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公式说求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方法是先把这个数分解成质数幂次相乘的形式,然后把各个质因数的幂次加一再做相乘得到。就是 @熙五同 中所说的那样。粗略查了一下,很多人都是直接给出公式,仿佛这个公式很显然。但我初看到这个结论,觉得并不显然,琢磨了半天不明白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详细思考了半天,终于想明白,其实这是一个排列组合的问题。
要是直接抛给我这个问题,我的第一想法可能是首先看看这个数小于等于其算数平方根的因数有多少,例如24小于其算术平方根的因数有1,2 ,3,4 总共4个,那么其总的因数有4*2=8个,因为每个小于其算数平方根的因数必定对应了另一个大于等于其算数平方根。但如果按照分解成质数幂次相乘的形式,那么24的因数个数就是(3+1)*(1+1)=8个。
对于较小的数,这两种方法耗时差不多,但是对于较大的数,第二种方法则显得效率较高。那么第二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呢?为什么把幂次加一相乘就是总的因数的个数呢?这是因为把一个数分解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之后,它所有的因数信息就全包括在里面了,因为所有的因数都能分解成这些质数相乘的形式。那么这个公式就很好理解了,把幂次加一代表的是某个因数中包含这个质因数个数的情况。
例如,它某个因数中包含2的情况只有3+1=4种,0个2,1个2,2个2,3个2,而包含3的情况只有1+1=2种,则这个因数所有的可能情况为4*2=8种,这8种包括了所有因数的可能情况,并且互不相同(这个互不相同是由分解成的形式中都是质因数的幂次相乘保证的,由于质因数间互质,所以每种情况对应的因数必定是不同的)。
写到这里,不由觉得“基”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几乎任何东西,你找到了组成它的互不相关的基本单元,那它所有的信息可能你就能顺藤摸瓜地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