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共性,所以有体系结构,谁赞成?谁反对(抖个机灵)
当你有些知识储备后,你就会觉得很多总结性的话语看似是多余的话,但其实每句话都有很深层次的含义,里面出现的名词都在相关领域有着一席之地。
我们需要寻找物联网的共性特征,用分层结构的思想去总结描述物联网结构的抽象模型,以便从更深的层次认识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原理,帮助技术人员规划、设计、研发、运行与维护大型物联网应用系统。
协议、层次与接口
- 协议
通信的标准制定,用于信息交换和传输 - 层次与层次结构模型
面对一些难以处理的复杂问题,应该分解为若干个小规模、容易处理的问题,“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方法去解决,就像算法中的分治法。 - 接口
设备与设备连接。
物联网三层层次结构模型
物联网系统尽管尽管结构复杂,不同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功能、规模差异很大,但是它们必然存在着很多内在的共性特征、借鉴成熟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的研究方法,将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
1. 感知层(Seeing Layer)
感知层或感知执行层是物联网的基础,是联系物理世界与虚拟信息世界的纽带。
感知层设备的分类:
- 自动感知设备:能够自动感知外部物理物体与物理环境信息的设备,包括 RFID、传感器、GPS、智能家用电器、智能测控设备。
- 人工生成信息设备: 人工生成信息的智能电子设备,包括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计算机、它们是自动感知的辅助手段。
感知层与感知执行层之间重要区别在于智能物体是否需要同时具备感知能力和控制、执行能力,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控制、执行能力。
对感知层技术发展的讨论:
- 目前讨论的主要是关于大规模与造价低的RFID标签、各种传感器应用问题,在物联网第一阶段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 就像扩展接口一样,要构建与物理世界对应的信息世界,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展信息世界的结点,之后再将结点与物理世界的智能物体一一对应。之后单一传感器的感知将逐渐走向身份感知、状态感知、位置感知、过程感知、环境感知的多传感手段协同感知、智能感知的方向发展。
- 新型传感器的发展依赖于新型材料、新机理、新工艺, 这些都是新型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具有颠覆的作用。
- 无线传感器与执行器网络的出现, 标志着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计算设备作为“感知器与执行器”合二为一的发展趋势,使得物联网具有更强的综合感知能力,自适应、协同与智慧的处理能力。
2. 物联网网络层——与计算机网络知识紧密结合的一层
1.认识接入层、汇聚层与核心交换层:
(1)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体系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
讨论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有两种基本方法。
- 采用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七层结构。
- 将为应用层计算机进程通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的部分都叫做“传输网” 或 ‘’承载网” , 那么,互联的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与个人区域网,以及电信的移动通信网、电话交换网都属于传输网的范畴。
第一种方法适合于网络理论与分层协议的研究。
第二种方法适用于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的研究。物联网的侧重点应该放在网络应用上,第二种抽象方法更适合。
2.应用系统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最初研究互联网层次结构模型时,互联网结构是非常复杂的,研究人员在经过大量实践和理论研究,遵循“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应用系统体系结构(Application Architecture)的概念。即讲一个大型的互联网应用系统分为网络应用与传输网两部分。将为互连的计算机进行进程通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的部分叫做“传输网”。
根据这样的思路, 设计人员在设计一个大型互联网应用系统时,第一步将注意力集中在应用层功能规划、工作模型与协议设计,以及计算模型与应用软件开发上;第二步再根据应用系统对数据传输服务质量的需求,选择适当的传输网技术与网络结构。 将复杂问题“分而治之”。
“ 先确定应用,再选择传输网 ”
接入层、汇聚层与核心交换层
在分析互联网传输的结构时,我们引入了接入层、汇聚层与核心交换层。
- 接入层: 通过各种接入技术,连接最终用户
- 汇聚层:聚合接入层的用户流量,实现数据路由、转发与交换
- 核心交换层: 为互联网提供一个高速,安全与保证服务质量的数据传输环境。
汇聚层与核心交换层的网络通信设备与通信线路就构成了传输网。
1. 接入层 = 计算机网络OSI中的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RFID标签、传感器与接入层设备构成了物联网感知网络的基本单元。
从计算机网络理论角度来看,RFID接入层结构、工作原理与无线局域网相似。 RFID芯片的数据与RFID读写器采取“一跳”的方式传输,只需要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完成通信任务,也就是说只涉及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不存在网络拓扑的选择与路由选择问题。接入层物理层实现二进制比特的传输,数据链路层实现多点接入的控制与数据传输的差错控制。
接入层网络技术类型可以分为两类:无线接入与有线接入。无线接入主要有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区域网技术与移动通信中的M2M通信等。 有线接入主要有线程总线接入、电力线接入、电视电缆与电话线接入等。
2. 汇聚层——在中间过程对数据进行汇聚、整理:
汇聚集的主要功能:
- 汇接接入层的用户流量,进行数据分组传输的汇聚、转发与交换。
- 根据接入层的用户流量,进行本地路由、过滤、流量均衡、优先级管理,以及安全控制、地址转换、流量整形等处理。
- 根据处理结果把用户流量转发到核心交换层或在本地进行路由处理。
汇聚层网络技术类型有无线与有线两类:
- 无线:无线个人区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2G/3G/4G 移动通信的M2M通信,以及专用无线通信技术。
- 有线:局域网、工业现场总线网标准,以及电话交换网技术。
3. 核心交换层——为物联网提供高速、安全与具有服务质量保障能力的数据传输环境:
IP网、IP专用网络与虚拟专网
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是TCP/IP 协议、TCP协议是实现互联网中计算机之间分布式进程通信的协议,IP协议是实现互联网的传输网的路由选择;分组数据传输与网络互连的协议。IP协议实现互联网最主要的协议。人们经常将按照 TCP/IP 协议体系构建的计算机网络简称为“IP网”, 但是互联网可以简称为 IP网,但IP网并不就是互联网。
IP协议的关键特征有两个:IP分组结构、IP地址。 IP协议规定了IP分组的结构,所有需要传输的数据都要封装在IP分组中。 IP分组头中包含了源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 从具体投入技术的角度,
“IP网” 可以理解为: 数据封装在IP分组中传输,路由器能够识别IP分组,并能够根据IP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和转发的网络
我们熟知的 IP协议有两个版本,IPv4 和 IPv6。
-为什么一定要用IP协议?
理论上可以用其他协议,但是实际行不通,具有原因有两个:
- 任何一种协议从制定到成熟,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考验,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设计一种新的、使用的网络协议,时间长、投资多、风险大。
- 设计一种新的网络协议的难度表现在:需要解决的配套问题更多、更困难,这包括需要重新设计路由器和相关的网络设备,修改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这么麻烦??)
如何优化IP协议与技术?
我们无法指定其他协议,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利用成熟的IP协议与技术的同时解决它的安全性问题。
- IP专网
IP网可以是一个内部专用的网络,不与互联网有任何连接。 IP专用网络可以简称为“IP专网”。 IP专网的主要特征是: 使用TCP/IP 协议,但是与互联网没有任何通信线路连接,是物理隔离的。
IP专网是属于组建单位管理的、独立运行的、安全的IP网。 对于安全性要求高的网络应用系统,涉密文件、数据的传输只能在内部专网中进行,而政府网站等公开为市民服务的数据依靠互联网传输。
作为典型的物联网应用系统的智能电网不会使用互联网,它的内部专网与互联网是物理相隔的。
IP网与代理服务器相结合的方法:
代理服务器起到一种防火墙的作用,它会将客户请求变成代理请求,即只认代理,
- 虚拟专网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
VPN是指在按照IP协议组建的公共传输网络中建立虚拟的专用数据传输通道,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或主机连接起来。提供安全数据传输服务的网络技术。
核心: “虚拟” 、“专用”
虚拟: VPN在公共传输网中,通过建立“隧道” 或“ 虚电路”的方式建立的一种“逻辑网络”。
专用: VPN可以为接入的网络与主机提供保证安全与服务质量的传输服务。
在物联网中,我们可以在公共传输网中使用VPN技术,在多个汇聚层端口之间建立安全的通信隧道,,以保证物联网数据传输服务质量与安全性。
如何实现IP网与非IP网的互联?——网关(Gateway)
网关的作用是完成不同协议的网络之间数据分组的格式变换。如果要从IP网中传送一个分组到一个非IP网,IP网中的分组格式是IP协议规定的,显然与非 IP网的数据分组格式是不相同的,如果将分组不加交换地传送到非IP网,那么非IP网的网络设备会因为不认识IP分组而将它丢弃,通过“网关”技术,用协议变换的方法便可将异构的物联网IP网与非IP网互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