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ubernetes Master
Master 是 Cluster 的大脑,它的主要职责是调度,即决定将应用放在哪里运行。Master 运行 Linux 操作系统,可以是物理机或者虚拟机。为了实现高可用,可以运行多个 Master,主从架构。
(1)Etcd:保存了整个集群的状态(存储状态数据库,存储pod、service、rc等信息),只为ApiServer提供操作、访问权限;
(2)Apiserver:提供了资源操作的唯一入口,并提供认证、授权、访问控制、API注册和发现等机制;
(3)Controller manager:负责维护集群的状态,比如故障检测、自动扩展、滚动更新等;
(4)Scheduler:负责资源的调度,按照预定的调度策略将Pod调度到相应的机器上;
2、kubernetes Note
Node 的职责是运行容器应用。Node 由 Master 管理,Node 负责监控并汇报容器的状态,并根据 Master 的要求管理容器的生命周期。Node 运行在 Linux 操作系统,可以是物理机或者是虚拟机。
(1)kubelet:负责维护容器的生命周期,同时也负责Volume(CSI)和网络(CNI)的管理;
(2)kube-proxy:负责为Service提供集群内部的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
(3)pod:K8S管理的最小单位级,它是一个或多个容器的组合。在Pod中,所有容器都被同一安排和调度,并运行在共享的上下文中。对于具体应用而言,Pod是它们的逻辑主机,Pod包含业务相关的多个应用容器。
3、创建pod流程
(1)用户提交创建Pod的请求,可以通过API Server的REST API ,也可用Kubectl命令行工具;
(2)API Server处理用户请求,存储Pod数据到etcd;
(3)Schedule通过和API Server的watch机制,查看到新的Pod,尝试为Pod绑定Node;
(4)过滤主机:调度器用一组规则过滤掉不符合要求的主机,比如Pod指定了所需要的资源,那么就要过滤掉资源不够的主机;
(5)主机打分:对第一步筛选出的符合要求的主机进行打分,在主机打分阶段,调度器会考虑一些整体优化策略,比如把一个Replication Controller的副本分布到不同的主机上,使用最低负载的主机等;
(6)选择主机:选择打分最高的主机,进行binding操作,结果存储到etcd中;
(7)Kubelet根据调度结果执行Pod创建操作: 绑定成功后,会启动container,docker run,scheduler会调用API在数据库etcd中创建一个bound pod对象,描述在一个工作节点上绑定运行的所有pod信息。运行在每个工作节点上的Kubelet也会定期与etcd同步bound pod信息,一旦发现应该在该工作节点上运行的bound pod对象没有更新,则调用Docker API创建并启动pod内的容器;
4、用户请求过程
在Kubernetes平台上,Pod是有生命周期,为了可以给客户端一个固定的访问端点,因此需要在客户端和Pod之间添加一个中间层,这个中间层称之为Service。
kube-proxy通过kubernetes中固有的watch请求方法持续监听apiserver。一旦有service资源发生变动(增删改查)kube-proxy可以及时转化为能够调度到后端Pod节点上的规则,这个规则可以是iptables也可以是ipvs,取决于service实现方式。
service有如下四种实现:
(1)ClusterIp
默认类型,自动分配一个仅Cluster内部可以访问的虚拟IP
(2)NodePort
在ClusterIP基础上为Service在每台机器上绑定一个端口,这样就可以通过: NodePort来访问该服务。
(3) LoadBalancer
在NodePort的基础上,借助Cloud Provider创建一个外部负载均衡器,并将请求转发到NodePort
(4)ExternalName
把集群外部的服务引入到集群内部来,在集群内部直接使用。没有任何类型代理被创建,这只有 Kubernetes 1.7或更高版本的kube-dns才支持。
用户访问具体应用流程
如上图是通过NotePort方式供外部调用,此方案不能对请求进行过滤、负载均衡,此时可以引入请求转发组件,如Ingress或LoadBalancer
a、LoadBalancer
服务是暴露服务到 Internet 的标准方式。所有通往你指定的端口的流量都会被转发到对应的服务。它没有过滤条件,没有路由等。这意味着你几乎可以发送任何种类的流量到该服务,像 HTTP,TCP,UDP,WebSocket,gRPC 或其它任意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