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日志配置详解

前言

Nginx日志对于统计、系统服务排错很有用。Nginx日志主要分为两种:access_log(访问日志)和error_log(错误日志)。通过访问日志我们可以得到用户的IP地址、浏览器的信息,请求的处理时间等信息。错误日志记录了访问出错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定位错误的原因。本文将详细描述一下如何配置Nginx日志。

设置access_log

访问日志主要记录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向Nginx服务器发起的每一次请求都记录在这里。客户端IP,浏览器信息,referer,请求处理时间,请求URL等都可以在访问日志中得到。当然具体要记录哪些信息,你可以通过log_format指令定义。

语法

access_log path [format [buffer=size] [gzip[=level]] [flush=time] [if=condition]]; # 设置访问日志
access_log off; # 关闭访问日志
  • path 指定日志的存放位置。
  • format 指定日志的格式。默认使用预定义的combined。
  • buffer 用来指定日志写入时的缓存大小。默认是64k。
  • gzip 日志写入前先进行压缩。压缩率可以指定,从1到9数值越大压缩比越高,同时压缩的速度也越慢。默认是1。
  • flush 设置缓存的有效时间。如果超过flush指定的时间,缓存中的内容将被清空。
  • if 条件判断。如果指定的条件计算为0或空字符串,那么该请求不会写入日志。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值off。如果指定了该值,当前作用域下的所有的请求日志都被关闭。

作用域

可以应用access_log指令的作用域分别有http,server,location,limit_except。也就是说,在这几个作用域外使用该指令,Nginx会报错。

以上是access_log指令的基本语法和参数的含义。下面我们看一几个例子加深一下理解。

基本用法

access_log /var/logs/nginx-access.log

该例子指定日志的写入路径为/var/logs/nginx-access.log,日志格式使用默认的combined。

access_log /var/logs/nginx-access.log buffer=32k gzip flush=1m

该例子指定日志的写入路径为/var/logs/nginx-access.log,日志格式使用默认的combined,指定日志的缓存大小为32k,日志写入前启用gzip进行压缩,压缩比使用默认值1,缓存数据有效时间为1分钟。

使用log_format自定义日志格式

Nginx预定义了名为combined日志格式,如果没有明确指定日志格式默认使用该格式:

log_format combined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http_user_agent"';

如果不想使用Nginx预定义的格式,可以通过log_format指令来自定义。

语法

log_format name [escape=default|json] string ...;
  • name 格式名称。在access_log指令中引用。
  • escape 设置变量中的字符编码方式是json还是default,默认是default。
  • string 要定义的日志格式内容。该参数可以有多个。参数中可以使用Nginx变量。

下面是log_format指令中常用的一些变量:

java 统计nginx日志 nginx日志_java 统计nginx日志

java 统计nginx日志 nginx日志_缓存_02

下面演示一下自定义日志格式的使用:

access_log /var/logs/nginx-access.log main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使用log_format指令定义了一个main的格式,并在access_log指令中引用了它。

122.112.XX.XX - - [13/Feb/2019:21:12:14 +0800] "GET / HTTP/1.1" 200 190 "-""Mozilla/5.0 (Linux; Android 6.0; Nexus 5 Build/MRA58N)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63.0.3239.132 Mobile Safari/537.36""-"

我们看到最终的日志记录中https%3A%2F%2Fmath-api.51cto.com%2F%3Ffrom%3D%2520%2520%2520%2520%2520%2520%2520%2520remote_user%25E3%2580%2581%2520%22%2C%22type%22%3A%22inline%22%7D" data-card-type="inline" data-card-key="math" data-card-editable="false">https://math-api.51cto.com/?from=%20%20%20%20%20%20%20%20remote_user%E3%80%81%20" style="width: 94px; height: 15px; max-width: 1160px;">http_referer、$http_x_forwarded_for都对应了一个-,这是因为这几个变量为空。

设置error_log

错误日志在Nginx中是通过error_log指令实现的。该指令记录服务器和请求处理过程中的错误信息。

语法

配置错误日志文件的路径和日志级别。

error_log file [level];
Default:
error_log logs/error.log error;

第一个参数指定日志的写入位置。

第二个参数指定日志的级别。level可以是debug, info, notice, warn, error, crit, alert,emerg中的任意值。可以看到其取值范围是按紧急程度从低到高排列的。只有日志的错误级别等于或高于level指定的值才会写入错误日志中。默认值是error。

基本用法

error_log /var/logs/nginx/nginx-error.log

它可以配置在:main, http, mail, stream, server, location作用域。

例子中指定了错误日志的路径为:/var/logs/nginx/nginx-error.log,日志级别使用默认的error。

open_log_file_cache

每一条日志记录的写入都是先打开文件再写入记录,然后关闭日志文件。如果你的日志文件路径中使用了变量,如access_log /var/logs/$host/nginx-access.log,为提高性能,可以使用open_log_file_cache指令设置日志文件描述符的缓存。

语法

open_log_file_cache max=N [inactive=time] [min_uses=N] [valid=time];
  • max 设置缓存中最多容纳的文件描述符数量,如果被占满,采用LRU算法将描述符关闭。
  • inactive 设置缓存存活时间,默认是10s。
  • min_uses 在inactive时间段内,日志文件最少使用几次,该日志文件描述符记入缓存,默认是1次。
  • valid:设置多久对日志文件名进行检查,看是否发生变化,默认是60s。
  • off:不使用缓存。默认为off。

基本用法

open_log_file_cache max=1000 inactive=20s valid=1m min_uses=2;

它可以配置在http、server、location作用域中。

例子中,设置缓存最多缓存1000个日志文件描述符,20s内如果缓存中的日志文件描述符至少被被访问2次,才不会被缓存关闭。每隔1分钟检查缓存中的文件描述符的文件名是否还存在。

总结

Nginx中通过access_log和error_log指令配置访问日志和错误日志,通过log_format我们可以自定义日志格式。如果日志文件路径中使用了变量,我们可以通过open_log_file_cache指令来设置缓存,提升性能。

另外,在access_log和log_format中使用了很多变量,这些变量没有一一列举出来,详细的变量信息可以参考Nginx官方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