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说明本文主要来 自极客时间-蒋德钧老师-Redis核心技术与实战中的内容

 那我们总说的 Redis 具有高可靠性,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数据尽量少丢失,二是服务尽量少中断。AOF 和 RDB 保证了前者,而对于后者,Redis 的做法就是增加副本冗余量,将一份数据同时保存在多个实例上。即使有一个实例出现了故障,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其他实例也可以对外提供服务,不会影响业务使用。

     Redis 的主从数据是异步同步的,所以分布式的 Redis 系统并不满足「一致性」要求。 当客户端在 Redis 的主节点修改了数据后,立即返回,即使在主从网络断开的情况下,主节 点依旧可以正常对外提供修改服务,所以 Redis 满足「可用性」。 Redis 保证「最终一致性」,从节点会努力追赶主节点,最终从节点的状态会和主节点 的状态将保持一致。如果网络断开了,主从节点的数据将会出现大量不一致,一旦网络恢 复,从节点会采用多种策略努力追赶上落后的数据,继续尽力保持和主节点一致。

  一、主从同步

Redis 同步支持主从同步和从从同步,从从同步功能是 Redis 后续版本增加的功能,为 了减轻主库的同步负担。后面为了描述上的方便,统一理解为主从同步。

Redis 提供了主从库模式,以保证数据副本的一致,主从库之间采用的是读写分离的方式。如下图:

  • 读操作:主库、从库都可以接收;
  • 写操作:首先到主库执行,然后,主库将写操作同步给从库。

cluster rdb redis 从节点 redis主从数据一致性_数据同步

问题一:为什么要采用读写分离的方式呢

       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上图中,不管是主库还是从库,都能接收客户端的写操作,那么,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如果客户端对同一个数据(例如 k1)前后修改了三次,每一次的修改请求都发送到不同的实例上,在不同的实例上执行,那么,这个数据在这三个实例上的副本就不一致了(分别是 v1、v2 和 v3)。在读取这个数据的时候,就可能读取到旧的值。

如果我们非要保持这个数据在三个实例上一致,就要涉及到加锁、实例间协商是否完成修改等一系列操作,但这会带来巨额的开销,当然是不太能接受的。

而主从库模式一旦采用了读写分离,所有数据的修改只会在主库上进行,不用协调三个实例。主库有了最新的数据后,会同步给从库,这样,主从库的数据就是一致的。

二、全量复制(快照同步)

全量复制是主库和从库第一次实现同步的同步方式。

当我们启动多个 Redis 实例的时候,它们相互之间就可以通过 replicaof(Redis 5.0 之前使用 slaveof)命令形成主库和从库的关系,之后会按照三个阶段完成数据的第一次同步。例如,现在有实例 1(ip:172.16.19.3)和实例 2(ip:172.16.19.5),我们在实例 2 上执行以下这个命令后,实例 2 就变成了实例 1 的从库,并从实例 1 上复制数据:

replicaof 172.16.19.3 6379

我们就要学习主从库间数据第一次同步的三个阶段了。你可以先看一下下面这张图,有个整体感知,接下来我再具体介绍。主从库第一次同步的流程:

cluster rdb redis 从节点 redis主从数据一致性_数据同步_02

2.1、全量同步过程

2.1.1、连接阶段

slave启动阶段

  1.    slave node 启动时(执行 slaveof 命令),会在自己本地保存 master node 的 信息,包括 master node 的 host 和 ip。
  2.    slave node 内部有个定时任务 replicationCron(源码 replication.c),每隔 1 秒钟检查是否有新的 master node 要连接和复制,如果发现,就跟 master node 建立 socket 网络连接,如果连接成功,从节点为该 socket 建立一个专门处理复制工作的文件事件处理器,负责后续的复制工作,如接收 RDB 文件、接收命令传播等。
  3.   当从节点变成了主节点的一个客户端之后,会给主节点发送 ping 请求。

主从交换转态信息

psync 命令,表示要进行数据同步,主库根据这个命令的参数来启动复制。psync 命令包含了主库的 runID 和复制进度 offset 两个参数。

         runID,是每个 Redis 实例启动时都会自动生成的一个随机 ID,用来唯一标记这个实例。当从库和主库第一次复制时,因为不知道主库的 runID,所以将 runID 设为“?”。

offset,此时设为 -1,表示第一次复制。

2、 主库收到 psync 命令后,会用 FULLRESYNC 响应命令带上两个参数:主库 runID 和主库目前的复制进度 offset,返回给从库。从库收到响应后,会记录下这两个参数

这里有个地方需要注意,FULLRESYNC 响应表示第一次复制采用的全量复制,也就是说,主库会把当前所有的数据都复制给从库

2.1.2、数据同步阶段

主库将所有数据同步给从库。从库收到数据后,在本地完成数据加载。这个过程依赖于内存快照生成的 RDB 文件。

具体来说:主库把所有数据同步给从库。 从库收到数据后,在本地完成数据加载。这个过程依赖于内存快照生成的RDB文件。 主库执行bgsave命令,生成RDB文件,接着讲文件发给从库。 从库收到RDB文件后,会先清空当前数据库,然后加载RDB文件。 这是因为从库在通过replicaof 命令开始和主库同步前,可能保存了其他数据。为了避免之前数据的影响,从库需要先把当前数据库清空

  在主库将数据同步给从库的过程中,主库不会被阻塞,仍然可以正常接收请求。否则,Redis 的服务就被中断了。但是,这些请求中的写操作并没有记录到刚刚生成的 RDB 文件中。为了保证主从库的数据一致性,主库会在内存中用专门的 replication buffer(这个是做增量复制和命令传播阶段都必须使用的,记录 RDB 文件生成后收到的所有写操作。

2.1.3、命令传播阶段

一旦主从库完成了全量复制,它们之间就会一直维护一个网络连接,主库会通过这个连接将后续陆续收到的命令操作再同步给从库,这个过程也称为基于长连接的命令传播,可以避免频繁建立连接的开销。

master node 持续将写命令,异步复制给 slave node。

主库会把第二阶段执行过程中新收到的写命令,再发送给从库。具体的操作是,当主库完成 RDB 文件发送后,就会把此时 replication buffer 中的修改操作发给从库,从库再重新执行这些操作。这样一来,主从库就实现同步了。

2.2、全量同步的优化

通过分析主从库间第一次数据同步的过程,你可以看到,一次全量复制中,对于主库来说,需要完成两个耗时的操作:生成 RDB 文件和传输 RDB 文件

如果从库数量很多,而且都要和主库进行全量复制的话,就会导致主库忙于 fork 子进程生成 RDB 文件,进行数据全量同步。fork 这个操作会阻塞主线程处理正常请求,从而导致主库响应应用程序的请求速度变慢。此外,传输 RDB 文件也会占用主库的网络带宽,同样会给主库的资源使用带来压力。那么,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分担主库压力呢?

其实是有的,这就是“主 - 从 - 从”模式。通过“主 - 从 - 从”模式将主库生成 RDB 和传输 RDB 的压力,以级联的方式分散到从库上。

这样一来,这些从库就会知道,在进行同步时,不用再和主库进行交互了,只要和级联的从库进行写操作同步就行了,这就可以减轻主库上的压力,如下图所示:

cluster rdb redis 从节点 redis主从数据一致性_Redis_03

 

2.3、快照同步的死循环

      在整个快照同步进行的过程中,主节点的复制 buffer 还在不停的往前移动,如果快照同 步的时间过长或者复制 buffer 太小,都会导致同步期间的增量指令在复制 buffer 中被覆 盖,这样就会导致快照同步完成后无法进行增量复制,然后会再次发起快照同步,如此极有 可能会陷入快照同步的死循环。

     所以务必配置一个合适的复制 buffer 大小参数,避免快照复制的死循环。

     建议:一个 Redis 实例的数据库不要太大,一个实例大小在几 GB 级别比较合适,这样可以减少 RDB 文件生成、传输和重新加载的开销。

2.4、无盘复制

      主节点在进行快照同步时,会进行很重的文件 IO 操作,特别是对于非 SSD 磁盘存储 时,快照会对系统的负载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当系统正在进行 AOF 的 fsync 操作时如果 发生快照,fsync 将会被推迟执行,这就会严重影响主节点的服务效率。

     所以从 Redis 2.8.18 版开始支持无盘复制。所谓无盘复制是指主服务器直接通过套接字将快照内容发送到从节点,生成快照是一个遍历的过程,主节点会一边遍历内存,一遍将序 列化的内容发送到从节点,从节点还是跟之前一样,先将接收到的内容存储到磁盘文件中, 再进行一次性加载。

三、增量复制

      在 Redis 2.8 之前,如果主从库在命令传播时出现了网络闪断,那么,从库就会和主库重新进行一次全量复制,开销非常大。

      从 Redis 2.8 开始,网络断了之后,主从库会采用增量复制的方式继续同步。听名字大概就可以猜到它和全量复制的不同:全量复制是同步所有数据,而增量复制只会把主从库网络断连期间主库收到的命令,同步给从库。

      在进行增量复制的时候主要是依靠 replication buffer 和repl_backlog_buffer 这个两个buffer进行同步的。

repl_backlog_buffer

replication buffer:主节点会将那些对自己的状态产生修改性影响的指令记录在本地的内存replication buffer 中,然后异步将 replication buffer中的指令同步到从节点,从节点一边执行同步的指 令流来达到和主节点一样的状态,一遍向主节点反馈自己同步到哪里了 (偏移量)。

       当主从库断连后,主库会把断连期间收到的写操作命令,一直在写repl_backlog_buffer(注意:只要有从库存在,这个repl_backlog_buffer就会存在,主库的所有写命令除了传播给从库之外,都会在这个repl_backlog_buffer中记录一份,缓存起来,只有预先缓存了这些命令,当从库断连后,从库重新发送psync $master_runid 、$offset(slave_repl_offset,然后主库根据自己的master_repl_offsetslave_repl_offset来判断是需要全量同步还是把两者之间的命令增量同步给从库(同步的方式就是通过主库与每个从库建立连接之后同步replication buffer异步同步数据)。

     repl_backlog_buffer 是一个环形缓冲区,主库会记录自己写到的位置,从库则会记录自己已经读到的位置

     刚开始的时候,主库和从库的写读位置在一起,这算是它们的起始位置。随着主库不断接收新的写操作,它在缓冲区中的写位置会逐步偏离起始位置,我们通常用偏移量来衡量这个偏移距离的大小,对主库来说,对应的偏移量就是 master_repl_offset。主库接收的新写操作越多,这个值就会越大。

      同样,从库在复制完写操作命令后,它在缓冲区中的读位置也开始逐步偏移刚才的起始位置,此时,从库已复制的偏移量 slave_repl_offset 也在不断增加。正常情况下,这两个偏移量基本相等。

     

cluster rdb redis 从节点 redis主从数据一致性_数据同步_04

cluster rdb redis 从节点 redis主从数据一致性_数据同步_05

主从库的连接恢复之后,从库首先会给主库发送 psync 命令,并把自己当前的 slave_repl_offset 发给主库,主库会判断自己的 master_repl_offset 和 slave_repl_offset 之间的差距。

在网络断连阶段,主库可能会收到新的写操作命令,所以,一般来说,master_repl_offset 会大于 slave_repl_offset。此时,主库只用把 master_repl_offset 和 slave_repl_offset 之间的命令操作同步给从库就行

就像刚刚示意图的中间部分,主库和从库之间相差了 put d e 和 put d f 两个操作,在增量复制时,主库只需要把它们同步给从库,就行了。

说到这里,我们再借助一张图,回顾下增量复制的流程。

cluster rdb redis 从节点 redis主从数据一致性_数据_06

不过,有一个地方我要强调一下,因为 repl_backlog_buffer 是一个环形缓冲区,所以在缓冲区写满后,主库会继续写入,此时,就会覆盖掉之前写入的操作。如果从库的读取速度比较慢,就有可能导致从库还未读取的操作被主库新写的操作覆盖了,这会导致主从库间的数据不一致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避免这一情况,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调整 repl_backlog_size 这个参数。这个参数和所需的缓冲空间大小有关。缓冲空间的计算公式是:缓冲空间大小 = 主库写入命令速度 * 操作大小 - 主从库间网络传输命令速度 * 操作大小。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可能存在一些突发的请求压力,我们通常需要把这个缓冲空间扩大一倍,即 repl_backlog_size = 缓冲空间大小 * 2,这也就是 repl_backlog_size 的最终值。

举个例子,如果主库每秒写入 2000 个操作,每个操作的大小为 2KB,网络每秒能传输 1000 个操作,那么,有 1000 个操作需要缓冲起来,这就至少需要 2MB 的缓冲空间。否则,新写的命令就会覆盖掉旧操作了。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压力,我们最终把 repl_backlog_size 设为 4MB。

这样一来,增量复制时主从库的数据不一致风险就降低了。不过,如果并发请求量非常大,连两倍的缓冲空间都存不下新操作请求的话,此时,主从库数据仍然可能不一致。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你可以根据 Redis 所在服务器的内存资源再适当增加 repl_backlog_size 值,比如说设置成缓冲空间大小的 4 倍,另一方面,你可以考虑使用切片集群来分担单个主库的请求压力。

repl_backlog_buffer和replication buffer

1、repl_backlog_buffer:就是上面我解释到的,它是为了从库断开之后,如何找到主从差异数据而设计的环形缓冲区,从而避免全量同步带来的性能开销。如果从库断开时间太久,repl_backlog_buffer环形缓冲区被主库的写命令覆盖了,那么从库连上主库后只能乖乖地进行一次全量同步,所以repl_backlog_buffer配置尽量大一些,可以降低主从断开后全量同步的概率。而在repl_backlog_buffer中找主从差异的数据后,如何发给从库呢?这就用到了replication buffer。

2、replication buffer:Redis和客户端通信也好,和从库通信也好,Redis都需要给分配一个 内存buffer进行数据交互,客户端是一个client,从库也是一个client,我们每个client连上Redis后,Redis都会分配一个client buffer,所有数据交互都是通过这个buffer进行的:Redis先把数据写到这个buffer中,然后再把buffer中的数据发到client socket中再通过网络发送出去,这样就完成了数据交互。所以主从在增量同步时,从库作为一个client,也会分配一个buffer,只不过这个buffer专门用来传播用户的写命令到从库,保证主从数据一致,我们通常把它叫做replication buffer

3、再延伸一下,既然有这个内存buffer存在,那么这个buffer有没有限制呢?如果主从在传播命令时,因为某些原因从库处理得非常慢,那么主库上的这个buffer就会持续增长,消耗大量的内存资源,甚至OOM。所以Redis提供了client-output-buffer-limit参数限制这个buffer的大小,如果超过限制,主库会强制断开这个client的连接,也就是说从库处理慢导致主库内存buffer的积压达到限制后,主库会强制断开从库的连接,此时主从复制会中断,中断后如果从库再次发起复制请求,那么此时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引发复制风暴,这种情况需要格外注意。

四、小结

Redis 的主从库同步的基本原理,总结来说,有三种模式:全量复制、基于长连接的命令传播,以及增量复制

全量复制虽然耗时,但是对于从库来说,如果是第一次同步,全量复制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给你一个小建议:一个 Redis 实例的数据库不要太大,一个实例大小在几 GB 级别比较合适,这样可以减少 RDB 文件生成、传输和重新加载的开销。另外,为了避免多个从库同时和主库进行全量复制,给主库过大的同步压力,我们也可以采用“主 - 从 - 从”这一级联模式,来缓解主库的压力。

长连接复制是主从库正常运行后的常规同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从库之间通过命令传播实现同步。不过,这期间如果遇到了网络断连,增量复制就派上用场了。我特别建议你留意一下 repl_backlog_size 这个配置参数。如果它配置得过小,在增量复制阶段,可能会导致从库的复制进度赶不上主库,进而导致从库重新进行全量复制。所以,通过调大这个参数,可以减少从库在网络断连时全量复制的风险。

问题:主从全量同步使用RDB而不使用AOF的原因:

1、RDB文件内容是经过压缩的二进制数据(不同数据类型数据做了针对性优化),文件很小。而AOF文件记录的是每一次写操作的命令,写操作越多文件会变得很大,其中还包括很多对同一个key的多次冗余操作。在主从全量数据同步时,传输RDB文件可以尽量降低对主库机器网络带宽的消耗,从库在加载RDB文件时,一是文件小,读取整个文件的速度会很快,二是因为RDB文件存储的都是二进制数据,从库直接按照RDB协议解析还原数据即可,速度会非常快,而AOF需要依次重放每个写命令,这个过程会经历冗长的处理逻辑,恢复速度相比RDB会慢得多,所以使用RDB进行主从全量同步的成本最低。

2、假设要使用AOF做全量同步,意味着必须打开AOF功能,打开AOF就要选择文件刷盘的策略,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Redis性能。而RDB只有在需要定时备份和主从全量同步数据时才会触发生成一次快照。而在很多丢失数据不敏感的业务场景,其实是不需要开启AOF的。

 

参考:极客时间-蒋德钧老师-Redis核心技术与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