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 HashMap & HashTable & TreeMap

  • 对比 HashMap & HashTable & TreeMap
  • 基本区别
  • HashMap 源码分析
  • HashMap 内部结构
  • 容量、负载因子和树化

基本区别

它们都是最常见的 Map 实现,是以键值对的形式存储数据的容器类型。

  • HashTable
  • 线程安全,不支持 null 作为键或值,它的线程安全是通过在所有方法 public 方法上加 synchronized 实现的,所以性能很差,很少使用。
  • HashMap
  • 不是线程安全的,但是支持 null 作为键或值,是绝大部分利用键值对存取场景的首选,put 和 get 基本可以达到常数级别的时间复杂度。
  • TreeMap
  • 基于红黑是的一种提供顺序访问的 Map,它的 get,put,remove 等操作是 O(log(n)) 级别的时间复杂度的(因为要保证顺序),具体的排序规则可以由 Comparator 指定:public TreeMap(Comparator<? super K> comparator)

它们的简单类图如下:

treemap 线程 安全 map线程安全的类_java

在对 Map 的顺序没有要求的情况下,HashMap 基本是最好的选择,不过 HashMap 的性能十分依赖于 hashCode 的有效性,所以必须满足:

  • equals 判断相等的对象的 hashCode 一定相等
  • 重写了 hashCode 必须重写 equals

我们注意到,除了 TreeMap,LinkedHashMap 也可以保证某种顺序,它们的 区别 如下:

  • LinkedHashMap:提供的遍历顺序符合插入顺序,是通过为 HashEntry 维护一个双向链表实现的。
  • TreeMap:顺序由键的顺序决定,依赖于 Comparator。

HashMap 源码分析

HashMap 内部结构

HashMap 的内部结构如下:

treemap 线程 安全 map线程安全的类_treemap 线程 安全_02

解决哈希冲突的常用方法:

  • 开放地址法:出现冲突时,以当前哈希值为基础,产生另一个哈希值。
  • 再哈希法:同时构造多个不同的哈希函数,发生冲突就换一个哈希方法。
  • 链地址法:将哈希地址相同的元素放在一个链表中,然后把这个链表的表头放在哈希表的对应位置。
  • 建立公共溢出区:将哈希表分为基本表和溢出表两部分,凡是和基本表发生冲突的元素,一律填入溢出表。

HashMap 采用的是链表地址法,不过如果由一个位置的链表比较长了(超过阈值 8 了),链表会被改造为树形结构以提高查找性能。

这个桶数组并没有在 HashMap 的构造函数中初始化好,只是设置了容量(默认初始容量为 16),应该是采用了 lazy-load 原则。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 put 方法: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可以看到,put 方法调用了 putVal 方法: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lazy-load,tab要是空的,用resize初始化它
    // resize既要负责初始化,又要负责在容量不够时扩容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 无哈希冲突,直接new一个节点放到tab[i]就行
    // 具体键值对在哈希表中的位置:i = (n - 1) & has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Node<K,V> e; K k;
        // 该key存在,直接修改value就行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e = p;
        // 当前hashCode下面挂的已经是颗树了,用树的插入方式插入新节点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 当前hashCode下面挂的还是个链表,不过保不齐会变成颗树
        else {
            // ...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链表要变树啦!
                treeifyBin(tab, hash);
            // ...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 容量不够了,扩容
        resize();
}

分析:

  • key 的 hashCode 用的并不是 key 自己的 hashCode,而是通过 HashMap 内部的一个 hash 方法另算的。那么为什么要另算一个 hashCode 呢?这是因为: 有些数据计算出的哈希值差异主要在高位,而 HashMap 里的哈希寻址是忽略容量以上的高位的,这种处理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下的哈希碰撞。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 resize 方法: (重点!这个方法和以前写的有点不一样了……)现在的写法不会出现链表扩容时发生死循环了,以前的写法相当于将 oldTab 上的 Node 一个一个卸下来,然用头插法的方式插入到 newTab 的对应位置,因为用的是头插法,会给链表倒序,这种倒序导致了在多线程时,链表的两个 Node 的 next 可能会互相指向对方,出现死循环(详见此文)。现在的方法是使用尾插法,即不会改变链表原来在 oldTab 挂着的时候的相对顺序,在 oldTab[j] 处的链表会根据 hash 值分成 lo 和 hi 两个链表,然后分别挂在 newTab 的 newTab[j]newTab[j + oldCap] 两个不同的位置。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 oldTab 的长度,一定是 2 的幂,也就是说,二进制只有一位为 1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 MAXIMUM_CAPACITY = 1 << 30,如果超过这个容量就扩不了容了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 newCap = oldCap << 1,容量变成原来的 2 倍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 把 oldTab 中的数据移到 newTab 中,这里是要进行 rehash 的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 把 oldTab 中的非 null 元素放到 newTab 去
                oldTab[j] = null; // 把链表从 oldTab[j] 上取下来
                if (e.next == null) // oldTab[j] 处只有一个元素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 oldTab[j] 处是一颗树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oldTab[j] 处是一个长度不超过 8 链表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 重点!!!
                        下面将根据 (e.hash & oldCap) == 0 将原来 oldTab[j] 处的链表分成
                        lo 和 hi 两个链表,为什么要这么分呢?
                        因为挂在 oldTab[j] 处的节点都是 hash % oldCap == j 的,但是现在,
                        hash % newCap 的结果有了以下两种可能:
                        - hash % newCap == j;
                        - hash % newCap == j + oldCap。
                        如何区分这两种情况呢?就是通过 (e.hash & oldCap) == 0 来区分的,
                        - 如果 (e.hash & oldCap) == 0,为 hash % newCap == j;
                        - 如果 (e.hash & oldCap) != 0,为 hash % newCap == j + oldCap。
                        */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 第一次执行 do-while 循环
                                loHead = e; // 用 loHead 记录 oldTab[j] 处链表的第一个 Node
                            else // 非第一次执行 do-while 循环
                                loTail.next = e; // 把当前节点 e 挂到 lo 链表上
                            loTail = e; // 移动 lo 链表的尾结点指针到当前节点 e
                        }
                        else { // hi 链表的处理方式和上面的 lo 链表一样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 如果 lo 链表不为空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把 lo 链表挂到 newTab[j] 上
                    }
                    if (hiTail != null) { // 如果 hi 链表不为空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把 hi 链表挂到 newTab[j + oldCap] 上
                    }
                }
            }
        }
    }
    return newTab;
}

容量、负载因子和树化

容量和负载因子决定了桶数组中的桶数量,如果桶太多了会浪费空间,但桶太少又会影响性能。我们要保证:

负载因子 * 容量 > 元素数量 && 容量要是 2 的倍数

对于负载因子:

  • 如果没有特别需求,不要轻易更改;
  • 如果需要调整,不要超过 0.75,否则会显著增加冲突;
  • 如果使用太小的负载因子,也要同时调整容量,否则可能会频繁扩容,影响性能。

那么为什么要树化呢?

这本质上是一个安全问题,我们知道如果同一个哈希值对应位置的链表太长,会极大的影响性能,而在现实世界中,构造哈希冲突的数据并不是十分复杂的事情,恶意代码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与服务端进行交互,会导致服务端 CPU 大量占用,形成哈希碰撞拒绝服务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