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cluster 工作原理
在哨兵sentinel机制中,可以解决redis高可用问题,即当master故障后可以自动将slave提升为master,从而可以保证redis服务的正常使用,但是无法解决redis单机写入的瓶颈问题,即单机redis写入性能受限于单机的内存大小,并发数量,网卡速率等因素。
为了解决单机性能的瓶颈,提高redis性能,可以使用分布式集群的解决方案
早期Redis 分布式集群部署方案:
- 客户端分区:由客户端程序决定key写分配和写入的redis node,但是需要客户端自己实现写入分 配、高可用管理和故障转移等
- 代理方案:基于三方软件实现redis proxy,客户端先连接之代理层,由代理层实现key的写入分 配,对客户端来说是有比较简单,但是对于集群管节点增减相对比较麻烦,而且代理本身也是单点 和性能瓶颈。
redis 3.0版本之后推出了无中心架构的redis cluster机制,在无中心的redis集群当中,其每个节点保存 当前节点数据和整个集群状态,每个节点都和其他所有节点连接
Redis Cluster特点如下:
- 所有Redis节点使用(PING机制)互联
- 集群中某个节点的是否失效,是由整个集群中超过半数的节点监测都失效,才能算真正的失效
- 客户端不需要proxy即可直接连接redis,应用程序中需要配置有全部的redis服务器IP
- redis cluster把所有的redis node 平均映射到 0-16383个槽位(slot)上,读写需要到指定的redis node上进行操作,因此有多少个redis node相当于redis 并发扩展了多少倍,每个redis node 承担 16384/N个槽位
- Redis cluster预先分配16384个(slot)槽位,当需要在redis集群中写入一个key -value的时候,会使 用CRC16(key) mod 16384之后的值,决定将key写入值哪一个槽位从而决定写入哪一个Redis节点 上,从而有效解决单机瓶颈。
Redis cluster 基本架构
假如三个主节点分别是:A, B, C 三个节点,采用哈希槽 (hash slot)的方式来分配16384个slot 的话
它们三个节点分别承担的slot 区间可以是:
节点A覆盖 0-5460
节点B覆盖 5461-10922
节点C覆盖 10923-16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