuilder java驱动
提问和评论都可以,用心的回复会被更多人看到
评论
发布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