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细化(Image Thinning),一般指二值图像的骨架化(Image Skeletonization)的一种操作运算。

所谓的细化就是经过一层层的剥离,从原来的图中去掉一些点,但仍要保持原来的形状,直到得到图像的骨架。骨架,可以理解为图象的中轴。

好的细化算法一定要满足:

  • 收敛性;
  • 保证细化后细线的连通性
  • 保持原图的基本形状
  • 减少笔画相交处的畸变
  • 细化结果是原图像的中心线
  • 细化的快速性和迭代次数少

依据是否使用迭代运算可以分为两类:

  • 非迭代算法
  • 一次即产生骨架,如基于距离变换的方法。游程长度编码细化等。
  • 迭代算法

即重复删除图像边缘满足一定条件的像素,最终得到单像素宽带骨架。

迭代方法依据其检查像素的方法又可以再分成

  • 串行算法

是否删除像素在每次迭代的执行中是固定顺序的,它不仅取决于前次迭代的结果,也取决于本次迭代中已处理过像素点分布情况.

  • 并行算法

像素点删除与否与像素值图像中的顺序无关,仅取决于前次迭代的结果

细化算法:

  • Burning Algorithm

使用迭代的方法去除图像的边界, 可使用扫描线法来获取边界

  • Zhang并行快速细化算法

模板:

p3 p2 p9

p4 p1 p8

p5 p6 p7

(其中p1为黑点,如果以下四个条件同时满足,则删除p1,即令p1=0)

1. Z0(p1)=1 // 中心为黑点

2. 2<=NZ(p1)<=6 // Nz为八邻域中黑点的数目

3. p2*p4*p8=0 或者 Z0(p2)!=1 // 避免图像被打断( 其反条件时不可删)

4. p2*p4*p6=0 或者 Z0(p4)!=1

对图像中的每一个点重复这一步骤,直到所有的点都不可删除为止。

判断一个点是否能去掉, 要根据它的八个相邻点的情况来判断。(中间的点)

(1)不能删,因为它是个内部点,我们要求的是骨架,如果连内部点也删了,骨架也会被掏空的;

(2)不能删,和(1)是同样的道理;

(3)可以删,这样的点不是骨架;

(4)不能删,因为删掉后,原来相连的部分断开了;

(5)可以删,这样的点不是骨架;

(6)不能删,因为它是直线的端点,如果这样的点删了,那么最后整个直线也被删了,剩不下什么;

总结:

(1)内部点不能删除;

(2)孤立点不能删除;

(3)直线端点不能删除;

(4)如果P是边界点,去掉P后,如果连通分量不增加,则P可以删除。

  • Hilditch、Pavlidis、Rosenfeld细化算法

这类算法则是在程序中直接运算,根据运算结果来判定是否可以删除点的算法,差别在于不同算法的判定条件不同。

Hilditch算法使用于二值图像,比较普通,是一般的算法;

Pavlidis算法通过并行和串行混合处理来实现,用位运算进行特定模式的匹配,所得的骨架是8连接的,使用于0-1二值图像;

Rosenfeld算法是一种并行细化算法,所得的骨架形态是8-连接的,使用于0-1二值图像。

(后两种算法的效果要更好一些,但是处理某些图像时效果一般,第一种算法使用性强些。)

  • 索引表细化算法

经过预处理后得到待细化的图像是0、1二值图像。像素值为1的是需要细化的部分,像素值为0的是背景区域。基于索引表的算法就是依据一定的判断依据,所做出的一张表,然后根据魔鬼要细化的点的八个邻域的情况查询,若表中元素是1,若表中元素是1,则删除该点(改为背景),若是0则保留。因为一个像素的8个邻域共有256中可能情况,因此,索引表的大小一般为256。

查找表为二值图像处理提供了简洁而有效的方法。考虑一个像素的3乘3邻域。由于在这个邻域范围有9个像素,每个像素有两个状态(二值图像,取0,1),那么整个邻域不同状态的总数量为2^9=512 .这样,我们可以相对不同的情况(512种),来安排对应的输出值,而这512种可能是事先预知的,给每一个单元(一共9个单元)分别安排不同的权值,

1 8  64

2 16 128

4 32 256

也就是2的不同幂次,0,1,2,3。。。 8次幂

那么,某种状态数值就是加权值的和。

比如,

下面一种邻域组合:

0 1 0

1 1 0

0 0 1

它的值=2+8+16+256=282

这样的话,我们通过一个数值,就可以表达一种3乘3邻域的一种空间分布状态。


图像细化 Python 图像细化英文_二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