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朱清时院士与米新江教授的两篇文章,深受启发。两篇文章分别是文章一:朱清时院士:中国教育弊病,在于选拔而非培养人才! ();文章二:可悲呀,可悲!!!这就是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_米老师的博客-CSDN博客

感受

      这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人才。在朱清时院士的文章中题目中提到中国教育弊端,在于选拔而非培养人才;在米新江教授中的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观点引发了我对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思考。

  在朱清时院士的文章中,他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现代教育体系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认为,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培养人才的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够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米新江教授的文章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人才培养的问题。他指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仅仅依靠传统的选拔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他提出了一种“培养型选拔”的理念,即通过培养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他认为,培养型选拔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

  在我的上学时期,都是在以通过考试的目标去学习,没有兴趣,只感觉背知识、记知识很痛苦。老师用27年的亲身教育证实了: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非常荣幸跟着米老师学习,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学习初:授之以欲;学习中:受之以愉;学习终:渔之以渔。米老师创造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老师教给我们学习方法,学习套路,在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都可以套用这些学习方法、学习套路,比如看书时三遍读书法、全局观、问题是最好的老师;看完后做结构化、找人交流讨论、教是最好的学。

  总之,朱清时院士与米新江教授的文章让我对人才培养和选拔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相信,只有注重培养人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综合素质,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