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方式
13.56 MHz和小于135kHz时,基于电感耦合方式,在更高频段基于雷达探测目标的反向散射耦合方式。
2.阅读器和应答器分别采用什么谐振回路?
在阅读器中,由于串联谐振回路电路简单、成本低, 激励可采用低内阻的恒压源,谐振时可获得最大的回路电流等特点,因而被广泛采用。
并联谐振称为电流谐振,在谐振时,电感和电容支路中电流最大,即谐振回路两端可获得最大电压,这对无源应答器的能量获取是必要的。
3.阅读器采用串联谐振回路:谐振条件(计算)角频率 特点 品质因素
串联谐振回路具有如下特性:
- 谐振时,回路电抗X=0,阻抗Z=R为最小值, 且为纯阻。
- 谐振时,回路电流最大,且与电压同相。
- 电感与电容两端电压的模值相等,且等于外加电压的Q倍
Q称为回路的品质因数,是谐振时的回路感抗值(或容抗值)与回路电阻值R的比值
4.电子标签采用并联谐振回路 计算谐振条件 并联有什么特点
谐振特性:
- 并联谐振回路谐振时的谐振电阻Rp为纯阻性。 并联谐振回路谐振时的谐振电阻Rp为在谐振时,并联谐振回路的谐振电阻等于感抗值 (或容抗值)的Qp倍,且具有纯阻性。
- 谐振时电感和电容中电流的幅值为外加电流源 的Qp倍。
5.例4-1
6.什么是电阻负载调制 电容负载调制 有什么区别
在RFID系统中,应答器向阅读器的信息传输采用负载调制技术。
在电感耦合方式的RFID系统中,负载调制有电阻负载调制和电容负载调制两种方法。
7.电阻负载调制工作原理
8. 图里面有哪些器件,器件有什么作用
第五章
1.电子标签体系的分类
2. 1位电子标签,应用场景 采用射频法工作原理
1位系统的数据量为1位,当电子标签是1位(1b)系统时,电子标签只有1和0两种状态。
应用场景:电子商品防盗系统EAS
工作原理:射频法工作系统由读写器(检测器)、电子标签和去激活器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采用L-C振荡电路进行工作,振荡电路将频率调谐到某一振荡频率上。射频法工作系统由读写器(检测器)发出某一频率的交变磁场,当交变磁场的频率与电子标签的谐振频率相同时,电子标签的振荡电路产生谐振,同时振荡电路中的电流对外部的交变磁场产生反作用,并导致交变磁场振幅减小。读写器(检测器)如果检测到交变磁场减小,就将报警。当电子标签使用完毕后,用“去激活器”将电子标签销毁。
3.阐述声表面波标签的工作原理 图5-4 考试先画图再详细说明
声表面波器件:在压电固体材料表面产生和传播弹性波,该波振幅随深入固体材料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结构原理:电信号通过叉指发射换能器转换成声信号(声表面波),在介质中传播一定距离后到达接收叉指换能器,又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得到对输入电信号模拟处理的输出电信号。
4.含有芯片的电子标签 3部分有什么作用
含有芯片的电子标签基本由天线、模拟前端(射频前端)和控制电路三部分组成。
从读写器发出的信号,被电子标签的天线接收,该信号通过模拟前端(射频前端)电路,进入电子标签的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对数据流做各种逻辑处理。
5.控制部分的电路
控制部分的电路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存储功能,但不含有微处理器 的电子标签;一类是含有微处理器的电子标签。
具有存储功能的电子标签:
- 地址和安全逻辑
- 存储
含有微处理器的电子标签:
- 编解码电路
- 微处理器
- 存储器
- 只读标签
- 一次性编程只读标签
- 可重复编程只读标签
- 可写入式电子标签
- 具有密码功能的电子标签
- 分段存储的电子标签
6.非接触式IC卡技术 S50(技术参数,容量,可以实现一卡多用) S70
7.发展趋势
- 作用距离更远
- 无源可读性能更加完善
- 适合高速移动物体识别
- 快速多标签读/写功能
- 一致性更好
- 强磁场下的自保护功能更完善
- 智能性更强、加密特性更完善
- 带有传感器功能的标签
- 带有其他附属功能的标签
- 具有杀死功能的标签
- 新的生成工艺
- 体积更小
- 成本更低
第六章
1.读写器的组成
读写器的软件:读写器的所有行为均由软件控制完成。软件向读写器发出读写命令,作为响应,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就会建立起特定的通信。
读写器的硬件:由天线、射频模块、控制模块和接口组成。控制模块是读写器的核心,由ASIC组件和微处理器组成。
2.读写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哪些因素
- 读写器的基本功能和应用环境
- 读写器的电器性能
- 读写器的电路设计
3.常见的读写器
低频读写器:基于U2270B芯片的读写器,U2270B 的射频频率工作在100~150kHz的范围内,在频率为125kHz的标准情况下,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5000b/s。
应用场景:考勤系统的读写器,汽车防盗系统的读写器。
高频读写器MF RC500芯片工作频率13.56MHz,是非接触、高集成的IC读卡芯片,支持14443A
4.微波读写器
是目前射频识别系统研发的核心,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微波RFID常见的工作频率是433MHz、860/960MHz、2.45GHz和5.8GHz等,该系统可以同时对多个电子标签进行操作,主要应用于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读写速度的场合。
读写器的硬件包括基带处理电路、射频发射电路和射频接收电路3个部分。
支持 ISO 18000-6B
5.读写器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 多功能
- 小型化、便携式、嵌入式、模块化
- 低成本
- 智能多天线端口
- 多种数据接口
- 多制式兼容
- 多频段兼容
- 更多新技术的应用
第七章
1.RFID 5大标准化组织 3大标准化组织
EPC global综合了美国和欧洲厂商;AIM、ISO、UID 则代表了欧美国家和日本;IP-X的成员则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国家为主。
RFID编码三个标准体系:分别为ISO/IEC标准体系、EPCglobal标准体系和UID标准体系。
2.标准
- RFID技术标准
- RFID应用标准
- RFID数据内容标准
- RFID性能标准
3.泛在识别中心,架构 (4个部分有什么作用) 工作流程
泛在识别中心的技术体系架构由泛在识别码(ucode)、泛在通信器、信息系统服务器和ucode解析服务器等4部分组成。能同时支持13.56MHz或2.45GHz频段。
作用:
- 泛在识别码(ucode):ucode是识别对象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在大规模泛在计算模式中识别对象的一种手段。
- 泛在通信器:主要由IC标签、读写器和无线广域通信设备等部分构成,主要用于将读取的ucode码信息传送到ucode解析服务器,并从信息系统服务器获取有关信息。
- 信息系统服务器:存储并提供与ucode相关的各种信息。出于安全考虑,采用eTRON,从而保证具有防复制、防伪造特性的电子数据能够在分散的系统框架中安全地流通和工作。
- ucode解析服务器:确定与ucode相关的信息存放在哪个信息系统服务器上,其通信协议为ucode RP和实体传输协议(eTP),其中eTP是基于eTRON(PKI)的密码认证通信协议。
4.ucode基本结构和特点
ucode的基本代码长度128B,视需要能够以128B为 单位进行扩充,最终形成256B、384B、512B的结构。
ucode的最大特点是可兼容各种已有ID代码的编码体系。
ucode标准的特点:
- 确保厂商独立的可用性
- 确保安全的对策
- ucode标识的可读性
- 使用频率不做强制性规定
5.EPCglobal 特点、标准
主要特点包括:
- 开放的结构体系
- 独立的平台与高度的互动性
- 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标准:体系框架活动:EPC物理对象交换、EPC基础设施和EPC数据交换三种活动,每种活动都是由EPCglobal体系框架内相应的标准支撑的。
6.EPC编码体系,结构
EPC编码结构:EPC代码是由一个版本号加上另外三段数据(依次为域名管理、对象分类、序列号)组成的一组数字。
EPC 编码规则:唯一性、永久性、简单性、可扩展性、保密性与安全性、无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