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分层(分工):按代码职责划分,目的是重用代码,提高效率,很显然,代码被分的越细越好。我们把最底层的代码称为原子代码,然后一层层收集分类,这样在不同的粒度上都是按强内聚原则装配的,所以物理分层的数量并不固定,最典型的物理就是:BLL、DAL、MODEL。论坛里很多人的思想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物理分层是基础工作,或者说是比较原始的代码策略。物理分层不负责降低耦合,相反,往往把代码之间的关系搞得像一团乱麻,整个架构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逻辑分层(协作):为了解决物理分层带来的副作用,按依赖或驱动关系划分,为了更好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分级。很显然,层级越少越好,目的是降低耦合,比较理想的逻辑分层是星形结构或者说总线结构,最典型的逻辑分层就是:MVC,逻辑上就是2级,而且与物理分层的原则类似,在不同的粒度上,都是可以做到2级的,比如ASP.NET MVC就是解决UI的,你也可以在全局上MVC:程序代码和数据库是V,项目模型就是M,开发工具(通常指团队自主的开发工具)或者将M转换成V的手段就是C,所以如果你能这样看待开发全局,就会意识到数据库驱动的开发是多么的不妥了。总之代码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越简单越好。

        其实,最好的理论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别的不说,就是我们天天使用的电脑,软件开发的最深刻理论就在里面了,随便举个例子:V:显示器、打印机等输出设备,它们是数据无关的(它们不知道要呈现什么东西)、领域相关的(比如分辨率不同、用途不同),它们并不知道M的存在,他们仅提供接口供C(主板)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分层在开发全局中只是相对简单的工作(V),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转换(C),通过这一步才能控制代码量极限和迭代极限,细节另作探讨。

        最后要说:分层是一种实践技能,就像学驾驶一样,没有人上完理论课就学会开车的,对于没有经验的开发者,都要通过不断实践、走弯路、甚至碰壁才能真正掌握。