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加工频率比较快的工序,如冲压件、电线的端子压接高度等,很多人认为就单一工序而言,不适于应用SPC,因为做出的Cpk值很高,没有改进的必要,此类过程监控的意义不大,这是事实。但从顾客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一致性高的产品,SPC可以帮助提高产品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应用SPC:

1. 使用SPC的目的:

控制图可以用来监控过程随时间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工频率比较快的工序,加工周期短,在各类变差还来不及表现时,此加工已经结束了,确实做出的Cpk值很高,所以没有必要用控制图来监控过程随时间的变化。但为保证交付的及时性,一般在生产安排上,有可能一个顾客订单是由几台设备加工出来的,每台单一设备的Cpk值很高,几台设备构成的一张订单上的过程的Cpk值就不高了,这样给顾客下道序加工带来了工艺数不易设定的麻烦。若使用控制图控制批产品的一致性,SPC的作用是可以显现出来的。

2. 对“过程”的理解:

说到“过程”,大家很自然地想到单台设备加工的某一序。其实在不同角度对“过程”有不同的理解。对操作者和工程师来讲,“过程”就是某一设备加工的某一道序;对顾客而言,他们所接收的产品是由不同的人、机、料、法、环这个大“过程”生产出来的,单一工序加工的产品Cpk值再高,多因素构成大“过程”也可能能力有限,导致了批产品的不一致。为此,我们要颠覆传统的概念,即:一张控制图上的只有一种数据源(同一设备、同一产品、同一工装等)。

3. 使用控制图控制批产品:

若能把不同设备/工装的产品放在一张控制图上,可以将同一设备/工装的差异当作组内差,不同设备/工装的差异当作组间差,分组原则是组内差<组间差。此控制图放在现场,提示操作者不断减少组间差,也就是减少不同设备/工装间的差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批产品的一致性,提高批产品的Cpk值。

4. 过程控制的目的:

无论是单一数据来源的控制图,还是多数据来源的控制图,控制图的目的就是要研究/控制组间差与组内差的关系。当组间差=组内差了,我们可以说这个过程很稳定。所以:

过程控制的最高境界是:“组间差=组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