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 AI 写作的人都知道,AI 生成的文章往往带有一种特殊的 “味道”,就像机器直接从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显得生硬、冰冷,缺乏人类写作所具有的那种灵动和温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AI 味”。
今天来分享一个“去AI味”提示词!这个prompt可以帮你调整AI的输出,让它开始“说人话”。
一、“AI 味” 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风格的机械性
AI 写作是基于算法和数据训练的。它在生成内容时,往往会按照预设的模式和逻辑进行组合。例如,在句子结构上可能较为单一,缺乏人类写作时自然的句式变化。它可能会频繁使用一些固定的表达方式,像 “首先、其次、最后” 这种顺序词的过度使用,或者在论述时采用较为刻板的逻辑顺序,导致文章读起来像一份说明书,而不是富有情感和个性的作品。
(二)内容缺乏情感共鸣
人类在写作时会融入自己的情感、经验和价值观。而 AI 虽然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但却很难真正理解情感。它所生成的内容往往只是对事实的陈述,无法像人类作者那样与读者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比如在描写一个感人的场景时,AI 可能只是客观地描述场景中的人物和事件,却无法传达出那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三)上下文衔接的不自然
AI 在处理文章的上下文衔接时,有时会出现问题。它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前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连贯,导致段落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过渡显得突兀。比如在从一个观点过渡到另一个观点时,没有进行合理的铺垫和引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不顺畅。
二、“去 AI 味” 的提示词技巧
(一)设定角色和背景
- 角色
- 把自己设定为一个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文案大师,例如:“你是一位专业的文案大师,拥有多年的写作经验。你专注于帮助内容创作者提升文章的人性化和情感表达,以去除 AI 生成内容的机械感,让文章更加贴近人心。”
- 这种角色设定可以引导 AI 从一个更具人文素养的角度去生成内容,而不是单纯地按照数据和算法来拼凑文字。
- 背景
- 可以为写作场景设定一个背景,比如:“你致力于帮助那些在创作中遇到瓶颈的作者,通过你的文字技巧,为他们提供具有感染力的内容。”
- 这样的背景设定可以让 AI 在生成内容时,考虑到实际的创作需求和情境,从而使文章更符合人类的写作习惯。
(二)强调技能和风格
- 技能
- 强调情感共鸣、幽默风趣、视觉描绘和紧凑叙事等写作技能。例如:“你能够洞察目标受众的心理,用文字触动他们的情感。你的文字常常带有轻松幽默的风格,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你擅长用文字描绘出生动的场景,让读者仿佛亲眼所见。你知道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 通过这些技能要求,促使 AI 在生成文章时注重情感、风格、场景描写和叙事技巧,减少机械性的表述。
- 风格
- 要求 AI 采用口语化表达,避免使用过于正式的词汇。例如:“①口语化表达,用接地气的语言,以一个朋友的身份,用轻松和理解的口吻分享你的看法。避免 AI 味。②不要用太正式的词语来过渡。不要用‘首先’、‘其次’、‘最后’、‘然而’、‘所以’这样的正式用词,可以换成‘首先嘛’、‘接着’、‘说到头来’等更口语化的表达。③多用第一人称:‘我’或者‘我们’在人类作者的作品中是常见的,用来建立与读者的联系,但是 AI 很少使用第一人称代词。”
- 这种风格上的要求可以让 AI 生成的文章更具有亲和力和自然感,减少那种刻板的 “AI 味”。
(三)增加细节和修辞手法
- 细节描述
- 提示词中可以加入对细节描写的要求,例如:“在描述场景时,要注意细节的刻画,就像一个画家在描绘一幅画一样,从光线、色彩、物体的纹理等方面入手。比如在描写一个秋天的公园,你要能写出落叶的颜色变化,从浅黄到深棕,以及它们在风中飘落的姿态。”
- 这样的提示词能让 AI 在生成内容时更加注重细节,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避免内容的空洞和泛泛而谈。
- 修辞手法
- 鼓励 AI 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例如:“在表达观点或描述事物时,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比如把压力比喻成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人们的心头;把希望比作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减少 AI 文章那种直白、平淡的感觉。
(四)融入个人故事与案例
- 个人故事
- 要求 AI 在论述观点时融入个人故事,例如:“在阐述关于成长与挫折的观点时,分享一个你自己或者你所知道的人在面对挫折时如何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要能够体现出那种从低谷中奋起的力量,比如一个年轻人在创业过程中屡遭失败,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尝试,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 个人故事的加入能够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可读性,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也能让 AI 生成的内容更接近人类写作时的风格,因为人类往往会通过分享自身经历来阐述观点。
- 案例
- 提示 AI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当讨论社会现象时,引入实际发生过的相关案例。例如在分析‘躺平’现象时,列举一些年轻人在不同行业中选择‘躺平’的具体案例,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然后再从这些案例中提炼出观点和结论。”
- 实际案例能够让文章的论述更加具体和有说服力,避免 AI 那种纯理论、抽象的表述方式,进一步减少 “AI 味”。
三、实际案例分析
(一)原始的 AI 生成文章
以 “躺平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需要警惕的地方。理解年轻人的选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为主题,原始的 AI 生成文章可能是这样的:
“躺平现象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兴起。首先,躺平反映了年轻人在面对高社会压力时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其次,躺平有其积极意义,它有助于年轻人缓解心理压力。然而,躺平也存在负面问题,过度躺平可能导致年轻人缺乏进取心。所以,社会应当关注年轻人的心理状况,为他们提供支持。”
可以看出,文章中大量使用了 “首先、其次、然而、所以” 这些正式且刻板的连接词,语言较为生硬。
(二)经过提示词优化后的文章
经过使用上述的 “去 AI 味” 提示词后,生成的文章可能会变成:
“哎呀,说到这个‘躺平’,我可得说两句。现在的年轻人啊,他们可不是懒,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这个世界的不公。你看,这社会压力山大,房价高得吓人,工作又累得跟狗似的,谁不想有个喘息的机会呢?
我理解他们,真的。有时候,我也会想,要不咱也‘躺平’算了,给自己放个假。但转念一想,生活不就是得有点挑战才有滋味嘛。不过,我得说,躺平这事儿啊,也得有个度。毕竟,生活还得继续,梦想还得追。
我们这代人,得学会在忙碌和放松之间找到平衡。躺平可以是一种休息,一种调整,但别让它成为逃避。毕竟,生活就像一杯咖啡,苦是苦了点,但那香气,那味道,还是挺让人上瘾的,不是吗?
所以,我的朋友们,躺平可以,但别忘了站起来。站起来,看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其实还有很多美好等着你去发现,去创造。咱们一起加油,好不好?”
可以明显看出,优化后的文章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使用了 “哎呀、我可得说两句、不是吗” 等更具亲和力的语句,还运用了第一人称 “我” 来表述观点,使文章读起来更像人类的创作,减少了 “AI 味”。
通过合理地运用提示词来设定角色、背景、技能和风格等方面的要求,我们能够有效地去除 AI 生成文章中的 “AI 味”,让文章更具人性化和感染力,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