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接触到的云服务器越来越多,大多数的元服务器都是采用系统和数据分离的模式,比如你系统盘40G就够用了,数据盘的大小根据你的需求购买即可,但是linux的硬盘和Windows的不一样linux的硬盘不是自动挂载的,需要手动吧硬盘挂载在目录上面,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使用的面板或者这类工具对于这个操作并不是很方便,今天我就写下之前的使用心得,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下面命令严格实行,不要输入错误,有数据的硬盘做好备份不要丢失数据,挂空硬盘或者替换之前的文件夹两种方法我都有写到。
1:第一步查看磁盘和分区
fdisk -l
可以看到一共有三块硬盘,/dev/xvda和/dev/xvdb和/dev/xvdd。
其中/dev/xvda是系统盘,并且分成了一个区,也就是/dev/xvda1。
/dev/xvdb是原来使用的数据盘,这块硬盘并没有分区,直接整块硬盘挂载到了主机上,就是这块数据盘用光,所以购买了新的磁盘/dev/xvdd。
注意,不同的主机商,设备路径的命名规则可能会不同,比如另一家的云主机中,硬盘的路径是/dev/vda, Linux系统中的一个设计理念就是everything is file,/dev/xvda等设备路径并不是真实的硬盘文件,而是系统为了方便管理,而映射出来的一个路径,这个文件并不能读和写操作,只能提供给一些硬盘管理命令使用,比如分区,挂载,格式化,等等。
2:使用mkfs.ext4命令把硬盘格式化
3:建立一个文件目录和挂载磁盘
mkdir /alidata #建立一个alidata的目录,然后把刚才格式化的硬盘挂载到这个alidata的目录里面去
mount /dev/xvdb/ /alidata/ #挂载磁盘
4:把硬盘加入到开机启动
vi /etc/fstab #输入命令 进入后按i进入编辑模式就可以了
/dev/xvdb1 /alidata ext4 defaults 0 0 ## /dev/xvdb1 磁盘 /alidata 磁盘挂载目录 ext4 磁盘格式 剩下的和下面一样就可以了
下面图是我截图自己服务器的一个示范写法
退出命令按下esc键,然后按住shift+:键 左下角会出现一个: 符号输入wq 回车 w是保存 q退出 q!不保存退出
常用的几个命令总结:
fdisk /dev/xvdb #分区磁盘
根据提示,依次输入
n
p
1 (数字一 不是 L)
回车
回车
w
提示 Syncing disks.时,表示已成功完成分区
格式化分区
mkfs.ext3 /dev/xvdb1
partprobe /dev/sdb #读取分区表命令
df #查看磁盘占用情况 df -h
这就是挂载一块新的磁盘的方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之前有一个文件夹存在文件,因为空间不够所以我要添加磁盘,添加的新的磁盘替换掉旧的然后把以前的文件都拷贝到新的磁盘里面去,方法继续看。
1:建立临时目录
mkdir /mnt
吧磁盘临时挂载在/mnt目录下
mount /dev/xvdd /mnt
使用df命令检查一下,可以看到/dev/xvdd已经挂载到了/mnt目录
比如吧/www/web/这个文件夹使用在新的目录上首先吧这个文件夹里面的数据拷贝到新磁盘上面
cd /www/web/
mv * /mnt/
umount /mnt #卸载目录 准备做好以后吧磁盘挂载到/www/web/
vi /etc/fstab #进入后按i进入编辑模式就可以了
/dev/xvdb1 /www/web/ defaults ext4 defaults 0 0
退出命令按下esc键,然后按住shift+:键 左下角会出现一个: 符号输入wq 回车 w是保存 q退出 q!不保存退出
编辑完毕以后执行
mount -a #挂载所有磁盘命令
df #检查所有磁盘是否挂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