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前端(逻辑设计)
  • 后端(物理设计)


前端(逻辑设计)

  1. 需求分析:客户向fabless提出设计要求,fabless将其翻译为对芯片产品的技术需求。
  2. 算法设计:使用高级编程语言如C++设计和优化芯片钟所使用的算法;使用建模仿真工具如MATLAB进行浮点和定点的仿真,进而对算法进行评估和优化。
  3. 功能架构设计:根据分析的功能需求以及算法分析的结果,设计芯片架构。此外,架构师将系统功能进行分解和细化,形成SPEC规范,将设计参数化。
    其中,包括处理器架构的选择(ARM、RISC-V),总线接口的选择(APB、AHB、AXI),软硬件功能的划分以及性能参数(引脚选择、电压频率、工艺选择、功耗和温度范围)。
    在这一阶段,可以使用SystemC对芯片构架进行模拟和分析。
  4. RTL设计(代码输入):使用Verilog HDL、VHDL等硬件描述语言将模块功能以代码来实现。
  5. 功能仿真验证(前仿):对RTL级的代码进行验证,以验证设计功能的正确性是否满足SPEC中的要求。
  6. 逻辑综合:基于特定的工艺库,设定电路的面积、时序等目标参数的约束条件,将设计的RTL级代码映射为门级网表netlist。逻辑综合需要基于特定的综合库,在不同的库中,门电路的基本标准单元(standard cell)的面积、时序参数是不一样的。
  7. 门级验证(后仿):对综合后的门级网表进行验证,这一阶段通常会使用仿真、静态时序分析和形式验证等工具。
    静态时序分析(STA):在时序上对电路进行验证,检查电路是否存在建立时间(setup time)和保持时间(hold time)的违例。
    形式验证(Formality):从功能上对综合后的网表进行验证,将综合后的网表与验证后的RTL设计对比,检查其是否在功能上存在等价性,保证逻辑综合过程中没有改变RTL描述的电路功能。

后端(物理设计)

  1. 可测性设计(DFT):在设计适当增加一些专门用于测试的电路,提高电路的可控制性和可观察性,从而降低电路的测试难度和复杂性,提高电路的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
  2. 布局规划(Floorplanning):放置芯片的宏单元模块,在总体上确定各种功能电路的摆放位置,如IP模块、RAM、I/O引脚等。其会影响芯片的最终面积。
  3. 时钟树综合CTS(Clock Tree Synthesis):芯片中的时钟网络要驱动电路中所有的时序单元,所以时钟源端门单元带载很多,其负载延时很大并且不平衡,需要插入缓冲器减小负载和平衡延时。时钟网络及其上的缓冲器共同构成了时钟树。一般要反复几次才能做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时钟树。
  4. 布线(Routing):布线是指在满足工艺规则和布线层数限制、线宽、线间距限制和各线网电性能约束的条件下,根据电路的连接关系将各单元和I/O Pad用互连线连接起来,这些是在时序驱动(Timing driven)的条件下进行的,保证关键时序路径上的连线长度能够最小。
  5. 寄生参数提取:由于导线本身存在的电阻,相邻导线之间的互感、耦合电容在芯片内部会产生信号噪声、串扰和反射。提取寄生参数进行再次分析验证,分析信号完整性问题。
  6. 物理版图验证:对布线完成的版图进行功能和时序上的验证。
    LVS:版图和逻辑综合后的门级电路图对比验证。
    DRC:设计规则检查,检查连线间距,连线宽度。
    ERC:电器规则检查,检查短路开路。
    实际的后端流程还包括电路功耗分析,以及随着制造工艺不断进步产生的DFM(可制造性问题)。
  7. 流片(Tape out):在所有检查和验证都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把最后的物理版图以GDS II的文件格式交给Foundry,在晶圆硅片上做出实际的电路,再进行封装和测试,就得到了可以使用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