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ava进程以及JVM的关系

(java程序运行在jvm上,所以java进程是jvm+java程序的整合的运行,jvm是一个静态程序块)

 JVM是一份本地化的程序,本质上是可执行的文件,是静态的概念。程序运行起来成为进程,是动态的概念。
 java程序是跑在JVM上的,严格来讲,是跑在JVM实例上的,一个JVM实例其实就是JVM跑起来的进程,二者合起来称之为一个JAVA进程。
各个JVM实例之间是相互隔离的。

2. 磁盘的存储原理

硬盘的存储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一张小小的硬盘可以存下如此多的数据?

磁铁有两个极性, 一个是南极(S极) , 一个是北极(N 极) , 硬盘正是利用磁粒子的极性来记录数据的。

盘片表面的那些磁粉就是磁粒子。盘片被划分成若干个同心圆( 称为磁道),在每个同心圆的磁道上就好像有无数的任意排列的小磁铁, 当这些小磁铁受到来自磁头磁场的影响时,排列的方向随之改变, 利用磁头的磁力统一某区域小磁铁的方向, 
就可以使该区域磁场呈现相同极性, 如果把 S/N 两种极性与二进制中的 0和 1 对应, 就可以表示二进制数据, 这些磁粒子都是永磁体, 即便磁头离开, 它依然可以长时间保持形成的极性, 这样就能达到储存信息的目的了。

磁头在读取数据时, 可以感应磁粒子的不同极性, 从而转换成不同的电脉冲信号, 利用jiemaqi将这些原始信号翻译出来, 就成为了电脑能使用的数据。

现在制造硬盘的技术通常为温彻斯特技术,最早把温彻斯特技术放在小型驱动器上的是IBM,其62-PC,首次采用直径为20.3厘米的盘片。此后CDC公司、NEC公司开始生产20.3厘米的硬盘驱动器。 1980年Shugart公司首先制成13.3厘米硬盘驱动器,体积的更小型化,但其容量只有6MB。1983年,Rodime公司也制成了13.3厘米的硬盘驱动器,容量也仅有6MB左右。

硬盘另外一个发展里程碑就是使用溅射工艺来生产连续介质,这样就让硬盘的密度进一步增大,为提高硬盘的存储空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1年IBM首次实现了1Gbit/英寸的密度,1992年日立公司则达到2Gbit/英寸,1997年又是IBM公司领先一步,得到了11.6Gbit/英寸的实验结果。1998年Seagate公司实现了16.3Gbit/英寸的密度,1999年IBM又推出了更加大的27.6Gbit/英寸。硬盘中磁头同盘片之间的距离很小,一般来说只有十万分之一厘米,因此一张小小的硬盘可以存下如此多的数据并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