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iOS开发中,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是构建iOS App的标准模式,是苹果推荐的一个用来组织代码的权威范式.Apple甚至是这么说的。在MVC下,所有的对象被归类为一个Model,一个View,和一个Controller.Model持有数据,View View与用户交互的界面,而ViewController调用Model和View之间的交互。现在,MVC依然是目前主流客户端编程框架,但同时它也被调侃成Massive View Controller(重量级视图控制器),想必开发者在开发中无可避免被下面几个问题所困扰:
- 厚重的视图控制器
- 遗失的网络逻辑(无立足之地)
- 较差的可测试性
为了避免和解决上述问题的产生,从MVC引申出来一种维护性较强,耦合性低的新架构MVVM(Model View View-Mode),MVVM正式规范了视图和控制器紧耦合的性质,并引入新的组件.MVVM主要目的是为了分离视图(视图)和模型(模型)。
本文只是分享一下笔者对MVC和MVVM的一些见解,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存在对MVC和MVVM迷茫的广大开发者提供一点思路,少走一些弯路,填补一些细坑。文章仅供大家参考,若有不妥之处,还望不吝赐教,欢迎批评指正。
二,MVC(模型视图控制器)
1.MVC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正经开发过软件的人都熟悉MVC,它意思是Model View Controller,是一个在复杂应用设计中组织代码的公认模式,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下: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苹果典型的MVC设置.view将用户交互通知给controller.view控制器通过更新模型来反应状态的改变.model(通常使用Key-Value-Observation)通知控制器来更新他们负责的视图。大多数iOS应用程序的代码使用这种方式来组织。然而,典型的MVC架构不适用于当下的iOS开发。尽管从技术上看View和Controller是相互独立的,但事实上它们几乎总是结对出现,一个View只能与一个Controller进行匹配,反之亦然。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何不正规化它们的连接:
因此,M-VC可能是对iOS开发中的MVC模式更为准确的解读,同时更也准确地描述了我们的日常开发可能已经编写的MVC代码,但它并没有做太多事情来解决iOS应用中日益增长的重量级视图控制器的问题(PS:躺枪了没?)。
若假设笔者利用MVC的设计模式来开发此界面,那想必是这样的。
- L:SUGoods(商品模型模型)
- V:SUGoodsCell(展示商品数据的视图,自定义的UITableViewCell)
- C:SUHomeViewController(首页控制器控制器)
控制器(SUHomeViewController)代码实现
|
查看(SUGoodsCell)代码实现
|
都写到这份上了,大家用脚趾头想想,这个SUGoodsCell,正是由视图直接来调用模型,所以事实上典型的MVC的原则已经违背了,但是这种情况是一直发生的甚至于人们不觉得这里有哪些不对。如果严格遵守MVC的话,你会把对细胞的设置放在控制器中,不向视图传递一个模型对象,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控制器的体积。所以说,这哪里是典型的MVC设计模式,这分明是MVC设计模式呀简而言之,在理想的世界里,MVC也许工作的很好然而,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谢谢(PS:让梦想实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醒来!)。
2.MVC的弊端
MVC的利弊大家想必是有目共睹的,Massive View Controller的说法也并非空洞来风的。让我们一起探讨MVC的弊端,剖析问题产生原因,打造一个轻量级的ViewController,明确MVC设计模式中各个角色的职责。
- 厚重的View Controller
M:模型模型的对象通常非常的简单。根据Apple的文档,模型应包括数据和操作数据的业务逻辑。而在实践中,模型层往往非常薄,不管怎样,模型层的业务逻辑不应被牵引入到控制器。
V:视图视图通常是UIKit控件(组件,这里根据习惯译为控件)或者编码定义的UIKit控件的集合。视图的如何构建(PS:IB或者手写界面)何必让控制器知晓,同时View不应该直接引用模型(PS:现实中,你懂的),并且仅仅通过IBAction为事件引用控制器业务逻辑很明显不归入视图,视图本身没有任何业务。
C:控制器controller.Controller是应用程序的“胶水代码”:协调模型和视图之间的所有交互。控制器负责管理他们所有的视图的视图层次结构,还要响应视图的加载,出现,消失等等,同时往往也会充满我们不愿暴露的模型的模型逻辑以及不愿暴露给视图的业务逻辑。
网络数据的请求及后续处理,本地数据库操作,以及一些带有工具性质的辅助方法都加大了Massive View Controller的产生。
- 遗失(无处安放)的网络逻辑
苹果使用的MVC的定义是这么说的:所有的对象都可以被归类为一个模型,一个视图,或是一个控制器。
你可能试着把它放在模型对象里,但是也会很棘手,因为网络调用应该使用异步,这样如果一个网络请求比持有它的模型,生命周期更长,事情将变的复杂。显然查看里面做网络请求那就更格格不入了,因此只剩下Controller了。若这样,这又加剧了Massive View Controller的问题。若不这样,何处才是网络逻辑的家呢?
- 较差的可测试性
由于View Controller混合了视图处理逻辑和业务逻辑,分离这些成分的单元测试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若一个Massive View Controller有上万行代码,要你编写个单元测试,我敢保证,你不是想写,你是想死,分分钟填表走人。
三,MVVM(模型视图视图模式)
一种可以很好地解决Massive View Controller问题的办法就是将控制器中的展示逻辑抽取出来,放置到一个专门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viewModel .MVVM衍生于MVC,是对MVC的一种演进,它促进了UI代码与业务逻辑的分离。它正式规范了视图和控制器紧耦合的性质,并引入新组件。他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下:
- MVVM的基本概念
在MVVM中,查看和视图控制器正式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们视为一个组件
view和view controller都不能直接引用模型,而是引用视图模型(viewModel)
viewModel是一个放置用户输入验证逻辑,视图显示逻辑,发起网络请求和其他代码的地方
使用MVVM会轻微的增加代码量,但总体上减少了代码的复杂性
- MVVM的注意事项
查看引用viewModel,但反过来不行(即不要在viewModel中引入#import UIKit.h,任何视图本身的引用都不应该放在viewModel中)(PS:基本要求,必须满足)
viewModel引用模型,但反过来不行
- MVVM的使用建议
MVVM可以兼容你当下使用的MVC架构。
MVVM增加你的应用程序的可测试性。
MVVM配合一个绑定机制效果最好(PS:ReactiveCocoa你值得拥有)。
viewController尽量不涉及业务逻辑,让viewModel去做这些事情。
viewController只是一个中间人,接收视图的事件,调用viewModel的方法,响应viewModel的变化。
viewModel绝对不能包含视图视图(UIKit.h),不然就跟观产生了耦合,不方便复用和测试。
视图模型之间可以有依赖。
视图模型避免过于臃肿,否则重蹈控制器的覆辙,变得难以维护。
- MVVM的优势
低耦合:View可以独立于模型变化和修改,一个viewModel可以绑定到不同的View上
可重用性:可以把一些视图逻辑放在一个viewModel里面,让很多查看重用这段视图逻辑
独立开发: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和数据的开发viewModel,设计人员可以专注于页面设计
可测试:通常界面是比较难于测试的,而MVVM模式可以针对viewModel来进行测试
- MVVM的弊端
数据绑定使得Bug很难被调试。你看到界面异常了,有可能是你查看的代码有Bug,也可能是Model的代码有问题。数据绑定使得一个位置的Bug被快速传递到别的位置,要定位原始出问题的地方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对于过大的项目,数据绑定和数据转化需要花费更多的内存(成本)主要成本在于:
数组内容的转化成本较高:数组里面每项都要转化成项目对象,如果项目对象中还有类似数组,就很头疼。
转化之后的数据在大部分情况是不能直接被展示的,为了能够被展示,还需要第二次转化。
只有在API返回的数据高度标准化时,这些对象原型(项目)的可复用程度才高,否则容易出现类型爆炸,提高维护成本。
调试时通过对象原型查看数据内容不如直接通过的NSDictionary / NSArray的直观。
同一API的数据被不同视图展示时,难以控制数据转化的代码,它们有可能会散落在任何需要的地方。
四,总结
MVC的设计模式也并非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架构,最起码目前MVC设计模式仍旧是的iOS开发的主流框架,存在即合理。针对文章所述的弊端,我们依旧有许多可行的方法去避免和解决,从而打造一个轻量级的视图控制器。
MVVM是MVC的升级版,完全兼容当前的MVC架构,MVVM虽然促进了UI代码与业务逻辑的分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ViewController的臃肿度,但是View和ViewModel之间的数据绑定使得MVVM变得复杂和难用了,如果我们不能更好的驾驭两者之间的数据绑定,同样会造成Controller代码过于复杂,代码逻辑不易维护的问题。
一个轻量级的视图控制器是基于MVC和MVVM模式进行代码职责的分离而打造的.MVC和MVVM有优点也有缺点,但缺点在他们所带来的好处面前时不值一提的。他们的低耦合性,封装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和多人协作便利大大提高了开法效率。
同时,我们需要保持的是一个拥抱变化的心,以及理性分析的态度。在新技术的面前,不盲从,也不守旧,一切的决策都应该建立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应对技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