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
1.计算机的硬件资源
2.操作系统要提供的功能
3.宏内核与微内核
4.操作系统分层
硬件资源
计算机中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资源,一种是硬件资源,一种是软件资源。先来看看硬件资源有哪些,如下:
- 总线,负责连接各种其它设备,是其它设备工作的基础。
2.CPU,即中央处理器,负责执行程序和处理数据运算。 - 内存,负责储存运行时的代码和数据。
- 硬盘,负责长久储存用户文件数据。
- 网卡,负责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 显卡,负责显示工作。
- 各种 I/O 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键盘,鼠标等。
内核的作用
内核作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管理者,其内部组成在逻辑上大致如下:
1.管理 CPU,由于 CPU 是执行程序的,而内核把运行时的程序抽象成进程,所以又称为进程管理。
2.管理内存,由于程序和数据都要占用内存,内存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所以内核要非常小心地分配、释放内存。
3.管理硬盘,而硬盘主要存放用户数据,而内核把用户数据抽象成文件,即管理文件,文件需要合理地组织,方便用户查找和读写,所以形成了文件系统。
4.管理显卡,负责显示信息,而现在操作系统都是支持 GUI(图形用户接口)的,管理显卡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内核中的图形系统。
5.管理网卡,网卡主要完成网络通信,网络通信需要各种通信协议,最后在内核中就形成了网络协议栈,又称网络组件。
6.管理各种 I/O 设备,我们经常把键盘、鼠标、打印机、显示器等统称为 I/O(输入输出)设备,在内核中抽象成 I/O 管理器。
内核除了这些必要组件之外,根据功能不同还有安全组件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计算机硬件的性能不同,硬件型号不同,硬件种类不同,硬件厂商不同,内核要想管理和控制这些硬件就要编写对应的代码,通常这样的代码我们称之为驱动程序。
硬件厂商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硬件编写不同的驱动,加入到内核之中。
经典内核结构
宏内核结构
宏内核就是把以上诸如管理进程的代码、管理内存的代码、管理各种 I/O 设备的代码、文件系统的代码、图形系统代码以及其它功能模块的代码,把这些所有的代码经过编译,最后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可执行程序。
这个大的可执行程序也向用户提供了一些接口:就是我们常说的系统调用
结构大体如图
- 应用程序调用内存分配的 API(应用程序接口)函数。
- 处理器切换到特权模式,开始运行内核代码。
- 内核里的内存管理代码按照特定的算法,分配一块内存。
- 把分配的内存块的首地址,返回给内存分配的 API 函数。
- 内存分配的 API 函数返回,处理器开始运行用户模式下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就得到了一块内存的首地址,并且可以使用这块内存了。
宏内核结构有明显的缺点,因为它没有模块化,没有扩展性、没有移植性,高度耦合在一起,一旦其中一个组件有漏洞,内核中所有的组件可能都会出问题
开发一个新的功能也得重新编译、链接、安装内核。其实现在这种原始的宏内核结构已经没有人用了。这种宏内核唯一的优点是性能很好,因为在内核中,这些组件可以互相调用,性能极高
微内核
微内核架构正好与宏内核架构相反,它提倡内核功能尽可能少:仅仅只有进程调度、处理中断、内存空间映射、进程间通信等功能
这样的内核是不能完成什么实际功能的,开发者们把实际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等服务功能,做成一个个服务进程。
和用户应用进程一样,只是它们很特殊,宏内核提供的功能,在微内核架构里由这些服务进程专门负责完成
微内核定义了一种良好的进程间通信的机制——消息。应用程序要请求相关服务,就向微内核发送一条与此服务对应的消息,微内核再把这条消息转发给相关的服务进程,接着服务进程会完成相关的服务。服务进程的编程模型就是循环处理来自其它进程的消息,完成相关的服务功能
在微内核下拐了几个弯,一来一去的消息带来了非常大的开销,当然各个服务进程的切换开销也不小。这样系统性能就大打折扣。
微内核有很多优点,首先,系统结构相当清晰利于协作开发。其次,系统有良好的移植性,微内核代码量非常少,就算重写整个内核也不是难事。最后,微内核有相当好的伸缩性、扩展性
分离硬件的相关性
今天如此庞杂的计算机,其实也是一层一层地构建起来的,从硬件层到操作系统层再到应用软件层这样构建。分层的主要目的和好处在于屏蔽底层细节,使上层开发更加简单。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增加一个抽象层,从而使得抽象层的上下两层独立地发展,所以在内核内部再分若干层也不足为怪。
比如进程调度模块要有两种机制:
1.进程调度,它的目的是要从众多进程中选择一个将要运行的进程,当然有各种选择的算法,例如,轮转算法、优先级算法等
2.进程切换,它的目的是停止当前进程,运行新的进程,主要动作是保存当前进程的机器上下文,装载新进程的机器上下文。
选择一个进程的算法和代码是不容易发生改变的,需要改变的代码是进程切换的相关代码,因为不同的硬件平台的机器上下文是不同的。
这时最好是将进程切换的代码放在一个独立的层中实现,比如硬件平台相关层,当操作系统要运行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时,就只是需要修改硬件平台相关层中的相关代码,这样操作系统的移植性就大大增强了。
我们的选择
首先大致将我们的操作系统内核分为三个大层,分别是:
- 内核接口层。
- 内核功能层。
- 内核硬件层。
内核接口层:定义了一系列接口,主要有以下内容
1.定义接口
2.检查其参数是否合法,如果参数有问题就返回相关的错误,接着调用下层完成功能的核心代码
内核功能层
主要完成各种实际功能,这些功能按照其类别可以分成各种模块,当然这些功能模块最终会用具体的算法、数据结构、代码去实现它,内核功能层的模块如下:
- 进程管理,主要是实现进程的创建、销毁、调度进程,当然这要设计几套数据结构用于表示进程和组织进程,还要实现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算法。2. 内存管理,在内核功能层中只有内存池管理,分两种内存池:页面内存池和任意大小的内存池。
- 中断管理,这个在内核功能层中非常简单:就是把一个中断回调函数安插到相关的数据结构中,一旦发生相关的中断就会调用这个函数。
- 设备管理,这个是最难的,需要用一系列的数据结构表示驱动程序模块、驱动程序本身、驱动程序创建的设备,最后把它们组织在一起,还要实现创建设备、销毁设备、访问设备的代码,这些代码最终会调用设备驱动程序,达到操作设备的目的。
内核硬件层,主要包括一个具体硬件平台相关的代码
- 初始化,初始化代码是内核被加载到内存中最先需要运行的代码,例如初始化少量的设备、CPU、内存、中断的控制、内核用于管理的数据结构等。
- CPU 控制,提供 CPU 模式设定、开、关中断、读写 CPU 特定寄存器等功能的代码。
- 中断处理,保存中断时机器的上下文,调用中断回调函数,操作中断控制器等。
- 物理内存管理,提供分配、释放大块内存,内存空间映射,操作 MMU、Cache 等。
- 平台其它相关的功能,有些硬件平台上有些特殊的功能,需要额外处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