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储引擎(Storage)
mongodb 3.0默认存储引擎为MMAPV1,还有一个新引擎wiredTiger可选,或许可以提高一定的性能。
mongodb中有多个databases,每个database可以创建多个collections,collection是底层数据分区(partition)的单位,每个collection都有多个底层的数据文件组成。(参见下文data files存储原理)
wiredTiger引擎:3.0新增引擎,官方宣称在read、insert和复杂的update下具有更高的性能。所以后续版本,我们建议使用wiredTiger。所有的write请求都基于“文档级别”的lock,因此多个客户端可以同时更新一个colleciton中的不同文档,这种更细颗粒度的lock,可以支撑更高的读写负载和并发量。因为对于production环境,更多的CPU可以有效提升wireTiger的性能,因为它是的IO是多线程的。wiredTiger不像MMAPV1引擎那样尽可能的耗尽内存,它可以通过在配置文件中指定“cacheSizeGB”参数设定引擎使用的内存量,此内存用于缓存工作集数据(索引、namespace,未提交的write,query缓冲等)。
journal就是一个预写事务日志,来确保数据的持久性,wiredTiger每隔60秒(默认)或者待写入的数据达到2G时,mongodb将对journal文件提交一个checkpoint(检测点,将内存中的数据变更flush到磁盘中的数据文件中,并做一个标记点,表示此前的数据表示已经持久存储在了数据文件中,此后的数据变更存在于内存和journal日志)。对于write操作,首先被持久写入journal,然后在内存中保存变更数据,条件满足后提交一个新的检测点,即检测点之前的数据只是在journal中持久存储,但并没有在mongodb的数据文件中持久化,延迟持久化可以提升磁盘效率,如果在提交checkpoint之前,mongodb异常退出,此后再次启动可以根据journal日志恢复数据。journal默认使用了snappy压缩,检测点创建后,此前的journal日志即可清除。mongod可以禁用journal,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它带来的开支;对于单点mongod,关闭journal可能会在异常关闭时丢失checkpoint之间的数据(那些尚未提交到磁盘数据文件的数据);对于replica set架构,持久性的保证稍高,但仍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比如replica set中所有节点几乎同时退出时)。
MMAPv1引擎:mongodb原生的存储引擎,比较简单,直接使用系统级的内存映射文件机制(memory mapped files),一直是mongodb的默认存储引擎,对于insert、read和in-place update(update不导致文档的size变大)性能较高;不过MMAPV1在lock的并发级别上,支持到collection级别,所以对于同一个collection同时只能有一个write操作执行,这一点相对于wiredTiger而言,在write并发性上就稍弱一些。对于production环境而言,较大的内存可以使此引擎更加高效,有效减少“page fault”频率,但是因为其并发级别的限制,多核CPU并不能使其受益。此引擎将不会使用到swap空间,但是对于wiredTiger而言需要一定的swap空间。(核心:对于大文件MAP操作,比较忌讳的就是在文件的中间修改数据,而且导致文件长度增长,这会涉及到索引引用的大面积调整)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mongodb将所有的变更操作写入journal并间歇性的持久到磁盘上,对于实际数据文件将延迟写入,和wiredTiger一样journal也是用于数据恢复。所有的记录在磁盘上连续存储,当一个document尺寸变大时,mongodb需要重新分配一个新的记录(旧的record标记删除,新的记record在文件尾部重新分配空间),这意味着mongodb同时还需要更新此文档的索引(指向新的record的offset),与in-place update相比,将消耗更多的时间和存储开支。由此可见,如果你的mongodb的使用场景中有大量的这种update,那么或许MMAPv1引擎并不太适合,同时也反映出如果document没有索引,是无法保证document在read中的顺序(即自然顺序)。3.0之后,mongodb默认采用“Power of 2 Sized Allocations”,所以每个document对应的record将有实际数据和一些padding组成,这padding可以允许document的尺寸在update时适度的增长,以最小化重新分配record的可能性。此外重新分配空间,也会导致磁盘碎片(旧的record空间)。
Power of 2 Sized Allocations:默认情况下,MMAPv1中空间分配使用此策略,每个document的size是2的次幂,比如32、64、128、256...2MB,如果文档尺寸大于2MB,则空间为2MB的倍数(2M,4M,6M等)。这种策略有2种优势,首先那些删除或者update变大而产生的磁盘碎片空间(尺寸变大,意味着开辟新空间存储此document,旧的空间被mark为deleted)可以被其他insert重用,再者padding可以允许文档尺寸有限度的增长,而无需每次update变大都重新分配空间。此外,mongodb还提供了一个可选的“No padding Allocation”策略(即按照实际数据尺寸分配空间),如果你确信数据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insert、in-place update,极少的delete,此策略将可以有效的节约磁盘空间,看起来数据更加紧凑,磁盘利用率也更高。
二、Capped Collections:一种特殊的collection,其尺寸大小是固定值,类似于一个可循环使用的buffer,如果空间被填满之后,新的插入将会覆盖最旧的文档,我们通常不会对Capped进行删除或者update操作,所以这种类型的collection能够支撑较高的write和read,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对这种collection构建索引,因为insert是append(insert的数据保存是严格有序的)、read是iterator方式,几乎没有随机读;在replica set模式下,其oplog就是使用这种colleciton实现的。 Capped Collection的设计目的就是用来保存“最近的”一定尺寸的document。
db.createCollection("capped_collections",new CreateCollectionOptions()
.capped(true)
.maxDocuments(6552350)
.usePowerOf2Sizes(false).autoIndex(true));//不会涉及到更新,所以可以不用power of 2
Capped Collection在语义上,类似于“FIFO”队列,而且是有界队列。适用于数据缓存,消息类型的存储。Capped支持update,但是我们通常不建议,如果更新导致document的尺寸变大,操作将会失败,只能使用in-place update,而且还需要建立合适的索引。在capped中使用remove操作是允许的。autoIndex属性表示默认对_id字段建立索引,我们推荐这么做。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Tailable Cursor,就是为Capped而设计的,效果类似于“tail -f ”。
三、数据模型(Data Model)
上文已经描述过,mongodb是一个模式自由的NOSQL,不像其他RDBMS一样需要预先定义Schema而且所有的数据都“整齐划一”,mongodb的document是BSON格式,松散的,原则上说任何一个Colleciton都可以保存任意结构的document,甚至它们的格式千差万别,不过从应用角度考虑,包括业务数据分类和查询优化机制等,我们仍然建议每个colleciton中的document数据结构应该比较接近。
对于有些update,比如对array新增元素等,会导致document尺寸的增加,无论任何存储系统包括MYSQL、Hbase等,对于这种情况都需要额外的考虑,这归结于磁盘空间的分配是连续的(连续意味着读取性能将更高,存储文件空间通常是预分配固定尺寸,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利用磁盘IO的这种优势)。对于MMAPV1引擎,如果文档尺寸超过了原分配的空间(上文提到Power of 2 Allocate),mongodb将会重新分配新的空间来保存整个文档(旧文档空间回收,可以被后续的insert重用)。
document模型的设计与存储,需要兼顾应用的实际需要,否则可能会影响性能。mongodb支持内嵌document,即document中一个字段的值也是一个document,可以形成类似于RDBMS中的“one-to-one”、“one-to-many”,只需要对reference作为一个内嵌文档保存即可。这种情况就需要考虑mongodb存储引擎的机制了,如果你的内嵌文档(即reference文档)尺寸是动态的,比如一个user可以有多个card,因为card数量无法预估,这就会导致document的尺寸可能不断增加以至于超过“Power of 2 Allocate”,从而触发空间重新分配,带来性能开销,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将内嵌文档单独保存到一个额外的collection中,作为一个或者多个document存储,比如把card列表保存在card collection中。“one-to-one”的情况也需要个别考虑,如果reference文档尺寸较小,可以内嵌,如果尺寸较大,建议单独存储。此外内嵌文档还有个优点就是write的原子性,如果使用reference的话,就无法保证了。
索引:提高查询性能,默认情况下_id字段会被创建唯一索引;因为索引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内存而且也会占用磁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有限个索引,而且最好不要建立重复索引;每个索引需要8KB的空间,同时update、insert操作会导致索引的调整,会稍微影响write的性能,索引只能使read操作收益,所以读写比高的应用可以考虑建立索引。
大集合拆分:比如一个用于存储log的collection,log分为有两种“dev”、“debug”,结果大致为{"log":"dev","content":"...."},{"log":"debug","content":"....."}。这两种日志的document个数比较接近,对于查询时,即使给log字段建立索引,这个索引也不是高效的,所以可以考虑将它们分别放在2个Collection中,比如:log_dev和log_debug。
数据生命周期管理:mongodb提供了expire机制,即可以指定文档保存的时长,过期后自动删除,即TTL特性,这个特性在很多场合将是非常有用的,比如“验证码保留15分钟有效期”、“消息保存7天”等等,mongodb会启动一个后台线程来删除那些过期的document。需要对一个日期字段创建“TTL索引”,比如插入一个文档:{"check_code":"101010",$currentDate:{"created":true}}},其中created字段默认值为系统时间Date;然后我们对created字段建立TTL索引:
collection.createIndex(new Document("created",1),new IndexOptions().expireAfter(15L,TimeUnit.MILLISECONDS));//15分钟
我们向collection中insert文档时,created的时间为系统当前时间,其中在creatd字段上建立了“TTL”索引,索引TTL为15分钟,mongodb后台线程将会扫描并检测每条document的(created时间 + 15分钟)与当前时间比较,如果发现过期,则删除索引条目(连带删除document)。
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实现“在某个指定的时刻过期”,我们只需要将上述文档和索引变通改造即可,即created指定为“目标时间”,expiredAfter指定为0。
四、架构模式
Replica set:复制集,mongodb的架构方式之一 ,通常是三个对等的节点构成一个“复制集”集群,有“primary”和secondary等多中角色(稍后详细介绍),其中primary负责读写请求,secondary可以负责读请求,这有配置决定,其中secondary紧跟primary并应用write操作;如果primay失效,则集群进行“多数派”选举,选举出新的primary,即failover机制,即HA架构。复制集解决了单点故障问题,也是mongodb垂直扩展的最小部署单位,当然sharding cluster中每个shard节点也可以使用Replica set提高数据可用性。
Sharding cluster:分片集群,数据水平扩展的手段之一;replica set这种架构的缺点就是“集群数据容量”受限于单个节点的磁盘大小,如果数据量不断增加,对它进行扩容将时非常苦难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采用Sharding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将整个collection的数据将根据sharding key被sharding到多个mongod节点上,即每个节点持有collection的一部分数据,这个集群持有全部数据,原则上sharding可以支撑数TB的数据。
系统配置:1)建议mongodb部署在linux系统上,较高版本,选择合适的底层文件系统(ext4),开启合适的swap空间 2)无论是MMAPV1或者wiredTiger引擎,较大的内存总能带来直接收益。3)对数据存储文件关闭“atime”(文件每次access都会更改这个时间值,表示文件最近被访问的时间),可以提升文件访问效率。 4)ulimit参数调整,这个在基于网络IO或者磁盘IO操作的应用中,通常都会调整,上调系统允许打开的文件个数(ulimit -n 65535)。
五、数据文件存储原理(Data Files storage,MMAPV1引擎)
1、Data Files
mongodb的数据将会保存在底层文件系统中,比如我们dbpath设定为“/data/db”目录,我们创建一个database为“test”,collection为“sample”,然后在此collection中插入数条documents。我们查看dbpath下生成的文件列表:
> ls -lh
-rw------- 1 mongo mongo 16M 11 6 17:24 test.0
-rw------- 1 mongo mongo 32M 11 6 17:24 test.1
-rw------- 1 mongo mongo 64M 11 6 17:24 test.2
-rw------- 1 mongo mongo 128M 11 6 17:24 test.3
-rw------- 1 mongo mongo 256M 11 6 17:24 test.4
-rw------- 1 mongo mongo 512M 11 6 17:24 test.5
-rw------- 1 mongo mongo 512M 11 6 17:24 test.6
-rw------- 1 mongo mongo 16M 11 6 17:24 test.ns
可以看到test这个数据库目前已经有6个数据文件(data files),每个文件以“database”的名字 + 序列数字组成,序列号从0开始,逐个递增,数据文件从16M开始,每次扩张一倍(16M、32M、64M、128M...),在默认情况下单个data file的最大尺寸为2G,如果设置了smallFiles属性(配置文件中)则最大限定为512M;mongodb中每个database最多支持16000个数据文件,即约32T,如果设置了smallFiles则单个database的最大数据量为8T。如果你的database中的数据文件很多,可以使用directoryPerDB配置项将每个db的数据文件放置在各自的目录中。当最后一个data file有数据写入后,mongodb将会立即预分配下一个data file,可以通过“--nopreallocate”启动命令参数来关闭此选项。
一个database中所有的collections以及索引信息会分散存储在多个数据文件中,即mongodb并没有像SQL数据库那样,每个表的数据、索引分别存储;数据分块的单位为extent(范围,区域),即一个data file中有多个extents组成,extent中可以保存collection数据或者indexes数据,一个extent只能保存同一个collection数据,不同的collections数据分布在不同的extents中,indexes数据也保存在各自的extents中;最终,一个collection有一个或者多个extents构成,最小size为8K,最大可以为2G,依次增大;它们分散在多个data files中。对于一个data file而言,可能包含多个collection的数据,即有多个不同collections的extents、index extents混合构成。每个extent包含多条documents(或者index entries),每个extent的大小可能不相等,但一个extent不会跨越2个data files。
有人肯定疑问:一个collection中有哪些extents,这种信息mongodb存在哪里?在每个database的namespace文件中,比如test.ns文件中,每个collection只保存了第一个extent的位置信息,并不保存所有的extents列表,但每个extent都维护者一个链表关系,即每个extent都在其header信息中记录了此extent的上一个、下一个extent的位置信息,这样当对此collection进行scan操作时(比如全表扫描),可以提供很大的便利性。
我们可以通过db.stats()指令查看当前database中extents的信息:
> use test
switched to db test
> db.stats();
{
"db" : "test",
"collections" : 3, ##collection的个数
"objects" : 1000006, ##documents总条数
"avgObjSize" : 495.9974400153599, ##record的平均大小,单位byte
"dataSize" : 496000416, ##document所占空间的总量
"storageSize" : 629649408, ##
"numExtents" : 18, ##extents个数
"indexes" : 2,
"indexSize" : 108282944,
"fileSize" : 1006632960,
"nsSizeMB" : 16, ##namespace文件大小
"extentFreeList" : { ##尚未使用(已分配尚未使用、已删除但尚未被重用)的extent列表
"num" : 0,
"totalSize" : 0
},
"dataFileVersion" : {
"major" : 4,
"minor" : 22
},
"ok" : 1
}
列表信息中有几个字段简单介绍一下:
1) dataSize:documents所占的空间总量,mongodb将会为每个document分配一定空间用于保存数据,每个document所占空间包括“文档实际大小” + “padding”,对于MMAPV1引擎,mongodb默认采用了“Power of 2 Sized Allocations”策略,这也意味着通常会有padding,不过如果你的document不会被update(或者update为in-place方式,不会导致文档尺寸变大),可以在在createCollection是指定noPadding属性为true,这样dataSize的大小就是documents实际大小;当documents被删除后,将导致dataSize减小;不过如果在原有document的空间内(包括其padding空间)update(或者replace),则不会导致dataSize的变大,因为mongodb并没有分配任何新的document空间。
2)storageSize:所有collection的documents占用总空间,包括那些已经删除的documents所占的空间,为存储documents的extents所占空间总和。文档的删除或者收缩不会导致storageSize变小。
3)indexSize:所用collection的索引数据的大小,为存储indexes的extents所占空间的总和。
4)fileSize:为底层所有data files的大小总和,但不包括namespace文件。为storageSize、indexSize、以及一些尚未使用的空间等等。当删除database、collections时会导致此值变小。
此外,如果你想查看一个collection中extents的分配情况,可以使用db.<collection名称>.stats(),结构与上述类似;如果你希望更细致的了解collection中extents的全部信息,则可以使用db.<collection名称>.validate(),此方法接收一个boolean值,表示是否查看明细,这个指令会scan全部的data files,因此比较耗时:
> db.sample.validate(true);
{
"ns" : "test.sample",
"datasize" : 496000000,
"nrecords" : 1000000,
"lastExtentSize" : 168742912,
"firstExtent" : "0:5000 ns:test.sample",
"lastExtent" : "3:a05f000 ns:test.sample",
"extentCount" : 16,
"extents" : [
{
"loc" : "0:5000",
"xnext" : "0:49000",
"xprev" : "null",
"nsdiag" : "test.sample",
"size" : 8192,
"firstRecord" : "0:50b0",
"lastRecord" : "0:6cb0"
},
...
]
...
}
可以看到extents在逻辑上是链表形式,以及每个extent的数据量、以及所在data file的offset位置。具体参见【validate方法】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得知,删除document会导致磁盘碎片,有些update也会导致磁盘碎片,比如update导致文档尺寸变大,进而超过原来分配的空间;当有新的insert操作时,mongodb会检测现有的extents中是否合适的碎片空间可以被重用,如果有,则重用这些fragment,否则分配新的存储空间。磁盘碎片,对write操作有一定的性能影响,而且会导致磁盘空间浪费;如果你需要删除某个collection中大部分数据,则可以考虑将有效数据先转存到新的collection,然后直接drop()原有的collection。或者使用db.runCommand({compact: '<collection>'})。
如果你的database已经运行一段时间,数据已经有很大的磁盘碎片(storageSize与dataSize比较),可以通过mongodump将指定database的所有数据导出,然后将原有的db删除,再通过mongorestore指令将数据重新导入。(同compact,这种操作需要停机维护)
mongod中还有2个默认的database,系统级的,“admin”和“local”;它们的存储原理同上,其中“admin”用于存储“用户授权信息”,比如每个database中用户的role、权限等;“local”即为本地数据库,我们常说的oplog(replication架构中使用,类似与binlog)即保存在此数据库中。
2、Namespace文件
对于namespace文件,比如“test.ns”文件,默认大小为16M,此文件中主要用于保存“collection”、index的命名信息,比如collection的“属性”信息、每个索引的属性类型等,如果你的database中需要存储大量的collection(比如每一小时生成一个collection,在数据分析应用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配置文件“nsSize”选项来指定。参见【mongodb配置文件】
3、journal文件
journal日志为mongodb提供了数据保障能力,它本质上与mysql binlog没有太大区别,用于当mongodb异常crash后,重启时进行数据恢复;这归结于mongodb的数据持久写入磁盘是滞后的。默认情况下,“journal”特性是开启的,特别在production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来关闭它。(除非,数据丢失对应用而言,是无关紧要的)
一个mongodb实例中所有的databases共享journal文件。
对于write操作而言,首先写入journal日志,然后将数据在内存中修改(mmap),此后后台线程间歇性的将内存中变更的数据flush到底层的data files中,时间间隔为60秒(参见配置项“syncPeriodSecs”);write操作在journal文件中是有序的,为了提升性能,write将会首先写入journal日志的内存buffer中,当buffer数据达到100M或者每隔100毫秒,buffer中的数据将会flush到磁盘中的journal文件中;如果mongodb异常退出,将可能导致最多100M数据或者最近100ms内的数据丢失,flush磁盘的时间间隔有配置项“commitIntervalMs”决定,默认为100毫秒。mongodb之所以不能对每个write都将journal同步磁盘,这也是对性能的考虑,mysql的binlog也采用了类似的权衡方式。开启journal日志功能,将会导致write性能有所降低,可能降低5~30%,因为它直接加剧了磁盘的写入负载,我们可以将journal日志单独放置在其他磁盘驱动器中来提高写入并发能力(与data files分别使用不同的磁盘驱动器)。
如果你希望数据尽可能的不丢失,可以考虑:1)减小commitIntervalMs的值 2)每个write指定“write concern”中指定“j”参数为true 3)最佳手段就是采用“replica set”架构模式,通过数据备份方式解决,同时还需要在“write concern”中指定“w”选项,且保障级别不低于“majority”。【参见mongodb复制集】最终我们需要在“写入性能”和“数据一致性”两个方面权衡,即CAP理论。
根据write并发量,journal日志文件为1G,如果指定了smallFiles配置项,则最大为128M,和data files一样journal文件也采用了“preallocated”方式,journal日志保存在dbpath下“journal”子目录中,一般会有三个journal文件,每个journal文件格式类似于“j._<序列数字>”。并不是每次buffer flush都生成一个新的journal日志,而是当前journal文件即将满时会预创建一个新的文件,journal文件中保存了write操作的记录,每条记录中包含write操作内容之外,还包含一个“lsn”(last sequence number),表示此记录的ID;此外我们会发现在journal目录下,还有一个“lsn”文件,这个文件非常小,只保存了一个数字,当write变更的数据被flush到磁盘中的data files后,也意味着这些数据已经持久化了,那么它们在“异常恢复”时也不需要了,那么其对应的journal日志将可以删除,“lsn”文件中记录的就是write持久化的最后一个journal记录的ID,此ID之前的write操作已经被持久写入data files,此ID之前的journal在“异常恢复”时则不需要关注;如果某个journal文件中最大 ID小于“lsn”,则此journal可以被删除或者重用。
参考文献:
1)http://blog.mongolab.com/2014/01/how-big-is-your-mongodb/
2)https://docs.mongodb.org/manual/faq/storage/
3)https://objectrocket.com/blog/how-to/understanding-mongodb-space-usage
4)附件中的“storage-talk-mongodb.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