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层架构图:
Google官方提供的经典分层架构图,从下往上依次分为Linux内核、HAL、系统Native库和Android运行时环境、Java框架层以及应用层这5层架构,其中每一层都包含大量的子模块或子系统。
系统启动架构图:
Android系统启动过程由上图从下往上的一个过程是由Boot Loader引导开机,然后依次进入 -> Kernel
-> Native
-> Framework
-> App
二、系统各层说明:
1、Loader层:
- Boot ROM: 当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时,长按Power键开机,引导芯片开始从固化在
ROM
里的预设代码开始执行,然后加载引导程序到RAM
;
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以非破坏性读出方式工作,只能读出无法写入信息。信息一旦写入后就固定下来,即使切断电源,信息也不会丢失,所以又称为固定存储器。ROM所存数据通常是装入整机前写入的,整机工作过程中只能读出,不像随机存储器能快速方便地改写存储内容。ROM所存数据稳定 ,断电后所存数据也不会改变,并且结构较简单,使用方便,因而常用于存储各种固定程序和数据。
RA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语:Random Access Memory,缩写:RAM),也叫主存,是与CPU直接交换数据的内部存储器。它可以随时读写(刷新时除外),而且速度很快,通常作为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临时数据存储介质。RAM工作时可以随时从任何一个指定的地址写入(存入)或读出(取出)信息。它与ROM的最大区别是数据的易失性,即一旦断电所存储的数据将随之丢失。RAM在计算机和数字系统中用来暂时存储程序、数据和中间结果。
- Boot Loader:这是启动Android系统之前的引导程序,主要是检查RAM,初始化硬件参数等功能。文件路径:/bootable/bootloader/。BootLoader的最主要功能是将操作系统进行启动,把操作系统的镜像文件拷贝到RAM中去,然后跳转到它的入口处去执行,我们称之为启动加载模式,该过程没有用户的介入,是它正常的工作模式,步骤:
Stage 1:
(1)硬件初始化,为Stage 2的执行以及随后内核的运行准备好基本的硬件环境;
(2)为加载Stage 2准备RAM空间,为了获得更好的执行速度,通常把Stage 2加载到RAM中执行;
(3)复制Stage 2的代码到RAM中;
(4)设置好堆栈;
(5)跳转到Stage 2的C程序入口。
Stage 2:
(1)初始化本阶段要使用的硬件设备;
(2)检测系统内存映射;
(3)将内核镜像和根文件系统从ROM读到RAM中;
(4)为内核设置好启动参数;
(5)启动内核。
2、Linux内核层:
Android平台的基础是Linux内核,比如ART(Android Runtime)虚拟机最终调用底层Linux内核来执行功能。Linux内核的安全机制为Android提供相应的保障,也允许设备制造商为内核开发硬件驱动程序。
- 启动Kernel的swapper进程(pid=0):该进程又称为idle进程, 系统初始化过程Kernel由无到有开创的第一个进程, 用于初始化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加载Display,Camera Driver,Binder Driver等相关工作;
- 启动kthreadd进程(pid=2):是Linux系统的内核进程,会创建内核工作线程kworkder,软中断线程ksoftirqd,thermal等内核守护进程。
kthreadd进程是所有内核进程的鼻祖
。
3、硬件抽象层(HAL):
硬件抽象层 (HAL) 提供标准接口,HAL包含多个库模块,其中每个模块都为特定类型的硬件组件实现一组接口,比如WIFI/蓝牙模块,当框架API请求访问设备硬件时,Android系统将为该硬件加载相应的库模块。
4、Android Runtime & 系统库:
每个应用都在其自己的进程中运行,都有自己的虚拟机实例。ART通过执行DEX文件可在设备运行多个虚拟机,DEX文件是一种专为Android设计的字节码格式文件,经过优化,使用内存很少。ART主要功能包括:预先(AOT)和即时(JIT)编译,优化的垃圾回收(GC),以及调试相关的支持。
这里的Native系统库主要包括init孵化来的用户空间的守护进程、HAL层以及开机动画等。启动init进程(pid=1),是Linux系统的用户进程,init进程是所有用户进程的鼻祖
。
- init进程会孵化出ueventd、logd、healthd、installd、adbd、lmkd等用户守护进程;
- init进程还启动
servicemanager
(binder服务管家)、bootanim
(开机动画)等重要服务 - init进程孵化出Zygote进程,Zygote进程是Android系统的第一个Java进程(即虚拟机进程),
Zygote是所有Java进程的父进程
,Zygote进程本身是由init进程孵化而来的。
5、Framework层:
- Zygote进程,是由init进程通过解析init.rc文件后fork生成的,Zygote进程主要包含:
- 加载ZygoteInit类,注册Zygote Socket服务端套接字
- 加载虚拟机
- 提前加载类preloadClasses
- 提前加载资源preloadResouces
- System Server进程,是由Zygote进程fork而来,
System Server是Zygote孵化的第一个进程
,System Server负责启动和管理整个Java framework,包含ActivityManager,WindowManager,PackageManager,PowerManager等服务。 - Media Server进程,是由init进程fork而来,负责启动和管理整个C++ framework,包含AudioFlinger,Camera Service等服务。
6、App层:
- Zygote进程孵化出的第一个App进程是Launcher,这是用户看到的桌面App;
- Zygote进程还会创建Browser,Phone,Email等App进程,每个App至少运行在一个进程上。
- 所有的App进程都是由Zygote进程fork生成的。
7、Syscall && JNI:
- Native与Kernel之间有一层系统调用(SysCall)层,见Linux系统调用(Syscall)原理;
- Java层与Native(C/C++)层之间的纽带JNI,见Android JNI原理分析。
三、通信方式:
无论是Android系统,还是各种Linux衍生系统,各个组件、模块往往运行在各种不同的进程和线程内,这里就必然涉及进程/线程之间的通信。对于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进程间通信),Linux现有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套接字、信号量、信号这些IPC机制,Android额外还有Binder IPC机制,Android OS中的Zygote进程的IPC采用的是Socket机制,在上层system server、media server以及上层App之间更多的是采用Binder IPC方式来完成跨进程间的通信。对于Android上层架构中,很多时候是在同一个进程的线程之间需要相互通信,例如同一个进程的主线程与工作线程之间的通信,往往采用的Handler消息机制。
想深入理解Android内核层架构,必须先深入理解Linux现有的IPC机制;对于Android上层架构,则最常用的通信方式是Binder、Socket、Handler,当然也有少量其他的IPC方式,比如杀进程Process.killProcess()采用的是signal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