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RIP的概念
- 1.1 路由协议的分类
- 1.2 路由表的形成
- 1.3 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的区别
- 1.4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
- 1.5 IGP内部网关协议
- 1.6 路由器的优先级
- 1.7 RIPv2与RIPv1的区别
- 1.8 RIP环路避免的方法
1.RIP的概念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GP),是一种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用于自治系统(AS)内的路由信息的传递。
RIP协议基于距离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数”(即metric)来衡量到达目标地址的路由距离。这种协议的路由器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世界,只与自己相邻的路由器交换信息,范围限制在15跳(15度)之内,再远,它就不关心了。RIP应用于OSI网络七层模型的应用层。各厂家定义的管理距离(AD,即优先级)如下:华为定义的优先级是100,思科定义的优先级是120。
1.1 路由协议的分类
直连路由 | 静态路由 | 动态路由协议 |
路由器直连口所在的网段,当借口物理状态及其协议都UP是自动学习该直连路由到路由表 | 根据数据访问需求,手工在设备上配置的路由条目 | 路由器自动进行路由信息的更新和同步,并且当网络拓补变更时,能够自动收敛 |
这里我们了解的是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
距离矢量协议:RIP BGP
链路状态协议:OSPF IS-IS
IGP: RIP OSPF ISIS
EGP: BGP
1.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距离矢量协议,链路状态协议
2.按工作范围可以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外部网关协议EGP
3.按路由更新时是否携带子网掩码可以分为:有类路由协议,无类路由协议
1.2 路由表的形成
路由表的形成
RIP协议启动之后,R1会向相邻的路由器广播一个Request报文;
当R2从接口接收到R1发送的Request报文后,把自己的RIP路由表封装在Response报文内,然后向该接口对应的网络广播;
R1根据R2发送的Response报文,形成自己的路由表。
1.3 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的区别
主要区别是:
1.静态路由表条目是人工添加的,动态路由是根据不同的动态路由协议自动学习的
2.静态不占用路由器的CPU和带宽,动态要占用
3.静态适合小型网络和特殊环境,配置简单维护复杂,动态反之
总之静态路由适合小型局域网,或IP地址相对固定的网络,大型网络中还是需要动态路由。
1.4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也称为Bellman-Ford协议。
该路由器只知道:
1.自身与目的网络之间的距离
2.应该往那个方向火使用哪个接口转发数据包
3.周期性的更新(广播)整张路由表
1.5 IGP内部网关协议
相邻的两个AS(自治系统),各自AS内的路由信息通报给对方,就要在边界运行EGP。
自治系统就是指在网络中处于用一个控制下的路由器和计算机群组,在同一个自治系统中运行相同的路由协议,来完成系统中路由器之间的互联。
1.6 路由器的优先级
路由协议火种类 | 路由优先级 |
DIRECT | 0 |
OSPF | 10 |
IS-IS | 15 |
STATIC | 60 |
RIP | 100 |
OSPF ASE | 150 |
OSPF NSSA | 150 |
IBGP | 255 |
RBGP | 255 |
1.7 RIPv2与RIPv1的区别
路由信息协议(RIP)分为版本1和版本2。
无论是版本1还是版本2,都具备以下特征:
①使用距离向量(V-D)路由选择算法;
②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值,最大跳数为15跳;
③默认路由更新周期为30 s;
④管理距离(AD)为120;
⑤支持触发更新;
⑥使用UDP 520端口进行路由更新;
⑦支持等价路径,默认为4条,最大为6条。
RIPv2对RIPv1的主要改进之处有:
①支持VLSM和CIDR;
②在路由更新的过程中携带子网信息;
③采用组播(224.0.0.9)方式进行路由更新;
④提供明文和MD5认证;
⑤属于无类别(Classless)路由协议;
⑥采用了触发更新机制来加速路由收敛等
1.8 RIP环路避免的方法
1.定义最大值;
2.水平分割技术;
3.路由中毒;
4.反向路由中毒;
5.控制更新时间;
6.触发更新。
①、 更新时间:30s,即每30s发布自己的路由更新消息;
② 、老化时间:180s,即6倍更新时间内未收到更新,还在等待;
③、垃圾回收时间: 120s,该路由表项被标记为16跳(不可达)无效路由在刷新计时器时间内仍未被更新,则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