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每个 API 对象都有四大类属性:
• TypeMeta
• MetaData
• Spec
• Status
typemeta包括gkv,就是group,kind,version
metadata有两个重要字段,name 和namespace
还包括下面

1. Label
顾名思义就是给对象打标签,一个对象可以有任意对标签,其存在形式是键值对。Label 定义了对象的可识别属性,Kubernetes API 支持以 Label 作为过滤条件查询对象。
2. Annotation
Annotation 与 Label 一样用键值对来定义,但 Annotation 是作为属性扩展,更多面向于系统管理员和开发人员,因此需要像其他属性一样做合理归类
3. Finalizer
Finalizer 本质上是一个资源锁,Kubernetes 在接收某对象的删除请求时,会检Finalizer 是否为空,如果不为空则只对其做逻辑删除,即只会更新对象中的metadata.deletionTimestamp 字段。
4. ResourceVersion
ResourceVersion 可以被看作一种乐观锁,每个对象在任意时刻都有其ResourceVersion,当 Kubernetes 对象被客户端读取以后,ResourceVersion信息也被一并读取。此机制确保了分布式系统中任意多线程能够无锁并发访问对象,极大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效率。

• Spec 和 Status 才是对象的核心。
• Spec 是用户的期望状态,由创建对象的用户端来定义。
• Status 是对象的实际状态,由对应的控制器收集实际状态并更新。
• 与 TypeMeta 和 Metadata 等通用属性不同,Spec 和 Status 是每个对象独有的。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statefulset
statefulset把应用状态分为了两种
拓扑状态。这种情况意味着,应用的多个实例之间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这些应用实例,必须按照某些顺序启动,比如应用的主节点 A 要先于从节点 B 启动。而如果你把 A 和 B 两个 Pod 删除掉,它们再次被创建出来时也必须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才行。并且,新创建出来的 Pod,必须和原来 Pod 的网络标识一样,这样原先的访问者才能使用同样的方法,访问到这个新 Pod。存储状态。这种情况意味着,应用的多个实例分别绑定了不同的存储数据。对于这些应用实例来说,Pod A 第一次读取到的数据,和隔了十分钟之后再次读取到的数据,应该是同一份,哪怕在此期间 Pod A 被重新创建过。这种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数据库应用的多个存储实例。

statefulset需要一种headless service,service是如何被访问的

第一种方式,是以 Service 的 VIP(Virtual IP,即:虚拟 IP)方式。比如:当我访问 10.0.23.1 这个 Service 的 IP 地址时,10.0.23.1 其实就是一个 VIP,它会把请求转发到该 Service 所代理的某一个 Pod 上,第二种方式,就是以 Service 的 DNS 方式。比如:这时候,只要我访问“my-svc.my-namespace.svc.cluster.local”这条 DNS 记录,就可以访问到名叫 my-svc 的 Service 所代理的某一个 Pod。而在第二种 Service DNS 的方式下,具体还可以分为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处理方法,是 Normal Service。这种情况下,你访问“my-svc.my-namespace.svc.cluster.local”解析到的,正是 my-svc 这个 Service 的 VIP,后面的流程就跟 VIP 方式一致了。而第二种处理方法,正是 Headless Service。这种情况下,你访问“my-svc.my-namespace.svc.cluster.local”解析到的,直接就是 my-svc 代理的某一个 Pod 的 IP 地址。可以看到,这里的区别在于,Headless Service 不需要分配一个 VIP,而是可以直接以 DNS 记录的方式解析出被代理 Pod 的 IP 地址。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nginx
  labels: 
    app: nginx
spec: 
  ports: 
  - port: 80
    name: web
  clusterIP: None
  selector:
    app: nginx
---
apiVersion: apps/v1
kind: StatefulSet
metadata:
  name: web
spec:
  serviceName: nginx
  replicas: 2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nginx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nginx
    spec: 
      containers:
      - name: nginx
        image: nginx:1.12
        imagePullPolicy: IfNotPresent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name: web

首先,StatefulSet 的控制器直接管理的是 Pod。这是因为,StatefulSet 里的不同 Pod 实例,不再像 ReplicaSet 中那样都是完全一样的,而是有了细微区别的。比如,每个 Pod 的 hostname、名字等都是不同的、携带了编号的。而 StatefulSet 区分这些实例的方式,就是通过在 Pod 的名字里加上事先约定好的编号。其次,Kubernetes 通过 Headless Service,为这些有编号的 Pod,在 DNS 服务器中生成带有同样编号的 DNS 记录。只要 StatefulSet 能够保证这些 Pod 名字里的编号不变,那么 Service 里类似于 web-0.nginx.default.svc.cluster.local 这样的 DNS 记录也就不会变,而这条记录解析出来的 Pod 的 IP 地址,则会随着后端 Pod 的删除和再创建而自动更新。这当然是 Service 机制本身的能力,不需要 StatefulSet 操心。最后,StatefulSet 还为每一个 Pod 分配并创建一个同样编号的 PVC。这样,Kubernetes 就可以通过 Persistent Volume 机制为这个 PVC 绑定上对应的 PV,从而保证了每一个 Pod 都拥有一个独立的 Volume。在这种情况下,即使 Pod 被删除,它所对应的 PVC 和 PV 依然会保留下来。所以当这个 Pod 被重新创建出来之后,Kubernetes 会为它找到同样编号的 PVC,挂载这个 PVC 对应的 Volume,从而获取到以前保存在 Volume 里的数据。
下面是使用statefulset 搭建mysql集群,实现主从复制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Map
metadata:
  name: mysql
  labels: 
    app: mysql
data:
  master.cnf: |
    [mysqld]
    log-bin
  slave.cnf: |
    [mysqld]
    super-read-only
---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mysql-external
  labels:
    app: mysql
spec:
  type: NodePort
  ports:
  - name: 'mysql-port'
    port: 3306
    targetPort: 3306
    protocol: TCP
  selector:
    app: mysql
---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mysql
  labels:
    app: mysql
spec:
  ports:
    - name: mysql
      port: 3306
  clusterIP: None # Headless Service
  selector:
    app: mysql
---
apiVersion: 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mysql-read
  labels:
    app: mysql
spec:
  ports:
    - name: mysql
      port: 3306
  selector:
    app: mysql
---
apiVersion: apps/v1
kind: StatefulSet
metadata:
  name: mysql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app: mysql
  serviceName: mysql
  replicas: 3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app: mysql
    spec:
      initContainers:
      - name: init-mysql
        image: mysql:5.7
        resources:
          limits:
            cpu: 500m
            memory: 512Mi
        command:
        - bash
        - "-c"
        - |
          set -ex
          # 从Pod的序号,生成server-id
          [[ `hostname` =~ -([0-9]+)$ ]] || exit 1
          ordinal=${BASH_REMATCH[1]}
          echo [mysqld] > /mnt/conf.d/server-id.cnf
          # 由于server-id=0有特殊含义,我们给ID加一个100来避开它
          echo server-id=$((100 + $ordinal)) >> /mnt/conf.d/server-id.cnf
          # 如果Pod序号是0,说明它是Master节点,从ConfigMap里把Master的配置文件拷贝到/mnt/conf.d/目录;
          # 否则,拷贝Slave的配置文件
          if [[ $ordinal -eq 0 ]]; then
            cp /mnt/config-map/master.cnf /mnt/conf.d/  
          else
            cp /mnt/config-map/slave.cnf /mnt/conf.d/
          fi
        volumeMounts:
        - name: conf
          mountPath: /mnt/conf.d
        - name: config-map
          mountPath: /mnt/config-map
      - name: clone-mysql
        image: ist0ne/xtrabackup:1.0
        command:
        - bash
        - "-c"
        - |
          set -ex
          # 拷贝操作只需要在第一次启动时进行,所以如果数据已经存在,跳过
          [[ -d /var/lib/mysql/mysql ]] && exit 0
          # Master节点(序号为0)不需要做这个操作
          [[ `hostname` =~ -([0-9]+)$ ]] || exit 1
          ordinal=${BASH_REMATCH[1]}
          [[ $ordinal -eq 0 ]] && exit 0
          # 使用ncat指令,远程地从前一个节点拷贝数据到本地
          ncat --recv-only mysql-$(($ordinal-1)).mysql 3307 | xbstream -x -C /var/lib/mysql
          xtrabackup --prepare --target-dir=/var/lib/mysql
        volumeMounts:
        - name: data
          mountPath: /var/lib/mysql
          subPath: mysql
        - name: conf
          mountPath: /etc/mysql/conf.d
      containers:
      - name: mysql
        image: mysql:5.7
        env:
        - name: MYSQL_ALLOW_EMPTY_PASSWORD
          value: "1"
        ports:
        - name: mysql
          containerPort: 3306
        volumeMounts:
        - name: data
          mountPath: /var/lib/mysql
          subPath: mysql
        - name: conf
          mountPath: /etc/mysql/conf.d
        resources:
          requests:
            cpu: 500m
            memory: 512Mi
          limits:
            cpu: 1
            memory: 1Gi
        livenessProbe:
          exec:
            command: ["mysqladmin","ping"]
          initialDelaySeconds: 30
          periodSeconds: 10
          timeoutSeconds: 5
        readinessProbe:
          exec:
          # 通过TCP连接的方式进行健康检查
            command: ["mysql", "-h", "127.0.0.1", "-e", "SELECT 1"]
          initialDelaySeconds: 5
          periodSeconds: 2
          timeoutSeconds: 1
      - name: xtrabackup
        image: ist0ne/xtrabackup:1.0
        ports:
        - name: xtrabackup
          containerPort: 3307
        command:
        - bash
        - "-c"
        - |
          set -ex
          cd /var/lib/mysql
          # 从备份信息文件里读取MASTER_LOG_FILEM和MASTER_LOG_POS这两个字段的值,用来拼装集群初始化SQL
          if [[ -f xtrabackup_slave_info ]]; then
            ## 如果xtrabackup_slave_info文件存在,说明这个备份数据来自于另一个Slave节点。
            ## 这种情况下,XtraBackup工具在备份的时候,就已经在这个文件里自动生成了"CHANGE MASTER TO" SQL语句。
            ## 所以,我们只需要把这个文件重命名为change_master_to.sql.in,后面直接使用即可
            mv xtrabackup_slave_info change_master_to.sql.in
            # 所以,也就用不着xtrabackup_binlog_info了
            rm -f xtrabackup_binlog_info
          elif [[ -f xtrabackup_binlog_info ]]; then
            # 如果只存在xtrabackup_binlog_info 文件,
            # 那说明备份来自于Master节点,我们就需要解析这个备份信息文件,读取所需的两个字段的值
            [[ `cat xtrabackup_binlog_info` =~ ^(.*?)[[:space:]]+(.*?)$ ]] || exit 1 
            rm xtrabackup_binlog_info
            # 把两个字段的值拼装成SQL,写入change_master_to.sql.in文件
            echo "CHANGE MASTER TO MASTER_LOG_FILE='${BASH_REMATCH[1]}', \
                  MASTER_LOG_POS=${BASH_REMATCH[2]}" > change_master_to.sql.in
          fi
          # 如果change_master_to.sql.in,就意味着需要做集群初始化工作
          if [[ -f change_master_to.sql.in ]]; then
            # 但一定要先等MySQL容器启动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连接MySQL的操作
            echo "Waiting for mysqld to be ready (accepting connections)"
            until mysql -h 127.0.0.1 -e "SELECT 1"; do sleep 1; done
            
            echo "Initializing replication from clone position"
            # 将文件change_master_to.sql.in改个名字,防止这个Container重启的时候,
            # 因为又找到了change_master_to.sql.in,从而重复执行一遍这个初始化流程
            mv change_master_to.sql.in change_master_to.sql.orig
            # 使用change_master_to.sql.orig的内容,也是就是前面拼装的SQL,
            # 组成一个完整的初始化和启动Slave的SQL语句
            mysql -h 127.0.0.1 \
                -e "$(<change_master_to.sql.in), \
                        MASTER_HOST='mysql-0.mysql', \
                        MASTER_USER='root', \
                        MASTER_PASSWORD='', \
                        MASTER_CONNECT_RETRY=10; \
                      START SLAVE;" || exit 1
          fi
          # Start a server to send backups when requested by peers.
          exec ncat --listen --keep-open --send-only --max-conns=1 3307 -c \
            "xtrabackup --backup --slave-info --stream=xbstream --host=127.0.0.1 --user=root"
        volumeMounts:
        - name: data
          mountPath: /var/lib/mysql
          subPath: mysql
        - name: conf
          mountPath: /etc/mysql/conf.d
      volumes:
      - name: conf
        emptyDir: {}
      - name: config-map
        configMap:
          name: mysql
      - name: data
        emptyDir: {}

StatefulSet 的 spec.updateStrategy.rollingUpdate 的 partition 字段,意味着应用的多个实例中被指定的一部分不会被更新到最新的版本,比如 MySQL 镜像更新到 5.7.23,那么只有序号大于或者等于 2 的 Pod 会被更新到这个版本。并且,如果你删除或者重启了序号小于 2 的 Pod,等它再次启动后,也会保持原先的 5.7.2 版本,绝不会被升级到 5.7.23 版本

下面了解一下daemonset
DaemonSet 的主要作用,是让你在 Kubernetes 集群里,运行一个 Daemon Pod。 所以,这个 Pod 有如下三个特征:这个 Pod 运行在 Kubernetes 集群里的每一个节点(Node)上;每个节点上只有一个这样的 Pod 实例;当有新的节点加入 Kubernetes 集群后,该 Pod 会自动地在新节点上被创建出来;而当旧节点被删除后,它上面的 Pod 也相应地会被回收掉。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aemonSet
metadata:
  name: fluentd-elasticsearch
  namespace: kube-system
  labels:
    k8s-app: fluentd-logging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name: fluentd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name: fluentd
    spec:
      tolerations:
      - key: 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
        effect: NoSchedule
      containers:
      - name: fluentd
        image: xianchao/fluentd:v2.5.1
        imagePullPolicy: IfNotPresent
        resources:
          limits:
            memory: 200Mi
          requests: 
            cpu: 100m
            memory: 200Mi
        volumeMounts:
        - name: varlog
          mountPath: /var/log
        - name: varlibdockercontainers
          mountPath: /var/lib/docker/containers
          readOnly: true
      terminationGracePeriodSeconds: 30
      volumes: 
      - name: varlog
        hostPath:
          path: /var/log
      - name: varlibdockercontainers
        hostPath:
          path: /var/lib/docker/containers   
[root@k8s-master1 ~]#

有哪些好用的kubernetes控制台_java

DaemonSet Controller,首先从 Etcd 里获取所有的 Node 列表,然后遍历所有的 Node。这时,它就可以很容易地去检查,当前这个 Node 上是不是有一个携带了 name=fluentd 标签的 Pod 在运行。而检查的结果,可能有这么三种情况:没有这种 Pod,那么就意味着要在这个 Node 上创建这样一个 Pod;有这种 Pod,但是数量大于 1,那就说明要把多余的 Pod 从这个 Node 上删除掉;正好只有一个这种 Pod,那说明这个节点是正常的。其中,删除节点(Node)上多余的 Pod 非常简单,直接调用 Kubernetes API 就可以了,具体增加pod使用的是nodeAffinity和tolerations

Kubernetes v1.7 之后添加了一个 API 对象,名叫 ControllerRevision,专门用来记录某种 Controller 对象的版本。比如,你可以通过如下命令查看 fluentd-elasticsearch 对应的 ControllerRevision:

kubectl get controllerrevision -n kube-system -l name=fluentd

下面我们看看job

apiVersion: batch/v1
kind: Job
metadata:
  name: pi
spec: 
  template:
    spec:
      containers:
      - name: pi
        image: ubuntu-bc:latest
        imagePullPolicy: IfNotPresent
        command: ["sh", "-c", "echo 'scale=10000; 4*a(1)' | bc -l "]
      restartPolicy: Never
  backoffLimit: 4

有哪些好用的kubernetes控制台_mysql_02

它的 Pod 模板,被自动加上了一个 controller-uid=< 一个随机字符串 > 这样的 Label。而这个 Job 对象本身,则被自动加上了这个 Label 对应的 Selector,从而 保证了 Job 与它所管理的 Pod 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这个离线作业失败了要怎么办?比如,我们在这个例子中定义了 restartPolicy=Never,那么离线作业失败后 Job Controller 就会不断地尝试创建一个新 Pod,当然,这个尝试肯定不能无限进行下去。所以,我们就在 Job 对象的 spec.backoffLimit 字段里定义了重试次数4(即,backoffLimit=4),而这个字段的默认值是 6,在 Job 的 API 对象里,有一个 spec.activeDeadlineSeconds 字段可以设置最长运行时间,在 Job 对象中,负责并行控制的参数有两个:spec.parallelism,它定义的是一个 Job 在任意时间最多可以启动多少个 Pod 同时运行;spec.completions,它定义的是 Job 至少要完成的 Pod 数目,即 Job 的最小完成数

有哪些好用的kubernetes控制台_java_03


通过上述 Job 的 DESIRED 和 SUCCESSFUL 字段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Job Controller 的工作原理了。首先,Job Controller 控制的对象,直接就是 Pod。其次,Job Controller 在控制循环中进行的调谐(Reconcile)操作,是根据实际在 Running 状态 Pod 的数目、已经成功退出的 Pod 的数目,以及 parallelism、completions 参数的值共同计算出在这个周期里,应该创建或者删除的 Pod 数目,然后调用 Kubernetes API 来执行这个操作。以创建 Pod 为例。在上面计算 Pi 值的这个例子中,当 Job 一开始创建出来时,实际处于 Running 状态的 Pod 数目 =0,已经成功退出的 Pod 数目 =0,而用户定义的 completions,也就是最终用户需要的 Pod 数目 =4。所以,在这个时刻,需要创建的 Pod 数目 = 最终需要的 Pod 数目 - 实际在 Running 状态 Pod 数目 - 已经成功退出的 Pod 数目 = 4 - 0 - 0= 4。也就是说,Job Controller 需要创建 4 个 Pod 来纠正这个不一致状态。可是,我们又定义了这个 Job 的 parallelism=2。也就是说,我们规定了每次并发创建的 Pod 个数不能超过 2 个。所以,Job Controller 会对前面的计算结果做一个修正,修正后的期望创建的 Pod 数目应该是:2 个。这时候,Job Controller 就会并发地向 kube-apiserver 发起两个创建 Pod 的请求,

下面看看cronjob

apiVersion: batch/v1beta1
kind: CronJob
metadata:
  name: hello
spec: 
  schedule: "*/1 * * * *"
  jobTemplate: 
    spec:
      template: 
        spec:
          containers: 
          - name: hello
            image: busybox:latest
            args:
            - /bin/sh
            - -c
            - date; echo Hello from the Kubernetes cluster
          restartPolicy: OnFailure

事实上,restartPolicy 在 Job 对象里只允许被设置为 Never 和 OnFailure;而在 Deployment 对象里,restartPolicy 则只允许被设置为 Always。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定时任务的特殊性,很可能某个 Job 还没有执行完,另外一个新 Job 就产生了。这时候,你可以通过 spec.concurrencyPolicy 字段来定义具体的处理策略。比如:concurrencyPolicy=Allow,这也是默认情况,这意味着这些 Job 可以同时存在;concurrencyPolicy=Forbid,这意味着不会创建新的 Pod,该创建周期被跳过;concurrencyPolicy=Replace,这意味着新产生的 Job 会替换旧的、没有执行完的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