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在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之江实验室、清华大学、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基于新一代“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联合研发的神威量子模拟器(SWQSIM)摘得2021年度ACM“戈登·贝尔”奖。
获奖项目:弥合“量子霸权”:使用新神威超级计算机实现随机量子电路的实时模拟
“戈登·贝尔”奖是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设立于1987年,由美国计算机协会在每年11月召开的超算领域顶级会议(SC)上颁发,旨在奖励时代前沿的并行计算研究成果,特别是高性能计算创新应用的杰出成就,被誉为“超级计算应用领域的诺贝尔奖”。与TOP 500着眼于高速计算硬件性能不同,“戈登•贝尔”奖更注重于高性能计算应用水平。
作为大国重器,“神威·太湖之光”自问世以来就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成为国家综合科研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不论是服务国家战略,还是产业应用、社会民生,“神威·太湖之光”都展现了强大的实力,让有限的计算变成无限的可能。
“神威·太湖之光”介绍
发布于2016年6月的“神威·太湖之光”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落户于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由清华大学负责运营。
“神威·太湖之光”整机采用高密度运算超节点和高流量可扩展复合网络架构,实现全系统高效可扩展与并行运行;采用层次包容、分级自治的软硬协同容错体系,实现整机系统的高可用;运用面向典型应用和机器结构的编译优化、自适应精细平衡调度等技术,实现应用软件的高效运行。
“神威•太湖之光”的系统峰值性能12.5亿亿次,持续性能9.3亿亿次,性能功耗比每瓦特60.5亿次,2016~2017年,连续四次获评世界第一。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它1分钟的计算能力,需要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
“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
2016年起,“神威·太湖之光”与多家高校、研究机构、海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内容涉及天气气候、地球科学、海洋环境、材料设计、生物制药、航空航天、图计算、量子计算、生命科学、天体物理等众多行业。
在航空航天领域,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联合中国航空航天的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完成了C919大飞机多种飞行状态的模拟,完成C919大型客机低速大攻角深失速特性的精细数值模拟。计算网格规模由千万网格提升到两亿网格,计算时间缩短到10小时以内,大大减少风洞试验次数、降低设计成本,对C919大型客机气动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利用优化后的DOCK虚拟药物筛选软件,使用40个申威16010处理器在4天内完成寨卡病毒的虚拟药物筛选(若使用实验室128个CPU的SGI Origin3800进行同等规模分子对接工作,需要超过四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进度,为相关研究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
图为恶性肿瘤靶标B-Raf激酶与药物在原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神威·太湖之光”也颇具神威。2017年,由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共同研制完成的“非线性大地震模拟”实验,借助“神威·太湖之光”的强大计算能力,首次成功实现了唐山大地震过程的精准模拟。这一过程对于科学家了解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实验荣获了2017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唐山大地震模拟结果图
获奖团队现场颁奖
在船舶工程领域,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联合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基于神威平台共同开发了通用精细流场求解的计算流体软件,与国外的船舶商业软件相比提速近千倍,百亿以上网格的超大规模计算问题可以在24小时以内获得结果,大大满足了船舶的设计需求。
总结
“神威·太湖之光”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完成部署并投入运行以来,以每秒超十亿亿次的浮点峰值计算能力、超千万核心的并行规模,吸引了国内外大批顶尖团队开展应用研发,目前已完成20多个领域,22个千万核整机应用,200多项百万核心的大型问题的求解任务,取得了多项重大应用成果。
未来,“神威•太湖之光”将会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中大显“神威”,超算应用也将更多地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难题,让更多的人感受和共享我国超算领域发展的硕果。
为应对先进制造业对于高性能仿真的需求,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基于“神威 • 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强大算力,面向工业制造领域,提供高保真、高性能的工业仿真解决方案——神工坊,可以为企业提供在线高性能仿真、仿真应用高性能改造与开发、仿真咨询与应用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