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程序,分别输入姓名、年龄和收入,按回车键后,会输出如下图所示的内容。
- 函数
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介绍过使用幂运算符(**)来计算一个数的n次方。事实上,可以用一个函数来代替这个运算符,这个函数就是pow,该函数可以传入两个参数,如果要计算x的y次方,那么pow函数的第1个参数应该是x,第2个参数应该是y。pow函数返回计算结果。例如,下面的代码计算2的6次方。
result = pow(2,6)# 计算结果:64
像上面这行代码使用函数的方式叫做函数调用。函数相当于可以重用的代码段,如果在程序中有多处使用这段代码,就应该将这段代码放到函数中,这样既可以实现代码重用,还会避免代码冗余。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使用函数,同样的代码出现在程序中的多个地方,一旦要修改这些代码,那简直就是噩梦,需要改很多个地方。
Python语言提供了很多内建的函数以及通过模块提供的更多的函数,这些函数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代码复用,例如,abs函数用于获取数值的绝对值,round函数浮点数取整(四舍五入),cmath模块的sin函数用于计算弧度的正弦。
下面的例子演示了如果使用Python语言内建的函数以及模块提供的函数实现代码复用。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 注释
任何编程语言都有注释的功能。所谓注释,就是用一段文本描述代码的作用、代码的作者或是其他需要描述的东西。注释在程序编译时被忽略,也就是说,注释只在源代码中体现,编译生成的二进制文件中是没有注释的。
在Python语言中,注释分为单行注释和多行注释。单行注释用井号(#)开头,多行注释用3个引号(单引号或双引号)括起来。如果使用单行注释,井号后面的所有内容在编译程序时都会被忽略,如果使用多行注释,被引号括起来的内容在编译程序时都会被忽略。
在使用某些Python IDE时,默认会用ASCII编码格式保存源代码文件,这时如果源代码文件中含有中文,在运行Python程序时就会出错,这时需要使用注释标注当前源代码文件保存的编码格式。
用utf-8编码格式保存源代码文件
coding=utf-8
用gbk编码格式保存源代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