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端分离

开发流程

  1. 产品经理/领导/客户提出需求
  2. UI做出设计图
  3. 前后端约定接口&数据&参数
  4. 前后端并行开发(无强依赖,可前后端并行开发,如果需求变更,只要接口&参数不变,就不用两边都修改代码,开发效率高)
  5. 前后端集成
  6. 前端页面调整
  7. 集成成功
  8. 交付

注意事项

  1. 在开需求会议的时候,前后端工程师必须全部参加,并且需要制定好接口文档,后端工程师要写好测试用例。
  2. 后端工程师完成接口测试,使用Postman或者其他浏览器插件。
  3. 加重了前端团队的工作量,减轻了后端团队的工作量,提高了性能和可扩展性。
  4. 如果页面上有一些权限等等相关的校验,那么这些相关的数据也可以从接口里拿。
  5. 数据校验,前后端都需要做。
  6. 前端需要有机制应对后端请求超时以及后端服务宕机的情况,友好的展示给用户。

RESTful API 设计规范

本文档只讨论API设计规范,具体的参数定义与返回体格式,由内部编码规范进行约束。

Table of Contents

  • RESTful API 设计规范
  • 关于「能愿动词」的使用
  • Protocol
  • API Root URL
  • Versioning
  • 在 URL 中嵌入版本编号
  • 通过媒体类型来指定版本信息
  • Endpoints
  • HTTP 动词
  • Filtering
  • Authentication
  • Response
  • 200 ok
  • 错误消息
  • 错误码规则
  • 建议参考

关于「能愿动词」的使用

为了避免歧义,文档大量使用了「能愿动词」,对应的解释如下:

  • 必须 (MUST):绝对,严格遵循,请照做,无条件遵守;
  • 一定不可 (MUST NOT):禁令,严令禁止;
  • 应该 (SHOULD) :强烈建议这样做,但是不强求;
  • 不该 (SHOULD NOT):强烈不建议这样做,但是不强求;
  • 可以 (MAY)可选 (OPTIONAL) :选择性高一点,在这个文档内,此词语使用较少;

参见:RFC 2119

Protocol

客户端在通过 API 与后端服务通信的过程中,应该 使用 HTTPS 协议。

API Root URL

API 的根入口点应尽可能保持足够简单,这里有两个常见的 URL 根例子:

  • api.example.com/*
  • example.com/api/*
  • iauth/*
  • ibase/*

如果你的应用很庞大或者你预计它将会变的很庞大,那 应该API 放到子域下(api.example.com)。这种做法可以保持某些规模化上的灵活性。

Versioning

所有的 API 必须保持向后兼容,你 必须 在引入新版本 API 的同时确保旧版本 API 仍然可用。所以 应该 为其提供版本支持。

目前比较常见的两种版本号形式:

在 URL 中嵌入版本编号

api.example.com/v1/*

这种做法是版本号直观、易于调试;另一种做法是,将版本号放在 HTTP Header 头中:

通过媒体类型来指定版本信息

Accept: application/vnd.example.com.v1+json

其中 vnd 表示 Standards Tree 标准树类型,有三个不同的树: xprsvnd。你使用的标准树需要取决于你开发的项目

  • 未注册的树(x)主要表示本地和私有环境
  • 私有树(prs)主要表示没有商业发布的项目
  • 供应商树(vnd)主要表示公开发布的项目

后面几个参数依次为应用名称(一般为应用域名)、版本号、期望的返回格式。

至于具体把版本号放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结合我们目前已有的技术方案,应该使用第一种方式定义版本号。

Endpoints

端点就是指向特定资源或资源集合的 URL。在端点的设计中,你 必须 遵守下列约定:

  • URL 的命名 必须 全部小写
  • URL 中资源(resource)的命名 必须 是名词,并且 必须 是复数形式
  • 必须 优先使用 Restful 类型的 URL
  • URL 必须 是易读的
  • URL 一定不可 暴露服务器架构

至于 URL 是否必须使用连字符(-) 或下划线(_),不做硬性规定,但 必须 根据团队情况统一一种风格。

来看一个反例

再来看一个正列

HTTP 动词

对于资源的具体操作类型,由 HTTP 动词表示。常用的 HTTP 动词有下面五个(括号里是对应的 SQL 命令)。

  • GET(SELECT):从服务器取出资源(一项或多项)。
  • POST(CREATE):在服务器新建一个资源。
  • PUT(UPDATE):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客户端提供改变后的完整资源)。
  • PATCH(UPDATE):在服务器更新资源(客户端提供改变的属性)。
  • DELETE(DELETE):从服务器删除资源。

其中

1 删除资源 应该DELETE 方法,除批量删除的情况以外
2 创建新的资源 必须 使用 POST 方法
3 更新资源 应该 使用 PUT 方法
4 获取资源信息 必须 使用 GET 方法

针对每一个端点来说,下面列出所有可行的 HTTP 动词和端点的组合

请求方法

URL

描述

GET

/zoos

列出所有的动物园(ID和名称,不要太详细)

POST

/zoos

新增一个新的动物园

GET

/zoos/{zoo}

获取指定动物园详情

PUT

/zoos/{zoo}

更新指定动物园(整个对象)

PATCH

/zoos/{zoo}

更新动物园(部分对象)

DELETE

/zoos/{zoo}

删除指定动物园

GET

/zoos/{zoo}/animals

检索指定动物园下的动物列表(ID和名称,不要太详细)

GET

/animals

列出所有动物(ID和名称)。

POST

/animals

新增新的动物

GET

/animals/{animal}

获取指定的动物详情

PUT

/animals/{animal}

更新指定的动物(整个对象)

PATCH

/animals/{animal}

更新指定的动物(部分对象)

GET

/animal_types

获取所有动物类型(ID和名称,不要太详细)

GET

/animal_types/{type}

获取指定的动物类型详情

GET

/employees

检索整个雇员列表

GET

/employees/{employee}

检索指定特定的员工

GET

/zoos/{zoo}/employees

检索在这个动物园工作的雇员的名单(身份证和姓名)

POST

/employees

新增指定新员工

POST

/zoos/{zoo}/employees

在特定的动物园雇佣一名员工

DELETE

/zoos/{zoo}/employees/{employee}

从某个动物园解雇一名员工

超出 Restful 端点的,应该 模仿上表的方式来定义端点。

Filtering

如果记录数量很多,服务器不可能都将它们返回给用户。API 应该 提供参数,过滤返回结果。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参数。

  • ?limit=10:指定返回记录的数量
  • ?offset=10:指定返回记录的开始位置。
  • ?page=2&pageSize=100:指定第几页,以及每页的记录数。
  • ?sortby=name&order=asc:指定返回结果按照哪个属性排序,以及排序顺序。
  • ?animal_type_id=1:指定筛选条件

所有 URL 参数 应该 是全小写,应该 使用下划线类型的参数形式。

结合现有技术,我们采用小驼峰命名法。

分页参数 应该 固定为 pagepageSize

经常使用的、复杂的查询 应该 标签化,降低维护成本。如

GET /trades?status=closed&sort=&sortby=name&order=asc

# 可为其定制快捷方式
GET /trades/recently_closed

Authentication

应该 使用 OAuth2.0 的方式为 API 调用者提供登录认证。必须 先通过登录接口获取 Access Token 后再通过该 token 调用需要身份认证的 API

Oauth 的端点设计示列

  • RFC 6749 /token
  • Twitter /oauth2/token
  • Fackbook /oauth/token
  • Google /o/oauth2/token
  • Github /login/oauth/token
  • Instagram /oauth/authorize

客户端在获得 access token 的同时 应该 在响应中包含一个名为 expiresIn 的数据,它表示当前获得的 token 会在多少 后失效。

{
    "token": "token....",
    "tokenType": "Bearer",
    "expiresIn": 3600
}

客户端在请求需要认证的 API 时,必须 在请求头 X-Auth-Token 中带上 token

X-Auth-Token: Bearer token...

当超过指定的秒数后,access token 就会过期,再次用过期/或无效的 token 访问时,服务端 应该 返回 invalid_token 的错误或 401 错误码。

HTTP/1.1 401 Unauthorized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Cache-Control: no-store
Pragma: no-cache

{
    "error": "invalid_token"
}

Response

所有的 API 响应,必须 遵守 HTTP 设计规范,必须 选择合适的 HTTP 状态码。所有接口必须返回状态码为200HTTP响应, 如: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Server: example.com

{
    "flag":true,
    "errorCode": 0,
    "message": "",
    "data": {
        "userName": "username"
    }
}

200 ok

200 状态码是最常见的 HTTP 状态码,在所有 成功HTTP 请求中,必须 返回此状态码。HTTP 响应实体部分 必须 直接就是数据,不要做多余的包装。

错误示例:

HTTP/1.1 200 ok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Server: example.com

{
    "user": {
        "id":1,
        "nickname":"fwest",
        "username": "example"
    }
}

正确示例:

1、获取单个资源详情

{
    "flag":true,
    "errorCode":"",
    "message":"",
    "data":{
        "id": 1,
        "username": "godruoyi",
        "age": 88,
    }
}

2、获取资源集合

{
    "flag":true,
    "errorCode":"",
    "message":"",
    "data":[
        {
            "id": 1,
            "username": "godruoyi",
            "age": 88,
        },
        {
            "id": 2,
            "username": "foo",
            "age": 88,
        }
    ]
}

3、额外的媒体信息

{
    "flag":true,
    "errorCode":"",
    "message":"",
    "data": [
        {
            "id": 1,
            "avatar": "https://lorempixel.com/640/480/?32556",
            "nickname": "fwest",
            "last_logined_time": "2018-05-29 04:56:43",
            "has_registed": true
        },
        {
            "id": 2,
            "avatar": "https://lorempixel.com/640/480/?86144",
            "nickname": "zschowalter",
            "last_logined_time": "2018-06-16 15:18:34",
            "has_registed": true
        }
    ],
    "meta": {
        "pagination": {
            "total": 101,
            "count": 2,
            "pageLimit": 2,
            "current_page": 1,
            "total_pages": 51,
            "links": {
                "next": "http://api.example.com?page=2"
            }
        }
    }
}

其中,分页和其他额外的媒体信息,应该放到 meta 字段中。

其他 HTTP 状态码请参考 HTTP 状态码- 维基百科

错误消息

当请求发生错误或者失败时,Responseflag 必须为falseerrorCodemessage 必须同时存在。

错误码规则

错误码定义规则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固定位数的数字作为errorCode,一种是以英文简写作为errorCode

1、固定位数的数字定义错误码(示例:青云)

前后端分离的架构描述 前后端分离最佳实践_状态码

2、英文简写定义错误码(示例:腾讯云)

前后端分离的架构描述 前后端分离最佳实践_状态码_02

3、错误消息响应格式

{
  "flag":false,
  "errorCode":4000,
  "message":"无效的证书",
  "da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